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27944/ 为您提供万历新明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科尔沁部,奎蒙克.塔斯哈喇叩见天可汗陛下!陛下万寿无疆!”
“喀尔喀部,虎喇哈赤叩见天可汗陛下!”
“多罗部,火落赤叩见承奉长生天命、覆育列国、英明睿智的天可汗陛下,祝愿万寿无疆!”
......
随着一声声的报进,排在皇帝金帐外的蒙古大小“可汗”们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按照到达塞罕坝的日子依次进帐,叩见朱翊钧,并表达臣服之意。
半个时辰之后,八十多名蒙古部落的大小“可汗”将大帐坐的满满当当。他们有的来自于“西海”即青海,有的来自于漠北,而占了来朝见一半还多的多数,仍是与大明打交道最多的漠南蒙古各部。
虽然人数很多,但众酋首没有交头接耳的,遇到熟人顶多微笑点头示意。大伙儿坐下后,垂首看着眼前木几上的金壶金碗,那里面装着琥珀色的奶茶。因为整个仪式的时间太长,奶茶已经凉了。
除了顺义王之外,其余酋首朱翊钧一个也不认识,因此跟叩拜的蒙酋们并无寒暄之语,坐在那里如同泥偶木雕。
如此一来,众酋虽然觉得皇帝年轻,有些英武之气,但这第一印象就不是太好——倒也符合自家对中国皇帝的想象,高高在上,却手无缚鸡之力。
大伙儿之所以并无失礼之处,除了图们汗和昆都力哈的两颗人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之外,站在金帐之外侍卫的鹰扬军也给众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多年前,很多鹰扬军里面的熟面孔都是和漠南蒙古的诸酋们并肩作战的“战友”,杀掠所得按约定的分账的那种。
如今见到他们顶盔披甲,前垮腰刀。一个个挺胸凸肚,骄傲的抬着头睥睨而视的样子,随驾而来的蒙酋五味杂陈:既有对过上好日子的女真部的艳羡,又有对大明朝廷的悚惧,更多的是对自己前途命运的迷茫。
礼部尚书申时行见众人已经齐聚,就请旨进行下一个步骤。皇帝答曰“可”。
随即朝廷选中的一个通晓蒙语的官员起身道:“有旨意,各部酋跪听!”众人闻言起身,在小几边跪下。
还未等宣旨官宣旨,众酋突然听到皇帝在御座上用蒙语说道:“旨意甚长,免跪。”说的字正腔圆,众酋听了,好多身子都抖了一抖。
这是流程中所没有的,众酋首也没有受过训练。礼部诸官闻言脑袋嗡嗡的,生怕这么多人乱哄哄的乱了法度。宣旨官也不敢耽搁,只好说道:“诸位谢恩后,请归坐。”
没有想到的是,虽然谢恩的声音参差不齐,但众人都叩谢了天恩方归坐,没有失礼直接一屁股坐回去的。
宣旨官用袖子抹了抹额头,乃用蒙语宣旨道:“我太祖皇帝,承故元天命。龙飞濠梁,扫灭群雄。除暴救民,拨乱反正,不十余年而成帝业,克建大统。至今日二百余年矣!”
“当是时也,太祖皇帝以‘朕既为天下主,华夏无间。姓氏虽异,抚之如一’为念,先后下诏蒙元残部,言‘有能率众来归,一体量才擢用’等。并晓谕元主‘果能识天命,衔璧来归,当待之以殊礼’等。”
“其时,故元北出渔阳,旋舆大漠,整复故都,不失旧物。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资装恺仗,尚赖而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
“其志欲侥幸尺寸之利,不灭不已。太祖皇帝无奈兴兵,以清沙漠。征伐无算,追亡逐北。捕鱼儿海一役,元主脱古思帖木儿仅数骑得脱,数日被也速迭儿缢杀之。”
......
