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600/ 为您提供轮回之帝国的历史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这是一个疆域庞大的帝国,这又是一个族群范围狭小的世界。(读看看)。
成吉思汗建立这个帝国到现在,已经传到了黄金家族的第三代子孙。但和中原历代的帝王家族相比,这是一个并不大的家族,同时它的直属臣民也很少,只有几十万人。
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草原上新生婴儿的成活率一直很低,较差的生活条件,人的平均笀命自然也长不到哪去,而长年的征战,更使得已有人口不断减少。通观所有草原帝国的历史,人口罕有高达百万以上的时期。
他们这些人,无论从什么角度讲,实际上还是按部落管辖的。每一个草原上的王公、万户、千户(那颜)其实都是部落的头领。平时这些人是领主、牧民,一旦号召,出征时就是将领和战士。在帝国掠夺扩张的过程中,他们共同横扫了整个欧亚大陆。他们是整个帝国地位最高的族群。
在大规模的征战中,他们是兄弟、是战友。但平常的时候,有着辽阔草原和狭小族群反差的他们,甚至还是七姑八大姨的亲戚,他们中很多人都彼此认识。就是后世人口上百万的现代都市里,餐桌上面,都时不时可以拐几道弯攀上关系。在人群的社会交往中,古今没有什么不同,区别只在于便捷二字而已。
当内部的裂痕出现,屠刀举起来,需要面对自己熟悉的族人时,人类情感中的亲情和友情,还是会令他们犹豫的。领头的也许不会被同情,但下面跟随的人,就绝对不同。元史《阿里不哥列传》中记载:
中统初,阿里不哥僭号和林,贝达尔之子阿鲁忽附之,……既而,阿里不哥征兵饷,阿鲁忽不与,且杀其使者,乃来降。
这个阿鲁忽就是长子西征军中,察合台第三子拜答儿的儿子(贝达尔是译名的不同)。拜答儿在西征的过程中,因为轻敌,战死在波兰。阿鲁忽先依附阿里不哥,但当阿里不哥向他要兵马钱粮时,他又不干了,转身就投靠了老忽。
(中统)四年,阿里不哥兵复至,阿鲁忽迎战于浑八升,又败退至撒马尔干。阿里不哥亦北还。其将士以阿里不哥多杀阿鲁忽之众,自戕蒙古同类,群议其非。读看看请记住我)玉龙答失已反正,驻阿尔泰山。于是阿里不哥部众多往投之。
阿鲁忽的反叛,使得阿里不哥立刻对他宣战,双方互有胜负,但阿鲁忽败的多。可是,阿里不哥显然不明白下面人的想法,他大肆屠杀阿鲁忽的部属,这就引起了下面人的反感。杀几个上面的头领也就算了,下面的人都是弟兄们,何必呢。阿里不哥最终导致了自己的众叛亲离,他的确不如忽必烈。
忽必烈忘不了宪宗七年十二月,他到草原上觐见蒙哥时,兄弟俩见面的情景。“相对泣下”,这是两个男人真情的流露。少时失去父亲,全靠母亲支撑家族的日子里,他们兄弟之间不会没有相互的扶持,一点感情没有那不可能。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即使是枭雄,即使是他们已经开始要对付他们的兄弟,他们之间也还是有人类的情感。每个人心中的情绪,从来就不是一种,总有时候,它们会自然的流露。
这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既然知道兄弟的感情,他就知道蒙哥的所为对蒙古帝国的伤害。他已经不是“小忽”了,在儒生们的教导下,他比所有蒙古人都更了解“怀柔”的含义。在汗位的问题上,他放弃了蒙哥大肆屠杀的方法,而改以尽量的宽大。
