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79673/ 为您提供大国院士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诺贝尔奖的颁发,是一场盛宴,也打乱了徐川的一些研究安排。
尽管他本人对这个并不是很在意,但这终究是诺贝尔奖,影响力是全世界所有奖项中最大的一个。
亲朋好友的祝贺,各大媒体的采访,各种交际应酬之类的事情,让他忙乱了好几天的时间。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新的热点取代旧的热点,他的生活又逐渐的安稳了下来。
这阵子,虽说忙乱,但徐川也趁机了解了一些外界,主要是数学界的发生的事情。
自从菲尔兹奖颁发后,他就暂时的离开了数学界,开始了应用之旅。
但作为这辈子主要的研究方向,数学界的大事,他是必须要了解清楚的。
截止到今年十月初,数学界发生两件较大的事情。
第一件是前不久才获得了菲尔兹奖的日耳曼数学教授彼得·舒尔茨和歌德大学的雅克比·斯提克斯教授共同发文称:
“他们在樱花国数学教授‘望月新一’证明abc猜想的论文中发现了一个“严重的、无法修复的差错。”
2012年,樱花国数学家望月新一宣布,他证明了世纪难题‘abc猜想’。
但在那之后的整整六年时间里,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名数学家表示自己看懂了望月的证明并且表示赞同。
而绝大部分数学家面对望月新一冗长而令人困惑的证明,都处于迷茫中,这也导致一些人怀疑望月新一的证明。
时至今日,舒尔茨和雅克比提出重大缺陷,毫无疑问是证实了abc猜想的证明宣告失败。
这件事徐川是有所记忆的。
因为abc猜想在数学界有着重要意义,它在数论中的地位很高,几乎与黎曼猜想齐名。
很多着名猜想/理论都是它的推论,如费马大定理、比尔猜想、mordell猜想以及孪生素数猜想等。
1995年安德鲁·怀尔斯教授用了两百多页的论文才完成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但如果abc猜想是成立的,那么费马大猜想的证明只需下面几行字:
令a=x^n,b=y^n,;其中a+b=c
根据abc猜想有:c≤)2;
即z^n≤2≤2<z)
所以n<6,而n=3,4,5的情况已经被欧拉等人证明;
可得:费马大定理成立。
这几行初中学过阶乘就能看懂的数学,可谓是简单至极。
但它却可以证明历史上花费了三百年时间才被解决的费马大猜想。
而它的基础,就在abc猜想成立的基础上。
望月新一的证明论文,徐川也看过,不过他也看不懂那玩意。
长达六百多页的论文,望月新一在里面创建了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新的数学理论,甚至是数学符号,及文字。
具体来说,这篇论文中充满了各种奇怪的符号,比如传统八卦文学中的金木水火土之类的东西。
不仅是文字,更是连那种八卦图都用上了。
此外论文中还有大量风格诡异的定义名称。比如、等等。
要想看懂这些东西,得将那六百多页的论文,以及超过五百页的其他论文
所以在粗略的翻了翻abc猜想的证明论文后,他就将其丢到一边了。
在徐川看来,望月新一证明论文和民科的天圆地方证数学大统一有的一拼。
尽管前者是一个实打实的国际着名数学家。
而事实也是,直到他重生回来前,望月新一的论文依旧属于圈地自玩的状态。
尽管他坚持自己已经证实了abc猜想,但数学界已经不对他的论文抱有任何希望了。
至于另一件事,则是数学延伸到量子计算机。
2018年原本应该是量子计算机实现“量子霸权”的一年,也即出现证据表明量子计算机远远超过普通的经典计算机。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八月,菲尔兹奖颁的时候,一个年仅18岁的华裔少年唐乙文提出了一种传统计算机ai算法。
其运算速度可以与量子计算比肩,相对之前的传统算法实现了运算速度的指数级增长。
这一发现不仅推翻了两位量子计算重量级人物的量子加速神话,也证明了量子算法和经典算法研究之间存在富有成效的相互作用。
有意思的是,唐乙文本来打算证明这样的算法是不存在的。
但随着时间推移和自己的研究,她发现这样的算法确实存在。
而量子霸权的延迟甚至导致一些理论计算机科学家认为,量子计算机永远不会超越最好的经典计算机。
对于这件事,徐川的确不太了解。
但他很清楚,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并未被未来的人们放弃。
毕竟摩尔定律已经限定死了传统超算的计算速度。
不过当前,徐川对唐乙文提出的ai算法很感兴趣,找来了一份论文翻阅了一下。
只是,他对于算法方面的东西并不是很了解,只能粗略的看了一下,了解一些里面的思想与核心。
想了想,徐川在心里记下了这个名字。
如果有机会,或许可以向上面提一下,看看能不能将这个人才从米国那边挖过来。
】
传统超级计算机的重要性,他比其他人都要了解。
在未来至少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时间,传统的超算依旧是大型计算的主力。
而能为超算提供算法的人才,重要性母庸置疑。
......