整个谕旨,确实如同朱翊钧所说“甚长”。谕旨的主要内容是从汉、蒙两个视角梳理草原和汉地两百年来的恩怨情仇,对双方本属华夏之人,却仇杀不已的现实情况表示了深深的惋惜,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这份超过六千字的谕旨,成为了本时空民族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它抛弃了此前明朝廷文过饰非,“视强者仍为夷虏”的打肿脸充胖子般“政治正确”,分别站在双方的角度评价了较为重大的冲突、和“互市”,从而让听众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当时双方都能妥善处理冲突和管控分歧,我们都不会过得像现在这般苦。
例如,在描述蒙古因与大明交战经年,导致一盘散沙,攻杀无已时,诏旨中说道:“草原大乱,异姓“赛特”拥兵称雄,废立频繁。自脱古思帖木儿后,部帅纷拏,五传至坤帖木儿,咸被弑。如此乱世,甲胃不离身,弓刀不释手,东迁西徙,老者不得终其年,少者不得安其居也。如遇灾异,死者枕籍。”
诏旨对于明朝廷自身的失败和存在的问题,也并不讳言:“其势张后,索中国财物,岁有所增......而朝廷所遣使,阿媚也先,索无不许,既而所得仅十之四、五,以是衔怨。”
“汉蒙之民互市之时,汉民帛时剪裂幅不足;靴帽之属不堪一着,即破碎矣。争骂斥辱、弓刀相胁,日积月累,致生兵祸——土木之变,痛哉至深!”
诏旨尽管翻译成了蒙语,但一边读,一边又有通译给翻译成汉文。金帐中的大员如张四维、申时行等此前看过诏旨原文,此时神色不动。之前没有见过诏旨内容的汉官,听到诏旨中谈到土木堡之变,且有很多自我批评的词句,相顾变色。
而听着皇帝诏旨的蒙古诸酋,个个脸色涨红,呼吸粗重,显然个个心内都不平静。他们也万万想不到皇帝诏旨中对蒙汉之间的冲突看待的如此客观。
实际上诏旨并不客观,也先在土木堡之变前后,有恢复蒙元之意,所以这一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却不是诏旨所说的矛盾日积月累导致冲突。但说实在的,在座的蒙酋有一个算一个,没有一个历史精通。诏旨避重就轻的定调,他们也听不出来。
......
随后,诏旨中回顾了“俺答封贡”之后的汉蒙关系:“幸我皇考,息兵安民。息境土之蹂躏,免生灵之荼毒......”并分析了双方互市的必然性:
“尔等散处沙漠草原,人不耕织,地无他产,锅釜针线之日用,须藉汉人铸造;绸缎绢布之色衣,惟恃互市。若朝廷绝贡闭市,唯有抢掠而已。”
“......计所以得之者,唯抢掠与贡市二端。达延汗后,每入寇时,大辈十万,中辈万余,少者数千。然则所获几何?人马却多有杀伤。朝廷兵强马壮时,如前年图们汗与昆都力哈等,种类绝矣。”
众虏听到“种类绝矣”几个字,又齐齐颤抖了一下:察哈尔部势力何其大也,乃元顺帝之后最强大黄金家族达延汗长子一系所掌,号称中央万户。苏尼特、乌珠穆沁、浩齐特、克什克腾、敖汉、奈曼等部都以图们汗为尊。虽然各部不能为图们汗拼命,但壮壮声势完全够用——控弦之士相加超过五万。
然而,此前的战争对大明来说,却乏善可陈。曼谷歹战法在万历十四型火枪面前就是个笑话。卷上蒙古包迁徙也没用,汉人用四轮马车带着士兵给养,运动速度比部落迁徙快不说,还能利用马车形成车阵。
时代变了!与明军对战后逃得性命的蒙古兵们都说,他们最大的感受是明军士气极其高涨,求战欲望极其强烈,与百余年来汉人孱弱之状完全相异。
四十二年前的嘉靖二十一年,俺答汗率五万骑长驱而入,大掠山西,“破卫十,破州县三十八,杀掠二十余万人。”嘉靖二十九年,赫赫有名的“庚戊之变”,俺答汗围困京师,沿途明军“不敢发一矢”,“所残掠人畜二百余万”。
当时的蒙古人用歌词的形式记录了这段历史:“神采奕奕的阿勒坦汗帅三万户出征,/包围汉地苏布尔噶图城直抵卜隆吉尔河,/酩酊大醉之汉人自行前来投诚,/使其鱼贯而走,妇幼乘车而行。解归时俘虏之先头抵达乌兰木伦,/而其后尾尚未离开长城。”
一直到“俺答封贡”时,漠南蒙古人也自认为蒙古兵一个能打汉兵五个。俺答汗为了保住“俺答封贡”政治成果,与诸部定下十三条规约,事无巨细——主要内容就是约束蒙古人不得在互市时欺负汉人。
然而,一切都变了。此时端坐在御座之上,被他们称为“天可汗”的皇帝,仅仅用了七、八年时间,就把九边兵马都变成了杀戮的机器,他们红着眼睛,目露凶光,等待着边墙外的部落犯下致命的错误——如同图们汗与昆都力哈那样的错误。
“喀尔喀部,虎喇哈赤叩见天可汗陛下!”