(中统元年)世祖遣使谕阿里不哥。不奉命,杀诸王阿毕世喀,引兵而东,以出木哈儿、合剌札为前锋,遇世祖所遣亦孙哥之军,一战而溃。是年冬,车驾至和林。时阿蓝答儿浑都海已伏诛,阿里不哥驻谦谦州,知不敌,遣使归命,请俟马肥入觐。且云愿约伯勒克、旭烈兀、阿鲁忽三王同入朝。世祖允之,命速来,爀俟三王,以亦孙哥守和林待之。车驾还开平,遣散余军。
在和阿里不哥的争斗中,忽必烈明显占有优势,但他第一次交锋没有赶尽杀绝。相反,他得到对方认输的承诺后,还让征集来的军队回家了。
二年秋,阿里不哥至和林,伪言归顺,出不意突攻亦孙哥,败之,遂据和林,乘胜逾漠而南。帝闻警,亟征兵,自将御之。冬十一月壬戌,战于昔木土淖尔。国王塔察儿为左翼,亲王合丹、附马纳陈为右冀,亲王拨绰将中军,斩其将合丹豁尔赤,阿里不哥大败。敕爀穷追,俟其悔悟。
阿里不哥见无追兵,越十日,回兵再战于阿儿忒之地。自旦至晡,胜负未分,而阿里不哥退走。是时阿鲁忽引兵至忽只儿之地,杀阿权里不哥守将唆罗海,将归命于世祖。阿里不哥因是亟引而西,欲攻阿鲁忽,道过和林,不守而去。帝抚定和林,免其今年赋税。十二月,车驾还大都。
在第二年的再次交锋中,他还是尽量让对方自己认输,没有进行追杀。
说忽必烈后路不稳,有不安全感,不敢过于远离大都,有点道理。说他仁慈?那不会,他是个睚眦必报的家伙。他两次征讨日本失败,始终耿耿于怀,一直积极准备进行第三次征讨,如果不是北元的现实情况实在是不允许,他早就动手了。
他的这个“仁”,是他比儒生们更清楚,这是蒙古帝国,草原上的人是帝国的基石。没有了这些人,帝国的大厦就会轰然倒下。在这场汗位的争夺中,他更多的采用收买的方法。
(中统元年)十二月,赐亲王穆哥银二千五百两;诸王按只带、忽剌忽?、合丹、忽剌出、胜纳合?银各五千两,文绮帛各三百匹,金素半之;诸王塔察、阿术鲁钞各五十九锭有奇,绵五千九十八斤,绢五千九十八匹,文绮三百匹,金素半之;海都银八百三十三两,文绮五十匹,金素半之;睹?赤、也不干银八百五十两;兀鲁忽带银五千两,文绮三百匹,金素半之;只必帖木?银八百三十三两;爪都、伯木?银五千两,文绮三百匹,金素半之;都鲁、牙忽银八百三十三两,特赐绵五十斤;阿只吉银五千两,文绮三百,金素半之;先朝皇后?古伦银二千五百两,罗绒等折宝钞二十三锭有奇;皇后斡者思银二千五百两;兀鲁忽乃妃子银五千两。自是岁以为常。
这段来自旧元史的记载,清楚的表明,忽必烈给予蒙古宗室大臣的赏赐是如何的丰厚,而且这是每年都有的惯例。除了这项称之为“岁赐”的制度,还有“五户丝”和“户钞”等。即使是明人写的元史都讲:“自昔帝王于其宗族姻戚必致其厚者,所以明亲亲之义也。元之为制,其又厚之至者欤!”以明代的人看来,元代宗室大臣的待遇是历史上最高的。但上面所列的人数,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忽必烈之所以得到一部分蒙古王公的拥戴,是他用在汉地搜刮的财富,收买了人心。蒙哥为什么对他有了警惕,就是他的所为,已经在他周围形成了一种独立的势力。
尽管忽必烈很想“温和”地解决问题,但总有人不稀罕。你给咱的,那本来就应当是咱家的,咱要把自家的东西给舀回来。蒙哥的儿子昔里吉就是这样想的,窝阔台的孙子海都也一样。
忽必烈不可能在草原上进行以前征战中的屠城,哪样只会让他失掉草原上的人心,但这,又让他做不到斩草除根。而且他也明白,就是在双方的交战中,开始的时候,也许还真刀真枪的拼一下,差不多了,下面的蒙古兵就手松了,能让他们草原上的兄弟们跑了的,就放了吧,把马蹄松一下,对方不就跑远了吗?