折腾了一阵子,待到诺贝尔奖的风波过去,徐川总算是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被耽搁的核能与锂硫电池的研发项目重新进入。
在他的带领下,两大项目的研发进度明显日益长进。
特别是核能项目。
在已经有了完善理论+徐川这名‘先知’的基础上,再加上诺贝尔奖的刺激,新型抗辐射材料的研发进度很快。
借助‘科学院魔都原子核研究所’中先进的设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研发团队就成功的将最原始的‘晶态铒锆酸盐’制造了出来。
尽管从一个熟悉的领域跨入另一个未知的领域会让人迷茫,但徐川之前特意安排的一个月熟悉论文的时间,让八名科研人员的迷茫期和观察缩到了最短。
“教授,第一批利用纳米工艺制造的‘晶态铒锆酸盐’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加工。”
科学院魔都原子核研究所中,科研人员席学博崇敬的看着眼前这个比他年龄还要小上十来岁的年轻人,认真的汇报。
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诺贝尔奖与菲尔兹奖双奖得主啊。
别说是放到华国了,就是放到全世界,也是站在珠峰山顶俯瞰整个星球的超级大牛。
能在这种超级大牛手下搞科研,烧上八辈子的高香都不一定能有这个机会。
他一个博士后,居然有机会第一批加入这种大老的科研项目中。
对于自己的幸运,席学博都不知道该如何来形容,只能选择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
实验室中,听到第一批的‘晶态铒锆酸盐’已经完成了生产,徐川连头也没抬,只是轻声‘嗯’了一下,表示自己已经知道了。
在他眼前,是另一项正在进行中的材料实验,是‘晶态铒锆酸盐’材料的后续拓展。
手中的材料实验持续了近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初步处理好实验箱中的各种材料后,徐川才摘下手套,看向一直等候在一旁的席学博。
“走吧,带我去看看你们的成果。”
这段时间,他并没有跟踪参与‘晶态铒锆酸盐’的制造,这种材料,他事先就已经准备好了相当详细的制造过程,将其交给了其他人。
至于他自己,手上有更重要的工作。
‘晶态铒锆酸盐’能隔绝核辐射没错,但它却是一种类似于陶瓷一般的固态材料。
这种材料用于制造容器存储核废料没有什么问题,但根本就无法用来制造防护衣。
在面对携带高强度电离辐射的核废料时,绝大部分的电器设备都会陷入失灵。
这是因为电子设备一般都是靠电路传递信号实现功能,核辐射尤其是一些中子质子流的辐射会把结构破坏或者产生干扰信号,使电子设备失灵或者永久失效。
这种情况下,想通过机器人或者机器设备来完成对核废料的实验就不现实了。
所以后续他面对携带有高强度辐射的核废料时,一件能隔绝辐射的防护衣,是必不可少的。
铅金属制成的金属衣服能适应一部分的实验环境,但因为固有缺陷,铅防护衣无法应用到所有的实验中去。
而一种能完美隔绝核辐射,且并不影响实验行动操作的防护衣,是开启核废料实验的基础前置条件。
徐川眼前正在进行的材料实验,就是这种。
利用原子循环技术,他在制造一种相对较为轻盈的防护材料,用于后续的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
........