“多罗部,火落赤叩见承奉长生天命、覆育列国、英明睿智的天可汗陛下,祝愿万寿无疆!”
......
随着一声声的报进,排在皇帝金帐外的蒙古大小“可汗”们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按照到达塞罕坝的日子依次进帐,叩见朱翊钧,并表达臣服之意。
半个时辰之后,八十多名蒙古部落的大小“可汗”将大帐坐的满满当当。他们有的来自于“西海”即青海,有的来自于漠北,而占了来朝见一半还多的多数,仍是与大明打交道最多的漠南蒙古各部。
虽然人数很多,但众酋首没有交头接耳的,遇到熟人顶多微笑点头示意。大伙儿坐下后,垂首看着眼前木几上的金壶金碗,那里面装着琥珀色的奶茶。因为整个仪式的时间太长,奶茶已经凉了。
除了顺义王之外,其余酋首朱翊钧一个也不认识,因此跟叩拜的蒙酋们并无寒暄之语,坐在那里如同泥偶木雕。
如此一来,众酋虽然觉得皇帝年轻,有些英武之气,但这第一印象就不是太好——倒也符合自家对中国皇帝的想象,高高在上,却手无缚鸡之力。
大伙儿之所以并无失礼之处,除了图们汗和昆都力哈的两颗人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之外,站在金帐之外侍卫的鹰扬军也给众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多年前,很多鹰扬军里面的熟面孔都是和漠南蒙古的诸酋们并肩作战的“战友”,杀掠所得按约定的分账的那种。
如今见到他们顶盔披甲,前垮腰刀。一个个挺胸凸肚,骄傲的抬着头睥睨而视的样子,随驾而来的蒙酋五味杂陈:既有对过上好日子的女真部的艳羡,又有对大明朝廷的悚惧,更多的是对自己前途命运的迷茫。
礼部尚书申时行见众人已经齐聚,就请旨进行下一个步骤。皇帝答曰“可”。
随即朝廷选中的一个通晓蒙语的官员起身道:“有旨意,各部酋跪听!”众人闻言起身,在小几边跪下。
还未等宣旨官宣旨,众酋突然听到皇帝在御座上用蒙语说道:“旨意甚长,免跪。”说的字正腔圆,众酋听了,好多身子都抖了一抖。
这是流程中所没有的,众酋首也没有受过训练。礼部诸官闻言脑袋嗡嗡的,生怕这么多人乱哄哄的乱了法度。宣旨官也不敢耽搁,只好说道:“诸位谢恩后,请归坐。”
没有想到的是,虽然谢恩的声音参差不齐,但众人都叩谢了天恩方归坐,没有失礼直接一屁股坐回去的。
宣旨官用袖子抹了抹额头,乃用蒙语宣旨道:“我太祖皇帝,承故元天命。龙飞濠梁,扫灭群雄。除暴救民,拨乱反正,不十余年而成帝业,克建大统。至今日二百余年矣!”
“当是时也,太祖皇帝以‘朕既为天下主,华夏无间。姓氏虽异,抚之如一’为念,先后下诏蒙元残部,言‘有能率众来归,一体量才擢用’等。并晓谕元主‘果能识天命,衔璧来归,当待之以殊礼’等。”
“其时,故元北出渔阳,旋舆大漠,整复故都,不失旧物。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资装恺仗,尚赖而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
“其志欲侥幸尺寸之利,不灭不已。太祖皇帝无奈兴兵,以清沙漠。征伐无算,追亡逐北。捕鱼儿海一役,元主脱古思帖木儿仅数骑得脱,数日被也速迭儿缢杀之。”
......
