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3618/ 为您提供阿芫皇后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大烨永嘉三十年,十二月初五,大寒,小雪。
帝都长安的冬季总是很漫长,大雪绵密如鹅绒,百姓们都纷纷回家点起炭盆,听雪压落松枝的声音,行走四方的旅人们则留宿在一些小而干净的客栈里。
白茫茫一片,铺天盖地的雪里走出了一个佝偻的人影,步伐僵硬,在风雪里艰难缓慢地移动。客栈里的火盆里烧了干爽的松木,此刻正发出“噼噼啪啪”的轻微声响,围坐在一起的旅人正用最廉价也是最烈的烧刀子取暖,汉子们发出豪气爽朗的笑声。
笨重黝黑的火炉上冒着腾腾的热气,清汤锅底。凿开护城河冰冻的湖面得了这几尾鲤鱼,趁着新鲜剖开,鱼腹中填了香料,洒点细盐,配上花椒、茴香。客栈的旅人们一个冬天都赖在暖阁里不愿意离开,就为了喝一口掌柜的秘制鱼汤。
柜台后的掌柜缩了缩脖子,靠近炭盆边低声感叹:“好些年没下过这么大的雪了!”
一阵“吱呀”声打断了他的思绪,那扇老旧的木门被推开了。走进来一个浑身被风雪覆盖得看不清人脸的身影,寒风夹杂着雪花飘进来,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形容枯槁的老者,身上披着蓑衣,不过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方才还十分热闹的人们看了这个老人一眼,这样的天气还敢出门到处走的人的确并不多见,几乎是根本没有,都巴不得在家围着火炉一家和乐。他们要不是为了生计,也不会愿意在大冬天在外头经商,连家也回不成。
老人也看了他们一眼,并没有表现出其他什么特别之处,旅人们也就失去了对他探寻的兴趣。
“老人家,这么冷的天还出来,不怕冷死在外边么?”掌柜哈了哈气,一团白雾飘散在空气中。
老人沉默地摇头,慢慢地把身上的蓑衣解下来,放在门边,坐到了角落里靠近火盆的地方。掌柜给他舀了一碗热汤,又缩回了柜台后的小炭盆边。
旅人们又重新热闹起来,有人在炫耀自己的见多识广,也有人在不遗余力地反驳他。从北国风光说到江南水乡,上到今年科举的状元郎下到临街开裁缝铺的大表嫂。
一个精瘦的小伙子为了抢回风头,呷了一口酒,故作神秘地说:“我有个远房表兄在控鹤军当差,他告诉我的……”他压低了声音,“太极宫里的那位,怕是要不行了……”
自大烨开国以来,控鹤军便是皇帝殿前亲军,隶属嫡系,负责皇帝出行安危和保卫禁宫的重任,地位甚至凌驾于羽林天军之上,非世家子不得入府编制。
有人立即配合地问:“年初不是还去云中狩猎了吗?怎么这样快?”
“嘿嘿!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他满面笑容地说:“这都是障眼法,我那表兄不会有错的,估计呀……熬不到来年开春了!”说到最后,竟唏嘘起来。
旁边的人缠着他问,他却不再开口了。没有人注意的角落,老人端碗的手一颤,乳白色的鲜汤洒出来大半,顺着桌沿滴滴答答地蜿蜒而下。
“你刚才,说什么?”他沧桑干涩的声音响起。那人一愣,似乎是没想到这个沉默的老人会跟他搭话,那双苍老的眼睛看着他,仿佛能够看穿他一般。
“你可别跟人说是我说出来的,”他清了清嗓子,谨慎地开口:“明年年初的时候,兴许就要改年号了,这事儿官家们几乎都心知肚明了……”
老人再次陷入沉默,那人赶紧岔开了话题,聊起了开春后的打算。
“走了,都走了……”他喃喃自语:“我也确实活得太久了,该走了!”
