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221/ 为您提供指南剑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第二十四节
以前在双山关,朝闻金鼓,夜宿号角。虽然极为艰苦,但却觉得十分塌实。这四年來,天下狼烟四起,而朝廷反与东蒙有了盟约,以前壁垒森严的双山关,如今形同虚设。而自己,也成了一员闲将。
然人非草木,岂能与刀兵等同视之?丈八长矛锋利依旧,自己的心却早已钝了。朝廷不趁北蒙分裂之机,把双山关以北的国土收回,却反而提兵西进,进犯中西,自己纵算不满,又能奈何?
李源摇了摇头。山河崩坏,江山已改,同胞相残,饥民遍野,往昔寇仇反成盟友。这等现状无力改变,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是该退伍了,这打來打去,早失去了从前的味道,自己不愿意打,那就只有卸甲归田,尽让他们折腾去,不管将來谁统一的大汉,谁坐稳了江山,都与我沒有丝毫关系了。
他又叹息了一声,有些茫然的望向了天空。西北风正急,碧蓝的天幕下,有着几丝洁白的云,在料峭的冬风中,它们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朝东边飘去,越來越远,而西边的尽头,却有更多的白云冉冉而來。
李源骑在战马上,默然无语。这是畏战么?都说四十不惑,正是明事理,辨是非的的年龄。可谁知道,堂堂黑旋风,如今心头一片茫然,还起了厌战之心?也许,是因为自己成家了吧,师蕊那小家伙,自己也该多陪陪她了。
想起宝贝女儿,李源的嘴角出现了一丝笑纹。这种笑意是发自内心的,与战场上的猖狂大笑,同僚间的虚伪奸笑自不相同。这笑意也就是他看见家人才可能出现。以前是三人,现在也就两人了。四年前,李铁以其母病重为由把李源召回了京都,虽有挟其归顺之嫌,但却并未说谎,李源之母身体确不大好。中兴二年秋,也就是南汉复兴二年之际,其母撒手人寰。李铁为安其心,又为李源张罗了一门亲事,就是北汉礼部员外郎温波之女温菡韵。这门亲事政治色彩浓厚,起初,当事两人都十分不愿的。但随着时日渐长,两人日久生情。尤其是女儿李师蕊诞生后,夫妻二人恩爱和谐,已有些夫唱妇随的味道。
一想起那个家,李源思绪越发不受控制,有些醺醺然。只要自己坚持,消极怠战,太尉定不敢让自己带兵。一旦交出兵权,就沒了问鼎家主的基础,就算和自己一向不对付的兵部尚书李卫,也绝不会再行刁难。以后回到京都,陪陪妻女,把这几年亏欠她们的补偿回來。这种结局虽有些无奈,但总比残害同胞强。
规划得再好,总得等战事结束,他又把思绪转回了当前。求援信上说的,丰台粮仓之危,是由于南汉镇东将军吴明鼓噪难民围困的结果。赵总督虽然派了兵,但对这个理由嗤之以鼻。李忠无能,陈姚民谨慎,这封信不过是两人夸大其辞,以求援兵的手段罢了。至于信里说的南汉军队,根本是子虚乌有的事。但李源却不这么认为。陈姚民在双山关以善守为名,其人谨慎自持,他最多在措辞上添油加醋,绝不可能凭空捏造。
所以,信中所言,应该大部分是真的。
那么,吴明现在,肯定就在丰台城下。
两人在南征军同生共死过,也算患难之交。对于吴明,他李源了解得更多。这个镇东将军不但胸怀仁义,英勇无敌,而且机智绝伦。否则,岂能带着几千残部返回南宁?不过,他能带过來的人肯定不多,能够搅出这么大声浪,多半是借难民之助,这百灵圣母到底是谁?
算了,不想了,等到了丰台,一切谜底自然揭晓。他把长矛收好,放回背囊。再次回头看了看队伍。车行辘辘,战马嘶鸣,三万的大军蜿蜒无际,排成个长队,正不可一世的朝前行进着。
他皱了皱眉头,难民就是难民,几十万难民对几千步兵或有威胁,但对上两万铁骑,根本沒有任何悬念。但吴明用兵,一向稳中求奇,自有所倚。那么,他倚靠的到底是什么?他现在在做什么?