可是,在草原的部族制度下,这些放回去的人,在他们的领主带领下,转眼又跟着闹事,甚至资助这些叛乱者。这样下去,忽必烈永远不能平息叛乱,这牵扯了北元帝国太多的精力,也耗费了太多的国力。
忽必烈陷入进退两难,董文炳的建议就是针对这种情况。
蒙古军的南下,并不是说他们南下到江南。南方,特别是江南,并不是适合蒙古军驻军的地方。生长于北寒之地的人,是不适应江南水土和气候的。蒙哥讨伐四川之时,就曾经问手下的大臣:“今在敌境,天将暑,汝等谓可居否乎?”他的近臣脱欢回到:“南土瘴厉,车驾宜早还,新俘户口委官吏治之可也。”可见来自草原上的人,对湿热气候的不耐。
这个南下,是指将他们拉到大漠以南和黄河流域,通过占据关中、洛阳等地,一方面,加强对中原腹心的控制。另一方面,这是一种釜底抽薪,它大大增加了天山以北的海都等人,南下沿途得到补给的难度,也减少了草原上的人被裹胁参与到叛乱中的可能性。
但是,这是一柄双刃剑。伤得了对方,也会伤了自己。
北上的汉军固然不会参与到叛乱中去,可是一旦交战,这就变成了两个族群的搏杀。蒙古人在北中国杀了那么多人,这些汉人会不会借机发泄?同样,草原上的勇士面对这些过去被他们征服的人,会手软?没有人会手下留情。
忽必烈看到了这份奏章里的血色,但这是为了他的帝国和他的汗位,他感到了重负。
(好像没有讲透,水平有限,有空再修改吧,头都痛了,哈,不好意思)
你正在阅读,如有错误,请及时联系我们纠正!
成吉思汗建立这个帝国到现在,已经传到了黄金家族的第三代子孙。但和中原历代的帝王家族相比,这是一个并不大的家族,同时它的直属臣民也很少,只有几十万人。
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草原上新生婴儿的成活率一直很低,较差的生活条件,人的平均笀命自然也长不到哪去,而长年的征战,更使得已有人口不断减少。通观所有草原帝国的历史,人口罕有高达百万以上的时期。
他们这些人,无论从什么角度讲,实际上还是按部落管辖的。每一个草原上的王公、万户、千户(那颜)其实都是部落的头领。平时这些人是领主、牧民,一旦号召,出征时就是将领和战士。在帝国掠夺扩张的过程中,他们共同横扫了整个欧亚大陆。他们是整个帝国地位最高的族群。
在大规模的征战中,他们是兄弟、是战友。但平常的时候,有着辽阔草原和狭小族群反差的他们,甚至还是七姑八大姨的亲戚,他们中很多人都彼此认识。就是后世人口上百万的现代都市里,餐桌上面,都时不时可以拐几道弯攀上关系。在人群的社会交往中,古今没有什么不同,区别只在于便捷二字而已。
当内部的裂痕出现,屠刀举起来,需要面对自己熟悉的族人时,人类情感中的亲情和友情,还是会令他们犹豫的。领头的也许不会被同情,但下面跟随的人,就绝对不同。元史《阿里不哥列传》中记载:
中统初,阿里不哥僭号和林,贝达尔之子阿鲁忽附之,……既而,阿里不哥征兵饷,阿鲁忽不与,且杀其使者,乃来降。
这个阿鲁忽就是长子西征军中,察合台第三子拜答儿的儿子(贝达尔是译名的不同)。拜答儿在西征的过程中,因为轻敌,战死在波兰。阿鲁忽先依附阿里不哥,但当阿里不哥向他要兵马钱粮时,他又不干了,转身就投靠了老忽。
