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四章 他就是海瑞,海青天!


小说: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作者:墨守白   类别:两宋元明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78657/ 为您提供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在听到了韩成说出了一条鞭法,这个事情之后,朱元璋多少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当下便望着韩成道:“这一条鞭法是什么?”
  韩成闻言道:“岳父大人,这一条鞭法,是我华夏发展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进程。
  在其之前,是隋唐时的两税制。
  唐朝两税制之后,这么多年里虽然各个朝廷进行收税,有着这样那样的变化。
  但本质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
  所变动的只是一些小的方面而已。
  直到这一条鞭法开始出现,并推行之后,才算是有了一个本质上的突破。
  一条鞭法之后,另外一个比较有突破性进展的,就是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
  韩成在这里给朱元璋讲述他所知道的,一条鞭法的相关消息。
  “一条鞭法,简而言之就是把大明现在所推行的种种赋税,都给折合到一起,一并进行收缴。
  这样做很是方便,具体一点的话就是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
  同时将部份丁役负担摊入田亩。
  将过去按户、丁出办徭役,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摊派。
  赋役负担,除政府需要征收米麦以外的,一律折收银两。
  百姓及各种负担力役户可以出钱代役,力役由官府雇人承应。
  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
  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理征解赋役的“民收民解”制。
  改为“官收官解”制。”
  听到韩成说出这样的话后,朱元璋露出了恍然之色。
  原来这个,所谓的一条鞭法,竟是这么的一条鞭。
  这下子明白了。
  “这个办法倒是好。”
  朱元璋仔细的思索了一会儿后,望着韩成说出了自己对一条鞭法的评价。
  “这东西,相对简单。
  咱发现,这对于下面的诸多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到简单,有效。
  能少一些不必要的,就少一些。
  那些地方上的众多官吏等人,最会拿着朝廷的命令来坑害百姓。
  拿着鸡毛当令箭。
  税收的名目越多,朝廷让他们干的事情越多,他们就越能做出诸多违法之事,来坑害百姓。
  很多人说起自己来,都觉得自己有多苦,过得有多不容易。
  仿佛这满世界的苦,都被他给吃了一样。
  可在咱看来,真的算起来的话,还是下面的小民最苦。
  他们所追求的也不多,大多都是要个温饱,能够安稳过日子。
  就这,对于许许多的人而言,都是一种奢望。
  下面拿那些胥吏,哪怕是再小,都可以凭借着手中权力。
  对于那些升斗小民,进行残害。
  借助着朝廷的名义,百般的刁难人,从中获得诸多好处。
  这些百姓们,没什么本事,大多都是逆来顺受,看起来像是野草一样,可以让人随意的欺压。
  实在闹腾的太狠,很多人都活不了了,才会有人领着造反……”
  朱元璋说起这话,很有感慨。
  毕竟他家当年就是社会的底层。
  而他更是从最底层一步步爬起来的,当过和尚要过饭。
  对于这些,他很清楚。
  最底层的升斗小民,对于胥吏,甚至于连胥吏都算不上的人,都要特别的小心翼翼的应对。
  很多对于大人物而言,根本什么都算不上的东西,落在他们这些人的头上,都是一座大山。
  足可以压的家破人亡的那种。
  这事儿,他特别的痛恨。
  并且,也不止一次的想要将其解决了。
  “咱想了一些办法,比如用里甲制度,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咱让里长甲长,轮着来担任。
  保证今后每一家都有人能够当甲长,里长。
  让这些权力,不在一个固定的人身上。
  这的话,那些当了里长的人,就不好再去欺压别的人了。
  因为今年你可以凭借着手中的权利,对待别人。
  明年的话,别人就也同样可以借助着这权利,来对付你。
  更重要的是,咱通过这样的一套办法,把众多乡绅族老的权利,给拿下了个七七八八。
  元朝那些狗东西,是真不会治理天下!
  把这好好的天下,给糟蹋的乱糟糟的一片。
  弄什么包税制,简直是鼠目寸光!