跟着席文博,两人一起来到了另一间实验室。
这里存放着第一批加工好的‘‘晶态铒锆酸盐’’,数量并不多,总重量还不到一百公斤。
不过用于第一批的隔离实验,验证这种新型材料的效果已经足够了。
在韩锦的带领下,几名科研人员正在将制造出来的‘‘晶态铒锆酸盐’’加工成一个个容器。
这些容器各异,有的是箱子形状,有的是圆柱形,并不算很大,长度不过一米,直径也只有十厘米左右。
这些东西是根据核电站中的核燃料棒定制出来的。
一般而言,核燃料的形式为由铀混合物粉末烧结成的二氧化铀陶瓷芯块。
瓷芯块为直径一厘米,高度一厘米的圆柱体。几百个芯块叠在一起装入直径一厘米,长度约四米,厚度为一毫米左右的细长锆合金材料套管内,再组成一根根的金属板。
因为核裂变反应就像是在燃烧原子,因此这些金属板称为核燃料棒。
而使用了五到八年后的燃料棒,就会从核电站中退役,变成让所有人都头痛的核废料。
徐川需要用‘‘晶态铒锆酸盐’’这种材料,来向上面展述自己的核能研发项目进度,以及阶段性成果。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的用它制成的容器,来保存核废料,测试性能。
通过装入核废料,然后存储一段时间后,进行检测,查看容器的稳定性、隔绝性等性能。
然后与传统的容器进行数据对比,就可以看出这种新型材料的优势了。
而有了阶段性的成果,后续的实验,无论是科研资金,还是对应的人才,都能快速的通过审批或者召集齐全。
当然,以他现在的身份,即便是没有阶段性的成果,向上面申请这些资源也很容易做到。
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终究是有限制的。
他现在挥霍自己的名声换来资源,却没有成果的话,以后再想获得国家的支持就很难了。
诺贝尔奖与菲尔兹奖也不是万能的,它带来了荣耀,却也是一把双刃剑。
至于如何使用,就看获奖者自己了。
.......
第一批利用‘‘晶态铒锆酸盐’’制造的容器处理完成后,核能实验室这边开启了第一批的常规辐射对抗项目实验。
实验方法并不算复杂。
通过仪器设备,制造出强辐射源,然后对‘‘晶态铒锆酸盐’’制造的容器进行测试,收集一系列的数据。
但对于核能项目组这边的科研人员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他们忙碌了两个月的时间,在一名诺贝奖得主的带领下,制造出了一种新型的抗辐射材料。
而这种材料的效果如何,今天就会知道。
这关系到‘原子循环’理论是否正确,也关系到‘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技术项目’后续还能否进行下去。
毕竟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所有人都知道,整个项目都是建立在原子循环理论上的。
如果最基础的理论崩塌了,项目解散是迟早的事情。
这对于项目组中的科研人员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一件事。
毕竟好不容易才有机会跟随诺奖大老做实验,若是项目解散了,就损失大了。
因此,除了徐川外的所有人都紧张不已,忐忑的等待着辐照对抗测试的结果。
.......
尽管他本人对这个并不是很在意,但这终究是诺贝尔奖,影响力是全世界所有奖项中最大的一个。
亲朋好友的祝贺,各大媒体的采访,各种交际应酬之类的事情,让他忙乱了好几天的时间。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新的热点取代旧的热点,他的生活又逐渐的安稳了下来。
这阵子,虽说忙乱,但徐川也趁机了解了一些外界,主要是数学界的发生的事情。
自从菲尔兹奖颁发后,他就暂时的离开了数学界,开始了应用之旅。
但作为这辈子主要的研究方向,数学界的大事,他是必须要了解清楚的。
截止到今年十月初,数学界发生两件较大的事情。
第一件是前不久才获得了菲尔兹奖的日耳曼数学教授彼得·舒尔茨和歌德大学的雅克比·斯提克斯教授共同发文称:
“他们在樱花国数学教授‘望月新一’证明abc猜想的论文中发现了一个“严重的、无法修复的差错。”
2012年,樱花国数学家望月新一宣布,他证明了世纪难题‘abc猜想’。
但在那之后的整整六年时间里,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名数学家表示自己看懂了望月的证明并且表示赞同。
而绝大部分数学家面对望月新一冗长而令人困惑的证明,都处于迷茫中,这也导致一些人怀疑望月新一的证明。
时至今日,舒尔茨和雅克比提出重大缺陷,毫无疑问是证实了abc猜想的证明宣告失败。
这件事徐川是有所记忆的。
因为abc猜想在数学界有着重要意义,它在数论中的地位很高,几乎与黎曼猜想齐名。
很多着名猜想/理论都是它的推论,如费马大定理、比尔猜想、mordell猜想以及孪生素数猜想等。
1995年安德鲁·怀尔斯教授用了两百多页的论文才完成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但如果abc猜想是成立的,那么费马大猜想的证明只需下面几行字:
令a=x^n,b=y^n,;其中a+b=c
根据abc猜想有:c≤)2;
即z^n≤2≤2<z)
所以n<6,而n=3,4,5的情况已经被欧拉等人证明;
可得:费马大定理成立。
这几行初中学过阶乘就能看懂的数学,可谓是简单至极。
但它却可以证明历史上花费了三百年时间才被解决的费马大猜想。
而它的基础,就在abc猜想成立的基础上。
望月新一的证明论文,徐川也看过,不过他也看不懂那玩意。
长达六百多页的论文,望月新一在里面创建了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新的数学理论,甚至是数学符号,及文字。
具体来说,这篇论文中充满了各种奇怪的符号,比如传统八卦文学中的金木水火土之类的东西。
不仅是文字,更是连那种八卦图都用上了。
此外论文中还有大量风格诡异的定义名称。比如、等等。
要想看懂这些东西,得将那六百多页的论文,以及超过五百页的其他论文
所以在粗略的翻了翻abc猜想的证明论文后,他就将其丢到一边了。
在徐川看来,望月新一证明论文和民科的天圆地方证数学大统一有的一拼。
尽管前者是一个实打实的国际着名数学家。
而事实也是,直到他重生回来前,望月新一的论文依旧属于圈地自玩的状态。
尽管他坚持自己已经证实了abc猜想,但数学界已经不对他的论文抱有任何希望了。
至于另一件事,则是数学延伸到量子计算机。
2018年原本应该是量子计算机实现“量子霸权”的一年,也即出现证据表明量子计算机远远超过普通的经典计算机。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八月,菲尔兹奖颁的时候,一个年仅18岁的华裔少年唐乙文提出了一种传统计算机ai算法。
其运算速度可以与量子计算比肩,相对之前的传统算法实现了运算速度的指数级增长。
这一发现不仅推翻了两位量子计算重量级人物的量子加速神话,也证明了量子算法和经典算法研究之间存在富有成效的相互作用。
有意思的是,唐乙文本来打算证明这样的算法是不存在的。
但随着时间推移和自己的研究,她发现这样的算法确实存在。
而量子霸权的延迟甚至导致一些理论计算机科学家认为,量子计算机永远不会超越最好的经典计算机。
对于这件事,徐川的确不太了解。
但他很清楚,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并未被未来的人们放弃。
毕竟摩尔定律已经限定死了传统超算的计算速度。
不过当前,徐川对唐乙文提出的ai算法很感兴趣,找来了一份论文翻阅了一下。
只是,他对于算法方面的东西并不是很了解,只能粗略的看了一下,了解一些里面的思想与核心。
想了想,徐川在心里记下了这个名字。
如果有机会,或许可以向上面提一下,看看能不能将这个人才从米国那边挖过来。
】
传统超级计算机的重要性,他比其他人都要了解。
在未来至少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时间,传统的超算依旧是大型计算的主力。
而能为超算提供算法的人才,重要性母庸置疑。
......