(中统)四年,阿里不哥兵复至,阿鲁忽迎战于浑八升,又败退至撒马尔干。阿里不哥亦北还。其将士以阿里不哥多杀阿鲁忽之众,自戕蒙古同类,群议其非。读看看请记住我)玉龙答失已反正,驻阿尔泰山。于是阿里不哥部众多往投之。
阿鲁忽的反叛,使得阿里不哥立刻对他宣战,双方互有胜负,但阿鲁忽败的多。可是,阿里不哥显然不明白下面人的想法,他大肆屠杀阿鲁忽的部属,这就引起了下面人的反感。杀几个上面的头领也就算了,下面的人都是弟兄们,何必呢。阿里不哥最终导致了自己的众叛亲离,他的确不如忽必烈。
忽必烈忘不了宪宗七年十二月,他到草原上觐见蒙哥时,兄弟俩见面的情景。“相对泣下”,这是两个男人真情的流露。少时失去父亲,全靠母亲支撑家族的日子里,他们兄弟之间不会没有相互的扶持,一点感情没有那不可能。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即使是枭雄,即使是他们已经开始要对付他们的兄弟,他们之间也还是有人类的情感。每个人心中的情绪,从来就不是一种,总有时候,它们会自然的流露。
这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既然知道兄弟的感情,他就知道蒙哥的所为对蒙古帝国的伤害。他已经不是“小忽”了,在儒生们的教导下,他比所有蒙古人都更了解“怀柔”的含义。在汗位的问题上,他放弃了蒙哥大肆屠杀的方法,而改以尽量的宽大。
(中统元年)世祖遣使谕阿里不哥。不奉命,杀诸王阿毕世喀,引兵而东,以出木哈儿、合剌札为前锋,遇世祖所遣亦孙哥之军,一战而溃。是年冬,车驾至和林。时阿蓝答儿浑都海已伏诛,阿里不哥驻谦谦州,知不敌,遣使归命,请俟马肥入觐。且云愿约伯勒克、旭烈兀、阿鲁忽三王同入朝。世祖允之,命速来,爀俟三王,以亦孙哥守和林待之。车驾还开平,遣散余军。
在和阿里不哥的争斗中,忽必烈明显占有优势,但他第一次交锋没有赶尽杀绝。相反,他得到对方认输的承诺后,还让征集来的军队回家了。
二年秋,阿里不哥至和林,伪言归顺,出不意突攻亦孙哥,败之,遂据和林,乘胜逾漠而南。帝闻警,亟征兵,自将御之。冬十一月壬戌,战于昔木土淖尔。国王塔察儿为左翼,亲王合丹、附马纳陈为右冀,亲王拨绰将中军,斩其将合丹豁尔赤,阿里不哥大败。敕爀穷追,俟其悔悟。
阿里不哥见无追兵,越十日,回兵再战于阿儿忒之地。自旦至晡,胜负未分,而阿里不哥退走。是时阿鲁忽引兵至忽只儿之地,杀阿权里不哥守将唆罗海,将归命于世祖。阿里不哥因是亟引而西,欲攻阿鲁忽,道过和林,不守而去。帝抚定和林,免其今年赋税。十二月,车驾还大都。
在第二年的再次交锋中,他还是尽量让对方自己认输,没有进行追杀。
说忽必烈后路不稳,有不安全感,不敢过于远离大都,有点道理。说他仁慈?那不会,他是个睚眦必报的家伙。他两次征讨日本失败,始终耿耿于怀,一直积极准备进行第三次征讨,如果不是北元的现实情况实在是不允许,他早就动手了。
他的这个“仁”,是他比儒生们更清楚,这是蒙古帝国,草原上的人是帝国的基石。没有了这些人,帝国的大厦就会轰然倒下。在这场汗位的争夺中,他更多的采用收买的方法。