喧闹声还在继续,老人独自坐在角落,喝着剩下那半碗冷馥香郁的鱼汤,谁也不知道他的来历,也没有人去问。
庆隆元年,春。
新皇登基,皇商们将大批大批的贡品和买卖的货物运往长安。
水面上千帆停偃,数不清的货船停泊在港口,首尾相连的货船占满了沿岸的船位,还没来得及卸下的货物堆积起来如同一个个浮起在水面中的粮仓。长安西市多售粮食木材布帛之物,以西港口优越的地理优势为依托,各地的货物靠水运到达长安,从印池侧水门入城,流经静水的城内河道到达西港口,再由牙商们组织脚夫将货物转运进西市。
大运河已经建成了数十年,南北水道畅通无阻,这个季节正是漕运旺季,西港百帆云集,蔚为壮观。
时值早春,日光一寸寸没进了远处天际,一艘满载货物的平板货船扬起了帆,几个年轻人正在解开岸上的缆绳。
他站在岸上风口里,破旧的棉布袍瑟瑟地蜷缩,老迈的他必须依靠一根旧拐杖才能长时间的站立。他的确是太老了!
有人问他:“老人家,你要搭船么?”
他是要离开长安,但是去哪?他还没有想过。也许是云中,洛阳,也可能是扬州,塞外,漠北。
“老人家,我们要开船了……”
他在心里叹息一声,走吧!不管去哪,离开这里吧!
货船缓缓离开了港口,甲板上的的伙计忽然不安地抬头,快速捅了捅船主的胳膊:“老大你看!”
港口边,一支整齐的银甲军队出现在岸上的人群中,铠甲反射着夕阳西下的霞光,二十人的队伍整齐列队,仿佛在岸边竖起了一道铁幕,目送他们离开。
“是……是控鹤军!”伙计的声音因为激动而颤抖起来。相比之下,船主却显得很平静,下令让水手扬起大帆,加快船速。
“老大,你到底带了个什么人上船……”
船主平淡地说:“一个有故事的人……”
帝都长安的冬季总是很漫长,大雪绵密如鹅绒,百姓们都纷纷回家点起炭盆,听雪压落松枝的声音,行走四方的旅人们则留宿在一些小而干净的客栈里。
白茫茫一片,铺天盖地的雪里走出了一个佝偻的人影,步伐僵硬,在风雪里艰难缓慢地移动。客栈里的火盆里烧了干爽的松木,此刻正发出“噼噼啪啪”的轻微声响,围坐在一起的旅人正用最廉价也是最烈的烧刀子取暖,汉子们发出豪气爽朗的笑声。
笨重黝黑的火炉上冒着腾腾的热气,清汤锅底。凿开护城河冰冻的湖面得了这几尾鲤鱼,趁着新鲜剖开,鱼腹中填了香料,洒点细盐,配上花椒、茴香。客栈的旅人们一个冬天都赖在暖阁里不愿意离开,就为了喝一口掌柜的秘制鱼汤。
柜台后的掌柜缩了缩脖子,靠近炭盆边低声感叹:“好些年没下过这么大的雪了!”