整个谕旨,确实如同朱翊钧所说“甚长”。谕旨的主要内容是从汉、蒙两个视角梳理草原和汉地两百年来的恩怨情仇,对双方本属华夏之人,却仇杀不已的现实情况表示了深深的惋惜,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这份超过六千字的谕旨,成为了本时空民族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它抛弃了此前明朝廷文过饰非,“视强者仍为夷虏”的打肿脸充胖子般“政治正确”,分别站在双方的角度评价了较为重大的冲突、和“互市”,从而让听众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当时双方都能妥善处理冲突和管控分歧,我们都不会过得像现在这般苦。
例如,在描述蒙古因与大明交战经年,导致一盘散沙,攻杀无已时,诏旨中说道:“草原大乱,异姓“赛特”拥兵称雄,废立频繁。自脱古思帖木儿后,部帅纷拏,五传至坤帖木儿,咸被弑。如此乱世,甲胃不离身,弓刀不释手,东迁西徙,老者不得终其年,少者不得安其居也。如遇灾异,死者枕籍。”
诏旨对于明朝廷自身的失败和存在的问题,也并不讳言:“其势张后,索中国财物,岁有所增......而朝廷所遣使,阿媚也先,索无不许,既而所得仅十之四、五,以是衔怨。”
“汉蒙之民互市之时,汉民帛时剪裂幅不足;靴帽之属不堪一着,即破碎矣。争骂斥辱、弓刀相胁,日积月累,致生兵祸——土木之变,痛哉至深!”
诏旨尽管翻译成了蒙语,但一边读,一边又有通译给翻译成汉文。金帐中的大员如张四维、申时行等此前看过诏旨原文,此时神色不动。之前没有见过诏旨内容的汉官,听到诏旨中谈到土木堡之变,且有很多自我批评的词句,相顾变色。
而听着皇帝诏旨的蒙古诸酋,个个脸色涨红,呼吸粗重,显然个个心内都不平静。他们也万万想不到皇帝诏旨中对蒙汉之间的冲突看待的如此客观。
实际上诏旨并不客观,也先在土木堡之变前后,有恢复蒙元之意,所以这一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却不是诏旨所说的矛盾日积月累导致冲突。但说实在的,在座的蒙酋有一个算一个,没有一个历史精通。诏旨避重就轻的定调,他们也听不出来。
......
随后,诏旨中回顾了“俺答封贡”之后的汉蒙关系:“幸我皇考,息兵安民。息境土之蹂躏,免生灵之荼毒......”并分析了双方互市的必然性:
“尔等散处沙漠草原,人不耕织,地无他产,锅釜针线之日用,须藉汉人铸造;绸缎绢布之色衣,惟恃互市。若朝廷绝贡闭市,唯有抢掠而已。”
“......计所以得之者,唯抢掠与贡市二端。达延汗后,每入寇时,大辈十万,中辈万余,少者数千。然则所获几何?人马却多有杀伤。朝廷兵强马壮时,如前年图们汗与昆都力哈等,种类绝矣。”
众虏听到“种类绝矣”几个字,又齐齐颤抖了一下:察哈尔部势力何其大也,乃元顺帝之后最强大黄金家族达延汗长子一系所掌,号称中央万户。苏尼特、乌珠穆沁、浩齐特、克什克腾、敖汉、奈曼等部都以图们汗为尊。虽然各部不能为图们汗拼命,但壮壮声势完全够用——控弦之士相加超过五万。
然而,此前的战争对大明来说,却乏善可陈。曼谷歹战法在万历十四型火枪面前就是个笑话。卷上蒙古包迁徙也没用,汉人用四轮马车带着士兵给养,运动速度比部落迁徙快不说,还能利用马车形成车阵。
时代变了!与明军对战后逃得性命的蒙古兵们都说,他们最大的感受是明军士气极其高涨,求战欲望极其强烈,与百余年来汉人孱弱之状完全相异。
四十二年前的嘉靖二十一年,俺答汗率五万骑长驱而入,大掠山西,“破卫十,破州县三十八,杀掠二十余万人。”嘉靖二十九年,赫赫有名的“庚戊之变”,俺答汗围困京师,沿途明军“不敢发一矢”,“所残掠人畜二百余万”。
当时的蒙古人用歌词的形式记录了这段历史:“神采奕奕的阿勒坦汗帅三万户出征,/包围汉地苏布尔噶图城直抵卜隆吉尔河,/酩酊大醉之汉人自行前来投诚,/使其鱼贯而走,妇幼乘车而行。解归时俘虏之先头抵达乌兰木伦,/而其后尾尚未离开长城。”
一直到“俺答封贡”时,漠南蒙古人也自认为蒙古兵一个能打汉兵五个。俺答汗为了保住“俺答封贡”政治成果,与诸部定下十三条规约,事无巨细——主要内容就是约束蒙古人不得在互市时欺负汉人。
然而,一切都变了。此时端坐在御座之上,被他们称为“天可汗”的皇帝,仅仅用了七、八年时间,就把九边兵马都变成了杀戮的机器,他们红着眼睛,目露凶光,等待着边墙外的部落犯下致命的错误——如同图们汗与昆都力哈那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