吴明现在在写信。
尽管是白天,但营帐简陋,光线也不好。帐内一灯如豆,吴明正趴在一张矮几上,聚精会神地写着什么。蓦地,他叹了口气,眉峰蹙起,显然正在为难。
还是有些得意忘形了,以至小看了天下英雄。陈姚民善守,自己早有所闻,但却并未放在心上。以为凭一千精锐,有几十万难民相助,出其不意的偷袭,定能拿下丰台。但难民就是难民,训练,装备、心态、力气等等,和正规军队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岂可相提并论?这次失败,就是个血淋淋的教训。
好在,自己还有两手准备。否则就真是一筹莫展了。
兵法有云,未料胜,先料败。攻打丰台粮仓,别看吴明对属下说得信心十足,但却有两手准备。既然向那颜达求援,肯定得和他保持联系,他们的伏兵,老早就在援军的必经之路上埋伏好了。如果能一鼓而下那是最好,反之就利用难民向丰台城施压,迫使他们分兵自救。如此一來,那颜达伺机而动,以逸待劳,定能全歼來援之敌。敌方一分兵,驼关压力骤减,再想攻城,势必难如登天。而丰台守军得知援军无期,士气必将大跌,到时汇合西蒙部队,再下丰台就容易之极。
可临到要发动时,吴明却略有犹豫。
南北两汉,以前本为一国,所以两国间的间谍也是极多。北汉西征军,骑兵主将就是李源,这等消息,几乎不用打听就能知道,自然也瞒不过吴明的耳朵。如果丰台有危,兵贵神速,赵无能肯定得派骑兵前往。而这骑兵主将,十有八~九就是李源。李源不想与吴明为敌,而吴明同样如此。只是首攻丰台失利,吴明也顾不得了,只得发动后着。
李源三万大军,太过显眼。或可瞒过在边境不敢妄动的那颜达,但百灵教在中西,到处都是耳目,这路援军的一举一动,吴明可说了如指掌。
要不要把李源的行期告诉那颜达?
吴明叹了口气,站了起來。但一听到帐外的哭泣声,他咬了咬牙,又毅然伏下身去,仔细写了起來。
信写完了,他将这张纸卷成小小的一卷,塞进个竹管封好,然后从身边抓起了一个笼子。里面有只鸽子,咕咕的叫得正欢。他把竹管小心地缠在鸽腿上,走出营帐一挥手,鸽子立时飞了起來,朝澄蓝的天空振翅而去。
李兄,对不起了。
他望着下方的难民,有些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你正在阅读,如有错误,请及时联系我们纠正!
以前在双山关,朝闻金鼓,夜宿号角。虽然极为艰苦,但却觉得十分塌实。这四年來,天下狼烟四起,而朝廷反与东蒙有了盟约,以前壁垒森严的双山关,如今形同虚设。而自己,也成了一员闲将。
然人非草木,岂能与刀兵等同视之?丈八长矛锋利依旧,自己的心却早已钝了。朝廷不趁北蒙分裂之机,把双山关以北的国土收回,却反而提兵西进,进犯中西,自己纵算不满,又能奈何?
李源摇了摇头。山河崩坏,江山已改,同胞相残,饥民遍野,往昔寇仇反成盟友。这等现状无力改变,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是该退伍了,这打來打去,早失去了从前的味道,自己不愿意打,那就只有卸甲归田,尽让他们折腾去,不管将來谁统一的大汉,谁坐稳了江山,都与我沒有丝毫关系了。
他又叹息了一声,有些茫然的望向了天空。西北风正急,碧蓝的天幕下,有着几丝洁白的云,在料峭的冬风中,它们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朝东边飘去,越來越远,而西边的尽头,却有更多的白云冉冉而來。
李源骑在战马上,默然无语。这是畏战么?都说四十不惑,正是明事理,辨是非的的年龄。可谁知道,堂堂黑旋风,如今心头一片茫然,还起了厌战之心?也许,是因为自己成家了吧,师蕊那小家伙,自己也该多陪陪她了。
想起宝贝女儿,李源的嘴角出现了一丝笑纹。这种笑意是发自内心的,与战场上的猖狂大笑,同僚间的虚伪奸笑自不相同。这笑意也就是他看见家人才可能出现。以前是三人,现在也就两人了。四年前,李铁以其母病重为由把李源召回了京都,虽有挟其归顺之嫌,但却并未说谎,李源之母身体确不大好。中兴二年秋,也就是南汉复兴二年之际,其母撒手人寰。李铁为安其心,又为李源张罗了一门亲事,就是北汉礼部员外郎温波之女温菡韵。这门亲事政治色彩浓厚,起初,当事两人都十分不愿的。但随着时日渐长,两人日久生情。尤其是女儿李师蕊诞生后,夫妻二人恩爱和谐,已有些夫唱妇随的味道。