  这样的粗糙管理办法之下,不知道在地方上,培养出来了多少野心勃勃,根深蒂固的族老乡绅等人。
  这些人威望大,手段强,影响力也大,一个个都是土皇帝,特别的难以管教。
  连上面官府的人下来办事,都绕不开他们。
  所以,咱推行里甲制,也是为了把相应的权利,从这些人的手里面给拿走。
  让底下的百姓们听朝廷的话,而不是听他们的话。
  同时,也是为了让上面的官吏们,少下到乡间去。
  官府的管的少,下乡的次数少,扰民就越少。
  所以咱把很多的事情,都交给下面的里甲去做……”
  朱元璋在这里说着,他所推行的里甲制。
  就目前来看,他推行的里甲制,还是挺有效的。
  真的是极大的改善了,元末以来的那些糟糕至极的场面。
  很好的管理了,皇权最不容易管到的,但同时又特别重要,不能忽视的地方。
  把那些土皇帝一样的乡绅,族老都给好好的打击了一番。
  但是,从韩成那里所得到的众多消息,综合起来来看的话。
  里甲制度,虽然现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很好的扭转了元末以来的,种种乱糟糟的情况。
  可是到了后面,也一样是有着诸多的弊端。
  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朱元璋对此,自然有些颓然。
  但心态也和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
  之前,遇到这样的事,他会觉得特别的愤怒,失望。
  并不断的怀疑自己。
  自己弄出来的好办法,怎么到后来,就变成了这样?
  现在,在韩成这边经历了相似的事情多了,也听到了一些相应的道理。
  他就显得淡然的多了。
  知道这许许多的政策,都是有时效性的。
  不同的时期,所面对的情况不一样,政策若还是一成不变,没有办法适应当时的情况。
  那么原本好用的办法,到了后面,也不好用了。
  甚至于还会产生诸多的危害。
  用韩成的话来讲,这就叫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属于历史的规律。
  “这一条鞭法,要比之前简便很多。
  看起来,确确实实是真不错。
  但是,真的施行起来时,也一样会出现种种的弊端。
  那些胥吏,肯定还会想法设法的让百姓们作难。
  通过种种手段,让百姓们交上钱,比按照规定,应该交的多上很多……”
  听到了朱元璋所说出来的这些话后,韩成忍不住对着自己家老丈人竖起来大拇指。
  “父皇英明,这些都被您给看出来了?
  正如您所说的那样,一条鞭法确实有着诸多的好处。
  但是有句话叫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很多事情出发点是好的。
  但到了真的开始施行之时,便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许许多多的吸血虫,都想要从中获利。
  都想捞取一些好处。
  再好的政策,也都需要人去施行。
  在这种情况之下,多好的政策也能被弄得面目全非。
  就比如这一条鞭法。
  当时朝廷开始推行新的税收办法,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原本的税法,已经不适合当时的大明了。
  朝廷的税收不断减少。
  造成这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大明不交税的人越来越多,土地兼并严重。
  所以才会寻求变动,
  最终决定试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其实在嘉靖晚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一些地方试着推行了。
  用这种方式,来进行税收的话,朝廷获得税收,确实要比之前更多。
  因为一部分的达官贵人,也多少要出一些血。
  但正如岳父大人您说的那样。
  很多人指着收税,执行朝廷命令赚钱。
  到后面,真的开始做事情之时,会出现诸多的幺蛾子。
  比如,让百姓用银两来缴纳赋税这事儿,就有很大的操作性。
  以往的时候,百姓们可以直接交实物就行。
  虽然在交实物的时候,那些人也有着种种的手段来收取好处,为难人。
  一条鞭法让很多人的固有手段都白费了。
  但是,那些胥吏为了好处,可以迸发出无穷的智慧。
  依然可以弄出新的花样。
  比如,他们会在百姓们用粮食等东西,换银子这事情上大做文章。
  比如,一方面逼迫百姓们赶紧交钱,
  另外一方面,又把粮食等诸多的价格压得极低……
  这样一来一去之间,百姓就会受到极大的损失……”
  “它娘的!”
  朱元璋虽然早就已经料到了,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但是在听到了韩成说出来的这些话后,还是忍不住狠狠的骂了一声,
  砰一巴掌,拍在了面前的桌案上。
  “这些蛀虫!
  咱它娘的,就知道会是这么个结果。
  就比如当年王安石,所进行的那些变法。
  所想都是好的。
  一开始是为了惠民。
  比如青苗法这些。
  可是后面,却硬生生的被那些人给玩坏了,变成了残民之法!
  韩成,你说这就没有一个好办法,来将这事给彻底的杜绝吗?”
