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朕兵库内定国策


小说:北宋:我成了赵佶   作者:读史明智   类别:架空历史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48301/ 为您提供北宋:我成了赵佶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第七十九章,朕兵库内定国策
  此次视察,赵吉对兵库缺少兵器,是很不满意的。
  虽说大宋的禁军以及驻各州的厢军的兵丁,手里倒是有兵器的;
  但是,京城兵库的武备不足,各州的兵库里也应该好不到哪里去。
  一旦与金国交战,兵器装备上,岂不是就先吃亏了吗?
  应该是打不过快马弯刀的金兵……
  这可能是自澶渊之盟后,北宋与(契丹)辽国至今已经有一百一十五年,没有大战的原因吧!
  虽说,大宋与西夏常有边境之战,但是,那是能用岁币摆平之事,大宋的皇帝和士大夫们,也都不将其看作能威胁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了。
  因此,到了赵吉这副身体原主宋徽宗朝的后期,对于武备,越来越忽视了。
  赵吉知道,早在距今八十年前的仁宗朝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宋夏战争爆发后,范仲淹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战略方针,巩固西北边防,逼得西夏与大宋议和……
  彼时,议各后,大宋的西北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
  庆历四年(1044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上疏仁宗,大宋应行四条国策:
  “一曰和,二曰守,三曰战,四曰备。”
  朝廷应该力行七事:
  一,密为经略;二,再议兵屯;三,专于遣将;
  四,急于教战;五,训练义勇;六,修京师外城;七,密定讨伐之谋。
  “庆历新政”推行起始,就开始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不久后,因新政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遭到很多大臣的抵制和上疏反对,仁宗也开始动摇了……
  “庆历新政”受挫,改革失败……
  恰逢彼时,边事再起,范仲淹请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他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赵吉感慨,先贤范仲淹在七八十年前所行的“庆历新政”,若能推行成功,到现在大宋不仅国富民强,军队应该也能成为这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强的吧?!
  不过,赵吉却看到了早在距今七十六年前的“庆历新政”,对于现在的北宋仍然可以借鉴。
  只不过,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时代不同,“庆历新政”时所提出的国策,“一曰和,二曰守,三曰战,四曰备”应该略作调整了。
  赵吉对着随行的侍从宦官,道:“给朕拿笔墨纸砚。”
  侍从宦官遵旨,立即取出了携带的御用笔墨纸砚,毕竟赵官家擅于书画还爱写诗填词的,御用笔墨纸砚随行的宦官必须常备。
  侍从宦官令兵库内的小吏,搬来桌案,擦了又擦,给赵官家铺好宣纸和镇纸龙雕玉石,他研好墨,双手举起御用狼毫于头顶。
  这兵库的守备,跪在因没有多少兵器而显得空旷的兵库内,战战兢兢,冷汗直流……
  他觉得,难道是赵官家视察兵库,发现缺少兵器、武备松弛,因圣怒而迁罪于吾吗?
  赵吉接过侍从宦官手里的毛笔,在宣纸之上,回想了一下自己所知的“庆历新政”时,范仲淹所提出的国策是“一曰和,二曰守,三曰战,四曰备”。
  赵吉却没有用原主自创的瘦金体,而改用太祖的狂草,快速写下几行字:
  当今国策。
  一曰备,二曰守,三曰战!
  赵吉也略一考虑,要不要把“和”字定为最后的一条国策呢?
  不了!
  不再和了!
  大宋,绝对不能再与敌国议和了!
  有朕这个天命之子,从现代社会穿越而来,早就知道,无论北宋还是以后的南宋,与敌国议和,皆是受尽屈辱,最主要的是,议和只能屈辱地暂保,也终将因此而灭国。
  哪怕,天子死社稷!
  朕,也要博它一搏。
  何况,以朕这个穿越者,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和现代科学基础知识,任好贤臣武将,提前军备,训练士兵,尽量能在金攻宋之前研制出火枪、火炮,
  那么,我大宋,应该能实现对强金的反杀!
  …………
  【感谢两道题的打赏,感谢为本书投月票和推荐票的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