一想起那个家,李源思绪越发不受控制,有些醺醺然。只要自己坚持,消极怠战,太尉定不敢让自己带兵。一旦交出兵权,就沒了问鼎家主的基础,就算和自己一向不对付的兵部尚书李卫,也绝不会再行刁难。以后回到京都,陪陪妻女,把这几年亏欠她们的补偿回來。这种结局虽有些无奈,但总比残害同胞强。
规划得再好,总得等战事结束,他又把思绪转回了当前。求援信上说的,丰台粮仓之危,是由于南汉镇东将军吴明鼓噪难民围困的结果。赵总督虽然派了兵,但对这个理由嗤之以鼻。李忠无能,陈姚民谨慎,这封信不过是两人夸大其辞,以求援兵的手段罢了。至于信里说的南汉军队,根本是子虚乌有的事。但李源却不这么认为。陈姚民在双山关以善守为名,其人谨慎自持,他最多在措辞上添油加醋,绝不可能凭空捏造。
所以,信中所言,应该大部分是真的。
那么,吴明现在,肯定就在丰台城下。
两人在南征军同生共死过,也算患难之交。对于吴明,他李源了解得更多。这个镇东将军不但胸怀仁义,英勇无敌,而且机智绝伦。否则,岂能带着几千残部返回南宁?不过,他能带过來的人肯定不多,能够搅出这么大声浪,多半是借难民之助,这百灵圣母到底是谁?
算了,不想了,等到了丰台,一切谜底自然揭晓。他把长矛收好,放回背囊。再次回头看了看队伍。车行辘辘,战马嘶鸣,三万的大军蜿蜒无际,排成个长队,正不可一世的朝前行进着。
他皱了皱眉头,难民就是难民,几十万难民对几千步兵或有威胁,但对上两万铁骑,根本沒有任何悬念。但吴明用兵,一向稳中求奇,自有所倚。那么,他倚靠的到底是什么?他现在在做什么?
吴明现在在写信。
尽管是白天,但营帐简陋,光线也不好。帐内一灯如豆,吴明正趴在一张矮几上,聚精会神地写着什么。蓦地,他叹了口气,眉峰蹙起,显然正在为难。
还是有些得意忘形了,以至小看了天下英雄。陈姚民善守,自己早有所闻,但却并未放在心上。以为凭一千精锐,有几十万难民相助,出其不意的偷袭,定能拿下丰台。但难民就是难民,训练,装备、心态、力气等等,和正规军队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岂可相提并论?这次失败,就是个血淋淋的教训。
好在,自己还有两手准备。否则就真是一筹莫展了。
兵法有云,未料胜,先料败。攻打丰台粮仓,别看吴明对属下说得信心十足,但却有两手准备。既然向那颜达求援,肯定得和他保持联系,他们的伏兵,老早就在援军的必经之路上埋伏好了。如果能一鼓而下那是最好,反之就利用难民向丰台城施压,迫使他们分兵自救。如此一來,那颜达伺机而动,以逸待劳,定能全歼來援之敌。敌方一分兵,驼关压力骤减,再想攻城,势必难如登天。而丰台守军得知援军无期,士气必将大跌,到时汇合西蒙部队,再下丰台就容易之极。
可临到要发动时,吴明却略有犹豫。
南北两汉,以前本为一国,所以两国间的间谍也是极多。北汉西征军,骑兵主将就是李源,这等消息,几乎不用打听就能知道,自然也瞒不过吴明的耳朵。如果丰台有危,兵贵神速,赵无能肯定得派骑兵前往。而这骑兵主将,十有八~九就是李源。李源不想与吴明为敌,而吴明同样如此。只是首攻丰台失利,吴明也顾不得了,只得发动后着。
李源三万大军,太过显眼。或可瞒过在边境不敢妄动的那颜达,但百灵教在中西,到处都是耳目,这路援军的一举一动,吴明可说了如指掌。
要不要把李源的行期告诉那颜达?
吴明叹了口气,站了起來。但一听到帐外的哭泣声,他咬了咬牙,又毅然伏下身去,仔细写了起來。
信写完了,他将这张纸卷成小小的一卷,塞进个竹管封好,然后从身边抓起了一个笼子。里面有只鸽子,咕咕的叫得正欢。他把竹管小心地缠在鸽腿上,走出营帐一挥手,鸽子立时飞了起來,朝澄蓝的天空振翅而去。
李兄,对不起了。
他望着下方的难民,有些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你正在阅读,如有错误,请及时联系我们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