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未雨绸缪


小说:轮回之帝国的历史   作者:西南北无家   类别: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600/ 为您提供轮回之帝国的历史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广州,兵部参谋院。
东和陆秀夫、文天祥,以及兵部的其他重将看着地图,军情司的谢明正向他们通报军情。
“据杜将军从燕地传来的消息,北朝在北方驻有重兵的情况仍没有太大变化。”
“辽东之变后,他们也开始向南方增兵。经军情司在大江以北的查探,从近期收集到的军情来看,他们仍主要增强的是襄阳方面的军力。现他们在那里多有征调粮草、囤积军械、征集船只的行为。”
“军情司所发现的另一个新情况是,在襄阳、以及汉阳这样的沿江重镇,北兵已开始筑有炮台,炮台上都置有霹雳炮和回回炮。”
……
谢明讲完了之后,所有人都看向了帝国陛下。
东抚了抚自己的脸颊,没有吭声,而是看向了兵部众人。
宋瑞淡淡地说道:“增兵襄阳,此为攻守兼备之举。北方驻有重兵,说明元主腹心之患未除。”
咱们的文帅哥现在是越来越厉害了啊。
陆秀夫和茅湘都点了点头。
高桂则慎重地接道:“虽北兵仍无暇南顾,我禁军亦不可不早做预备。”
刘师勇的语调最冷:“臣倒是认为,他们现在来则更好。”
还是他老大最毒。
张德没有说话,他始终看着陛下。
客观地说,这么多年下来,东的确在潜移默化中给帝国兵部带来了变化,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所有人的眼界均已变大。
他自己既喜欢卖弄,又总是唠叨“眼光要放的更大点”,而杜浒和他的军情司,还不自觉地为他提供了某些证实,如此一来,参谋院的众人自然眼光大变。
过去有句老话,叫学好不容易,学坏很简单。有他们那个喜欢占便宜、不愿意吃亏的陛下领头,参谋院的人要是不趁着北元有内乱之良机、大举“趁火打劫”,那真是奇了怪了。
苏刘义的挥军东下,其实就已经不是东在授意,而是参谋院早就策划。那小子忙的,不过是他的所谓“都督府”。
可也正是由于苏刘义的挥军东下,兵部、参谋院就越发注意北兵的动向,深怕出现闪失,让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付之流水。
在他们给军情司下发的指令当中,就特别强调了要密切关注北兵在边地的驻军情况,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北元在哪里继续保持重兵,这就说明他们的危机并没有解除。反过来讲,宋军这边的行动也就可以更大胆些。
当然,出于慎重,张世杰也始终亲自坐镇在关键的鄂州。
忽必烈的反应自然不太出东的意外,他肯定也要比行朝所有的人更了解其中的原因,这是他具有的后世历史知识所带来的。
在这个东亚之国的历史上,假如要论“穷兵黩武”的帝王,忽必烈肯定排名靠前。自他建立大元朝开始,没打仗的年份还真不多。
起先为了争大汗的位子,他和阿里不哥、昔里吉等人就一直在争斗,随后就是和宋帝国的战争,在此期间又第一次攻日。而平宋之后,他的战事仍然不少。除了二次攻日,他又征安南、缅甸、占城、爪哇等地,且还不是一次、两次。而这,都是他在与乃颜、海都继续争斗的同时。
如果仅从上述这些来看,老忽和他的大元朝似乎很有力量同时发动两场战争,但其实不然。
忽必烈的第一次攻日,兵、马、钱、粮他动用的很有限,这是由于,当时跨海攻击的主要是高丽兵、以及他们的船。
而平宋之后的南方战事,包括二次攻日,从经济上看,他是有了江浙、江西、湖广这“江南三省”的赋税来支撑,而江南三省占他整个大元朝的岁入超过了一半。至于兵员上,他更动用的主要是南方之兵。
前面已经提到,二次征日,江南新附军出动了十万之众。
另一个例子是,本应于上一年,即景炎十二年、元至元二十四年进行的征安南,也就是李恒、唆都败亡之后的二征安南,老忽“发江淮、江西、湖广三省蒙古、汉、券军(原宋军)七万人,船五百艘,云南兵六千人,海外四州黎兵万五千人,海道万户张文虎等运粮十七万石,分道讨安南。”
当东早已在上述地区和他抢夺“赋税”和“兵员”之后,老忽再想玩这时代的“两面作战”,其条件早已被破坏,根本不可能。
东现在是暗中和海都“配合默契”,海都东进,他让宋军也东进。忽必烈面对这种情况,在二选一、无法同时用兵的情况下,他必然会选择海都。