(中统元年)十二月,赐亲王穆哥银二千五百两;诸王按只带、忽剌忽?、合丹、忽剌出、胜纳合?银各五千两,文绮帛各三百匹,金素半之;诸王塔察、阿术鲁钞各五十九锭有奇,绵五千九十八斤,绢五千九十八匹,文绮三百匹,金素半之;海都银八百三十三两,文绮五十匹,金素半之;睹?赤、也不干银八百五十两;兀鲁忽带银五千两,文绮三百匹,金素半之;只必帖木?银八百三十三两;爪都、伯木?银五千两,文绮三百匹,金素半之;都鲁、牙忽银八百三十三两,特赐绵五十斤;阿只吉银五千两,文绮三百,金素半之;先朝皇后?古伦银二千五百两,罗绒等折宝钞二十三锭有奇;皇后斡者思银二千五百两;兀鲁忽乃妃子银五千两。自是岁以为常。
这段来自旧元史的记载,清楚的表明,忽必烈给予蒙古宗室大臣的赏赐是如何的丰厚,而且这是每年都有的惯例。除了这项称之为“岁赐”的制度,还有“五户丝”和“户钞”等。即使是明人写的元史都讲:“自昔帝王于其宗族姻戚必致其厚者,所以明亲亲之义也。元之为制,其又厚之至者欤!”以明代的人看来,元代宗室大臣的待遇是历史上最高的。但上面所列的人数,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忽必烈之所以得到一部分蒙古王公的拥戴,是他用在汉地搜刮的财富,收买了人心。蒙哥为什么对他有了警惕,就是他的所为,已经在他周围形成了一种独立的势力。
尽管忽必烈很想“温和”地解决问题,但总有人不稀罕。你给咱的,那本来就应当是咱家的,咱要把自家的东西给舀回来。蒙哥的儿子昔里吉就是这样想的,窝阔台的孙子海都也一样。
忽必烈不可能在草原上进行以前征战中的屠城,哪样只会让他失掉草原上的人心,但这,又让他做不到斩草除根。而且他也明白,就是在双方的交战中,开始的时候,也许还真刀真枪的拼一下,差不多了,下面的蒙古兵就手松了,能让他们草原上的兄弟们跑了的,就放了吧,把马蹄松一下,对方不就跑远了吗?
可是,在草原的部族制度下,这些放回去的人,在他们的领主带领下,转眼又跟着闹事,甚至资助这些叛乱者。这样下去,忽必烈永远不能平息叛乱,这牵扯了北元帝国太多的精力,也耗费了太多的国力。
忽必烈陷入进退两难,董文炳的建议就是针对这种情况。
蒙古军的南下,并不是说他们南下到江南。南方,特别是江南,并不是适合蒙古军驻军的地方。生长于北寒之地的人,是不适应江南水土和气候的。蒙哥讨伐四川之时,就曾经问手下的大臣:“今在敌境,天将暑,汝等谓可居否乎?”他的近臣脱欢回到:“南土瘴厉,车驾宜早还,新俘户口委官吏治之可也。”可见来自草原上的人,对湿热气候的不耐。
这个南下,是指将他们拉到大漠以南和黄河流域,通过占据关中、洛阳等地,一方面,加强对中原腹心的控制。另一方面,这是一种釜底抽薪,它大大增加了天山以北的海都等人,南下沿途得到补给的难度,也减少了草原上的人被裹胁参与到叛乱中的可能性。
但是,这是一柄双刃剑。伤得了对方,也会伤了自己。
北上的汉军固然不会参与到叛乱中去,可是一旦交战,这就变成了两个族群的搏杀。蒙古人在北中国杀了那么多人,这些汉人会不会借机发泄?同样,草原上的勇士面对这些过去被他们征服的人,会手软?没有人会手下留情。
忽必烈看到了这份奏章里的血色,但这是为了他的帝国和他的汗位,他感到了重负。
(好像没有讲透,水平有限,有空再修改吧,头都痛了,哈,不好意思)
你正在阅读,如有错误,请及时联系我们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