一阵“吱呀”声打断了他的思绪,那扇老旧的木门被推开了。走进来一个浑身被风雪覆盖得看不清人脸的身影,寒风夹杂着雪花飘进来,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形容枯槁的老者,身上披着蓑衣,不过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方才还十分热闹的人们看了这个老人一眼,这样的天气还敢出门到处走的人的确并不多见,几乎是根本没有,都巴不得在家围着火炉一家和乐。他们要不是为了生计,也不会愿意在大冬天在外头经商,连家也回不成。
老人也看了他们一眼,并没有表现出其他什么特别之处,旅人们也就失去了对他探寻的兴趣。
“老人家,这么冷的天还出来,不怕冷死在外边么?”掌柜哈了哈气,一团白雾飘散在空气中。
老人沉默地摇头,慢慢地把身上的蓑衣解下来,放在门边,坐到了角落里靠近火盆的地方。掌柜给他舀了一碗热汤,又缩回了柜台后的小炭盆边。
旅人们又重新热闹起来,有人在炫耀自己的见多识广,也有人在不遗余力地反驳他。从北国风光说到江南水乡,上到今年科举的状元郎下到临街开裁缝铺的大表嫂。
一个精瘦的小伙子为了抢回风头,呷了一口酒,故作神秘地说:“我有个远房表兄在控鹤军当差,他告诉我的……”他压低了声音,“太极宫里的那位,怕是要不行了……”
自大烨开国以来,控鹤军便是皇帝殿前亲军,隶属嫡系,负责皇帝出行安危和保卫禁宫的重任,地位甚至凌驾于羽林天军之上,非世家子不得入府编制。
有人立即配合地问:“年初不是还去云中狩猎了吗?怎么这样快?”
“嘿嘿!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他满面笑容地说:“这都是障眼法,我那表兄不会有错的,估计呀……熬不到来年开春了!”说到最后,竟唏嘘起来。
旁边的人缠着他问,他却不再开口了。没有人注意的角落,老人端碗的手一颤,乳白色的鲜汤洒出来大半,顺着桌沿滴滴答答地蜿蜒而下。
“你刚才,说什么?”他沧桑干涩的声音响起。那人一愣,似乎是没想到这个沉默的老人会跟他搭话,那双苍老的眼睛看着他,仿佛能够看穿他一般。
“你可别跟人说是我说出来的,”他清了清嗓子,谨慎地开口:“明年年初的时候,兴许就要改年号了,这事儿官家们几乎都心知肚明了……”
老人再次陷入沉默,那人赶紧岔开了话题,聊起了开春后的打算。
“走了,都走了……”他喃喃自语:“我也确实活得太久了,该走了!”
喧闹声还在继续,老人独自坐在角落,喝着剩下那半碗冷馥香郁的鱼汤,谁也不知道他的来历,也没有人去问。
庆隆元年,春。
新皇登基,皇商们将大批大批的贡品和买卖的货物运往长安。
水面上千帆停偃,数不清的货船停泊在港口,首尾相连的货船占满了沿岸的船位,还没来得及卸下的货物堆积起来如同一个个浮起在水面中的粮仓。长安西市多售粮食木材布帛之物,以西港口优越的地理优势为依托,各地的货物靠水运到达长安,从印池侧水门入城,流经静水的城内河道到达西港口,再由牙商们组织脚夫将货物转运进西市。
大运河已经建成了数十年,南北水道畅通无阻,这个季节正是漕运旺季,西港百帆云集,蔚为壮观。
时值早春,日光一寸寸没进了远处天际,一艘满载货物的平板货船扬起了帆,几个年轻人正在解开岸上的缆绳。
他站在岸上风口里,破旧的棉布袍瑟瑟地蜷缩,老迈的他必须依靠一根旧拐杖才能长时间的站立。他的确是太老了!
有人问他:“老人家,你要搭船么?”
他是要离开长安,但是去哪?他还没有想过。也许是云中,洛阳,也可能是扬州,塞外,漠北。
“老人家,我们要开船了……”
他在心里叹息一声,走吧!不管去哪,离开这里吧!
货船缓缓离开了港口,甲板上的的伙计忽然不安地抬头,快速捅了捅船主的胳膊:“老大你看!”
港口边,一支整齐的银甲军队出现在岸上的人群中,铠甲反射着夕阳西下的霞光,二十人的队伍整齐列队,仿佛在岸边竖起了一道铁幕,目送他们离开。
“是……是控鹤军!”伙计的声音因为激动而颤抖起来。相比之下,船主却显得很平静,下令让水手扬起大帆,加快船速。
“老大,你到底带了个什么人上船……”
船主平淡地说:“一个有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