  听到自己家老丈人说出来这话后,韩成心头有些沉重。
  沉默片刻后,叹息一声道:
  “父皇,这事儿怎么说呢……这关乎人性。
  而且所涉及到的人有特别的多。
  有着无数的人,会想尽各种办法,来从中牟利。
  朝廷所能做的,无非就是尽可能的加强监管。
  作出种种规定,来禁止这些事儿,并相应的进行严惩。
  还可以给众多的官吏,都上上课。
  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给他们灌输忠君爱国,遵纪守法等诸多的理念。
  让他们一个个尽量的少伸手,多干事……
  但是哪怕用尽了办法,也只能说,有所好转。
  不能根本杜绝,
  这事儿,是从古至今的一个大难题。
  数彻底杜绝,是根本不可能的,没人能够做得到。”
  听到韩成这么说,朱元璋沉默了一阵儿,没有在这上面多问。
  唯有叹息……
  “不过别管怎么说,这一条鞭法,进行推行之后,也确确实实给大明注入了新的生机。
  让当时财政资金将要崩溃的大明,出现了很大的改善。
  一条鞭法,加上隆庆时所进行的开海,二者相互结合。
  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下子令大明税收增加了很多。
  让大明又多延续很多年……”
  听韩成怎么说,朱元璋叹口气道:
  “咱算是看出来了。
  别想在治理国家等诸多事情上,追求事事完美。
  根本就做不到!
  只能追求一个大差不差。
  甚至于,在诸多大事上能够做到,大差不差的人,都是不得了的圣主明君了。
  朝廷就是是破破烂烂的一艘船。
  航行的越久,就破得越厉害。
  在这个过程里,会涌现出一些有才能的人用自己高超的技艺,对其进行缝缝补补。
  让这艘破破烂烂的大船接着继续航行,尽可能航行的远……”
  韩成点了点头,对自家老丈人所说的这话,他挺认同。
  “隆庆时期,除了试推行一条鞭法之外,还进行了清丈田亩。
  这其实这件事,在嘉靖时期就已经在推行了。
  只不过推只是在一定的地方推行。
  隆庆继位后,这两件事儿,也还在进行
  并且在嘉靖的时期,所弄出来的基础之上,走得更远。
  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有了一定的成果。
  清丈田亩的最主要的地方,就是赋役不均最为严重的苏、松、常、镇地区。
  虽然清账的过程里,有着这样那样的麻烦。
  清账的工作,肯定不会那么顺利,
  结果也不会那么的好。
  不可能做到处处公平。
  但是整体而言,结果还是挺不错的……”
  听到韩成的这些讲述之后,朱元璋点了点头。
  对于这样的结果他并不觉得有什么意外。
  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他对于这些可太清楚了。
  再说他大明也才在前几年,刚清丈了田亩,建立了黄册。
  对着里面的门门道道,他很是清楚。
  “除了这些外,隆庆时期还开展了海运……
  出于防倭等考虑,漕运依赖河运。
  嘉靖时期,兵部右侍郎王以旃、湖广布政使司右参议方远等人,
  一再建议在浚河的同时,也开海运。
  但每次都被嘉靖驳回。
  朱载坖即位后,接受给事中宋良佐的建议。
  先行恢复从遮洋总到蓟州一段短距离的海运。
  然后再逐步恢复,从江淮达北京通州,以至辽东全线的航程。
  其后,朱载坖在高拱的奏请下,恢复海运,修造海舟,编组船队。
  配备官员水手,定期启航。
  于是,漕粮等诸多货物,俱能径达北平。
  海运与河运并用。
  为从万历到崇祯近百年的京储,提供基本的保证,满足明王朝最必要的物资需求……”
  听到韩成说出这些来,朱元璋点了点头。
  在大明把京师,给确定为北平的情况之下。
  海运确确实实要比河运,方便的太多了。
  运载量这些,河运拍马都追不上海运。
  而且河运的话,还要注意汛期,清理河道等诸多的事儿。
  海运相对来说,限制的条件要少很多。
  最起码这海上的水是足够多的……
  “除了这些之外,隆庆时期,也修了不少的水利。
  这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为缓解多年为患的水灾。
  二为解决南粮北运的,严重堵塞问题。
  在缓解水灾方面,当以海瑞任应天巡抚时,大力修浚吴淞江、白茆河,引水入海的工程为最重要。
  在兴修水利时,他将赈济与修水利相结合。
  对稳定东南地区社会秩序,起到了良好效果……”
  听到韩成说出这些,朱元璋又一次点了点头道:
  “这海瑞,倒是一个不错的官员。
  做事儿肯动脑筋。”
  听到朱元璋的话后,韩成立刻用力点头。
  “父皇,这点儿您说的很对!
