第961章:彭宾见闻


小说:明末黑太子   作者:牛笔老道   类别:两宋元明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01104/ 为您提供明末黑太子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某太子一直认为,文化产物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更是一种无形的战斗力。
  对此观点,拜读过某太子诸多著作的当代头号大儒刘宗周深以为然。
  在看过之后,刘宗周又觉得自己茅塞顿开。
  原来还可以这般制造并使用书籍,真是胜读十年纯文字的书啊……
  像在南都被天书点醒的徐孚远、陈子龙等人,不愿再陷在泥潭里。
  之后来到北都,某太子也为其安排了差事。
  徐孚远年过四十,志向尚存,可筋骨已经不如年轻人了,某太子就让其为刘宗周打下手,一起编写字典。
  陈子龙等年轻之人,均有报国之志,更愿意投笔从戎,经过相关考试与三个月的军训,正式成为东宫卫队的文书。
  待经过专业进修之后,便可晋升为军官。
  对于这伙南方来的人,某太子根本不会强求与强留。
  时间差不多了,便可按照本人的意愿行事了。
  想留下的,自然能够赏个薪水更高的差事。
  想回家的,写封介绍信,某父皇看在某孝子的面子上,也不会为难这些人。
  某太子特意赠送了这伙人两套,刚好每人一本。
  可以一边传看,一边进行学术交流……
  陈子龙等少数年轻力壮之人甚至随军出征,参加过滦河大战。
  对于如此规模的战事,与无比恢宏的场面,正符合这些人心中的夙愿。
  凯旋之后,陈子龙还将经历说给徐孚远听,让后者开赞叹之余,不禁大为遗憾。
  待王师北伐,徐孚远定要拼死向某太子求个随军文书的差事,也好能够得偿所愿。
  陈子龙等人将经历写信告知江南的友人,加之照片与报纸的佐证,让南都城内的市井流言不攻自破。
  就跟当初北都城内有人说某太子被皇太鸡打得大败而归一样,南都仍有不少居心叵测之人,等着看某太子的笑话。
  只不过崇祯对某孝子的本事还算是清楚的,这孝子心眼太多,诡计多端,纵使打不赢,也不会输得过于难看。
  崇祯一方面是盼着大明王师取胜,不至于让某孝子葬送十万精锐。
  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王师大胜之余威,震慑整个江南地区的贼子们。
  某孝子虽然比较能气人,但也比较能打仗。
  一次干掉三万东虏披甲兵,还是在野战的情况下。
  经过反复核实无误之后,崇祯自然是龙颜大悦。
  这下江南指望可以改朝换代的贼子们彻底没了念想,要么跪地求饶,要么滚出大明!
  某孝子在军事上的胜利,或者说没有失败,让某父皇变相夯实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
  一些漏网之鱼本想借着暴明军队落败之际,再次发动叛乱。
  没成想,连客观条件都不具备了,最终只能偃旗息鼓。
  先后投靠某父皇的陈名夏、彭宾、阮大铖等人,在闻讯之后,纷纷以此大做文章。
  对于大明的形势,一顿大吹特吹,是役王师再次大获全胜,取得辉煌胜利,完全归功于三军将士用命,太子指挥得当,皇帝高瞻远瞩……
  内容让某太子看了都感觉比较反胃,但听说销量是实打实的超过了五十万份!
  这说明啥?
  说明一群墙头草没啥主见,哪边能赢就向哪边靠拢!
  这下没人再敢大肆抨击某太子花钱甚多,重用亲信,压榨百姓,穷兵黩武了。
  只能挖空心思表示要求太子,趁皇太鸡新败,尚未恢复元气,尽快收复辽东故土。
  对此,某父皇根本不打算搭理这些人。
  历史经验告诉某父皇,打东虏这苦差事可不是谁都能干,更不是谁都能干好的。
  李成梁、熊廷弼、王在晋、袁崇焕等人,全部折戟在辽东,要么死在当地,要么调离职位。
  只要某孝子是虏酋皇太鸡的天敌克星,能够再次让王师重创东虏大军,有朝一日必定可以收复辽东。
  那某父皇就乐意出钱出粮,并且不予理会别有用心之人的奏疏。
  某父皇的底线就是首先,大明不能亡。其次,东虏要被消灭,故土要被光复。最后,自己还是皇帝。
  只要某孝子能满足这三个前提条件,一切都好说!
  现在看起来,大明多半是亡不了了,甚至还真有中兴的迹象。
  起码朝廷对税收的控制力大大地加强了,而且赈济情况也比较理想,且流寇实力被大幅度地削弱。
  更重要的是,随着与荷兰签署,大明的沿海贸易正在飞速发展,税费自然大受益处。
  尽管由于郑氏集团的存在,海税还是收不上来,但商品出口的税费,朝廷还是能拿大头的。
  北方大力出口新奇商品,南方则以传统产品,诸如丝绸、茶叶、瓷器为主,可以说互补性比较强,而且商品的重迭部分很小。
  双方签约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南廷从出口商品这块便得到了约四十万两银子的税费,这让崇祯大为欣喜。
  看似这笔钱远不如农税、商税、矿税,甚至查抄反贼得来的银子多,可朝廷等于几乎没干甚子事情,就在港口坐等收钱。
  按照某孝子的计划,往后每年往来于东西方航线的荷兰商船,会高达两三千艘,是当下的十倍左右。
  照此规模,仅出口一项的税费,南廷便可收入不下四百万两银子,将大大改善对农税一项的依赖。
  某父皇的计划是,未来出口税,即关税,与农税、商税的征收规模大致一致,均要达到五百万两。
  如此一来,刨去给北廷的支援,南廷手里还能剩下一千万两银子,足以应付各项日常开销了。
  最近几年的确会比较紧张,但只要挺过这段最艰难的时期,情况便会大为改观。
  再说南廷再困难,也不如北廷困难。
  北廷不但要负责抵御东虏入侵,还要调集官军围剿西北与湖广的流寇。
  这两个任务都非比寻常,南廷没人能做好,更多的人会担心自己会遭到牵连。
  某孝子就责无旁贷,这是自己家的事情。
  弄不好的话,就被流寇和辫子,里应外合给搞凉凉了。
  崇祯十五年,彭宾等人被派来观摩学习,主要是看看的报馆以及所谓的世界传媒集团是如何运作的。
  某父皇在读过某传媒集团已经出版的诸多杂志之后,便觉得自己也能效仿,但仅仅是个想法而已,具体还要派人去学,总不能照抄吧?
  彭宾这些头脑灵活的倒戈之人,便被派过来,要好好学一学,回去之后,好能也出些杂志等读物。
  这些家伙来得非常是时候,也就是出版发售后的三个月,销售热度远未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