因为不仅海都是在夺他的大汗之位,而且以老忽的雄才大略,他不可能不清楚,在水面已被琼州完全控制的情况下,他再度南征,只能是事倍功半,很有可能还受挫,这就会便宜了海都。反观琼州,他和他嘴里的“赵昰小儿”恐怕都十分清楚,宋军现在并无能力直接向北方进军。
只不过这两人此时全都明白,真正的对决双方,不会是海都,而是将由他们来上演了。
也许现在最关键的,是他们中间谁最先腾出手来,哪样,谁就会更主动些。因为固然忽必烈被海都拖住,可行朝也并没有真正的实力同时向东南和西南进军。
东的确有些感到遗憾,如果此时他再能和海都来个策应,老忽的日子就真的难过了,可很多事情他真的快不了。
他更有种急迫感,老忽越是现在隐忍,他将来的报复也就会越大。
在听了兵部众人所议后,他点了点头,然后看着图和众人说道:“朕相信文相和参谋院的判断,北元仍将暂时无暇南顾。”
“但朕认为高将军所言极有道理,北朝暂时的无暇南顾,是他们要先全力对付海都。而一旦解决了这个身后之患,他们必将转向到我们,朝廷和禁军不可不早做准备。”
东的好老师和宋瑞相互看了一眼,面上都露出了慎重。
到了这个时候,这个争霸天下的局势到底会怎样发展,即使是陆秀夫也不是不能做些预判。
如果海都能始终在和忽必烈纠缠,这对行朝自然是上上大吉,可假如北朝迅速解决海都,那么不用想也知道,从此压力将全转到行朝这边。
“老师,文相,朝廷眼下是上岸了,可远不是放松的时候。朕以为,有些事情必须要加快。朝廷要尽快巩固已恢复之地,兵部的当务之急,则仍是积极扩军备战,除了新的田赋之制,朝廷要加快推行新的兵役之制。”
朝廷的规制是通过了,可真正的实施并不容易,因为仅战乱后一个重新核查户籍,就需要时日。
“老师,文相,为配合朝廷新的兵役之制,朕决意,兵部下属的三司两院中,再增设一个征兵司,专门负责禁军的征兵和退役之事。其中的人员安排,条例拟订,由文相来定夺。”
听了他的好学生之言,陆秀夫绝对怔了怔。
好么,你的都督府之举仍在被非议,现在兵部的规模又要扩大,你小子实在是胆大包天。
可他也没有提出异议,因为从实施新兵役之制的角度讲,这实很有必要。
文天祥立刻回道:“臣遵旨。”
朝廷的两重臣全在,兵部其他的人都不插话。
“征兵司眼下的要务,除了继续招募军士,另一个就是协助文官核查户籍,为早日全面实施兵役之制做准备。这点老师您可以告知各地的官员,如有需要,可以动用禁军。”
陆秀夫总算回道:“臣明白。”
“老师、文相,兵役的实施,禁军的扩大,必会带来军械的吃紧。为了扩大军械的制作,朕以为,朝廷以前在各地的铁场自不在话下,眼下即使是民间的铁匠铺,现在也要暂时纳入朝廷和兵部的管辖。兵部应根据其技能,向他们订制部分军械。所做合格者,朝廷给钱。”
这就是所谓“战时体制”的要求了,当战争来临,一切优先转向军需。更何况当您实施了义务兵役制后,它必然带来军队的扩大,军械的需求也将急剧增加。
这个举措自然是建立在压缩民用的基础上,但用好了,它却可以带动产业生产能力的膨胀。
朝廷的定单向来是庞大滴,米国为什么在两次大战过后,生产能力傲视全球?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是其一,而战争经济在其中同样功不可没。
钱弄来了,不花更是错误的,这如何能在以后钱再生钱?
宋瑞和陆秀夫相互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睛看到了有光一闪。有些事情他们现在也明白了。
“军械司要负责对这些军械严加核查,如有以次充好者,给朕送他上军事法庭。”
帝国陛下看了茅湘一眼。
茅湘立刻回道:“陛下宽心,末将定不会懈怠。”
这个举措其实也在缓解军械司即将面临的压力。
东再度看了看众人。
“朕觉得我们的时间不多了,而未来的西南之地,怕是非常关键。谢将军,”
谢明“咔”的一个立正:“陛下。”
“你是岭南之人,对和西南之民如何交往更了解,所以,朕想让你来负责西南之地的军情,配合文相的经略西南。至于你现在所做的一切,可以让陈子敬回来接管。你看如何?”
谢明一挺胸:“末将责无旁贷。”
东在景炎十三年初的这个兵部例会上,的确显得有些顾不了,但外人不知道的是,他心中的压力其实来自于忽必烈。因为他自己明白,他还能等,可老忽已经越来越等不起了。那么,他会给自己和这个行朝带来什么呢?
;
你正在阅读,如有错误,请及时联系我们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