  海瑞确确实实当得起这个评价。
  不仅如此,他脾气那也是一顶一的硬,海刚峰之名可不是白叫的!”
  听到韩成这话,朱元璋一下子来了兴趣。
  “这么说,这海瑞还真的是个非常不一般的人?
  他都干出来了什么事儿,竟是能够被你这般评价?”
  韩成道:“父皇,这海瑞是大明中后期,又一个有名的名臣,清官。
  有着海青天之称!
  而且,骨头也硬的很。
  不畏豪强,能够坚持斗争……”
  听到韩成这么说,朱元璋对于海瑞就更加的好奇了。
  连坐姿都正了不少。
  他明白,自己大明能够传承下去这么多年,除了各项制度,以及自己那些做皇帝的子孙之外。
  其中更为极为重要的,便是这些涌现出来的能臣!
  这些人,都是他大明的栋梁!
  这样的人,值得他这般郑重对待!
  “海瑞读书时,正是王守仁学说盛行的时期。
  阳明先生学说的要点,除了主要方面是唯心主义以外,还有提倡知行合一、理论和行动一致的积极方面。
  阳明先生提倡“立诚”。
  反对伪君子式的“乡愿”作风。
  这些对海瑞日后的为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海瑞在嘉靖二十八年的时候,参加乡试,中了举人。
  但在后面,参加会试,接连两次落榜。
  于是他决定放弃科举考试。
  同年闰三月,广东布政使司指派海瑞,到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
  海瑞教育学生道德和文章不可分割。
  主张读书人应该尊重自己的身份。
  不该对上官随便下跪。
  他执教期间,有朝廷的御史到县学视察。
  其他教师,都跪在地上地通报姓名,
  唯独海瑞长揖行礼说,到御史所在的衙门,当行部属礼仪,这个学堂,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地方,不应屈身行礼……”
  “好,说的不错!这海瑞的脾气确实是比较强硬。
  王阳明也确确实实是一个大才,能文能武。
  他的很多想法,是真很不错……”
  朱元璋忍不住出声称赞。
  当然,他之所以会如此称赞,也是因为提前从韩成这里,知道了海瑞是一个有名的清官,骨头特别硬。
  是大明的肱骨之臣,才会如此评价。
  若是那些没有什么能力,却偏偏还一副清高样子的读书人,朱元璋也是看不上。
  不然不至于停科考停到现在……
  “嘉靖三十七年,海瑞被任命为淳安知县。
  他看到这里“富豪享三四百亩之产,而户无分厘之税,贫者户无一粒之收,虚出百十亩税差”多有“不均之事”。
  于是,断然决定重新清丈土地,规定赋税负担。
  这样,淳安百姓的负担有所减轻,不少逃亡民户,又回到故乡。
  除了清丈田亩、均平赋役外。
  海瑞在淳安,还推行保甲法、明断疑难案件,兴办社学等。
  海瑞生活节俭,他穿布袍、吃粗粮糙米。
  让老仆人种菜自给。
  浙江总督胡宗宪,还曾将海瑞为母亲做寿,而买肉二斤的传闻,讲给别人听……”
  “这海瑞,硬是可以!”
  朱元璋忍不住再次称赞起来。
  他此时已经能够确定,海瑞不仅仅有着胆气,节气。
  而且做事也有手段。
  他清楚的知道,清丈田亩这些事儿,到底有多得罪人。
  干起来的话又会有多少的阻力。
  这是从那些权贵乡绅,地主身上,往下割肉!
  那些人,怎么可能会同意?
  怎么可能会不激烈反抗?
  他只不过是一个知县,竟是能把这事儿给办成了。
  能力多强,可想而知!
  要知道,他这边最开始推行皇册,清丈田亩之时。
  阻力大到,竟是连主导这事的,刘伯温的亲儿子刘琏,都在地方上,被人给弄死了……
  “但是,海瑞很快遇到了一次,很致命的事情。
  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向驿吏发怒,把驿吏倒挂起来。
  事情闹得非常难以收场。
  这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海瑞那里,请海瑞来定夺……”
  听到韩成说出这话后,朱元璋也一下子替海瑞感到为难起来。
  这事儿,可不好办啊!
  胡宗宪是什么身份?海瑞又是什么身份?
  地位相差太远。
  一个处置不当,就会引发大问题。
  当下就忙问韩成,海瑞是如何处理这次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