折腾了一阵子,待到诺贝尔奖的风波过去,徐川总算是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被耽搁的核能与锂硫电池的研发项目重新进入。
在他的带领下,两大项目的研发进度明显日益长进。
特别是核能项目。
在已经有了完善理论+徐川这名‘先知’的基础上,再加上诺贝尔奖的刺激,新型抗辐射材料的研发进度很快。
借助‘科学院魔都原子核研究所’中先进的设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研发团队就成功的将最原始的‘晶态铒锆酸盐’制造了出来。
尽管从一个熟悉的领域跨入另一个未知的领域会让人迷茫,但徐川之前特意安排的一个月熟悉论文的时间,让八名科研人员的迷茫期和观察缩到了最短。
“教授,第一批利用纳米工艺制造的‘晶态铒锆酸盐’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加工。”
科学院魔都原子核研究所中,科研人员席学博崇敬的看着眼前这个比他年龄还要小上十来岁的年轻人,认真的汇报。
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诺贝尔奖与菲尔兹奖双奖得主啊。
别说是放到华国了,就是放到全世界,也是站在珠峰山顶俯瞰整个星球的超级大牛。
能在这种超级大牛手下搞科研,烧上八辈子的高香都不一定能有这个机会。
他一个博士后,居然有机会第一批加入这种大老的科研项目中。
对于自己的幸运,席学博都不知道该如何来形容,只能选择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
实验室中,听到第一批的‘晶态铒锆酸盐’已经完成了生产,徐川连头也没抬,只是轻声‘嗯’了一下,表示自己已经知道了。
在他眼前,是另一项正在进行中的材料实验,是‘晶态铒锆酸盐’材料的后续拓展。
手中的材料实验持续了近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初步处理好实验箱中的各种材料后,徐川才摘下手套,看向一直等候在一旁的席学博。
“走吧,带我去看看你们的成果。”
这段时间,他并没有跟踪参与‘晶态铒锆酸盐’的制造,这种材料,他事先就已经准备好了相当详细的制造过程,将其交给了其他人。
至于他自己,手上有更重要的工作。
‘晶态铒锆酸盐’能隔绝核辐射没错,但它却是一种类似于陶瓷一般的固态材料。
这种材料用于制造容器存储核废料没有什么问题,但根本就无法用来制造防护衣。
在面对携带高强度电离辐射的核废料时,绝大部分的电器设备都会陷入失灵。
这是因为电子设备一般都是靠电路传递信号实现功能,核辐射尤其是一些中子质子流的辐射会把结构破坏或者产生干扰信号,使电子设备失灵或者永久失效。
这种情况下,想通过机器人或者机器设备来完成对核废料的实验就不现实了。
所以后续他面对携带有高强度辐射的核废料时,一件能隔绝辐射的防护衣,是必不可少的。
铅金属制成的金属衣服能适应一部分的实验环境,但因为固有缺陷,铅防护衣无法应用到所有的实验中去。
而一种能完美隔绝核辐射,且并不影响实验行动操作的防护衣,是开启核废料实验的基础前置条件。
徐川眼前正在进行的材料实验,就是这种。
利用原子循环技术,他在制造一种相对较为轻盈的防护材料,用于后续的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
........
跟着席文博,两人一起来到了另一间实验室。
这里存放着第一批加工好的‘‘晶态铒锆酸盐’’,数量并不多,总重量还不到一百公斤。
不过用于第一批的隔离实验,验证这种新型材料的效果已经足够了。
在韩锦的带领下,几名科研人员正在将制造出来的‘‘晶态铒锆酸盐’’加工成一个个容器。
这些容器各异,有的是箱子形状,有的是圆柱形,并不算很大,长度不过一米,直径也只有十厘米左右。
这些东西是根据核电站中的核燃料棒定制出来的。
一般而言,核燃料的形式为由铀混合物粉末烧结成的二氧化铀陶瓷芯块。
瓷芯块为直径一厘米,高度一厘米的圆柱体。几百个芯块叠在一起装入直径一厘米,长度约四米,厚度为一毫米左右的细长锆合金材料套管内,再组成一根根的金属板。
因为核裂变反应就像是在燃烧原子,因此这些金属板称为核燃料棒。
而使用了五到八年后的燃料棒,就会从核电站中退役,变成让所有人都头痛的核废料。
徐川需要用‘‘晶态铒锆酸盐’’这种材料,来向上面展述自己的核能研发项目进度,以及阶段性成果。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的用它制成的容器,来保存核废料,测试性能。
通过装入核废料,然后存储一段时间后,进行检测,查看容器的稳定性、隔绝性等性能。
然后与传统的容器进行数据对比,就可以看出这种新型材料的优势了。
而有了阶段性的成果,后续的实验,无论是科研资金,还是对应的人才,都能快速的通过审批或者召集齐全。
当然,以他现在的身份,即便是没有阶段性的成果,向上面申请这些资源也很容易做到。
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终究是有限制的。
他现在挥霍自己的名声换来资源,却没有成果的话,以后再想获得国家的支持就很难了。
诺贝尔奖与菲尔兹奖也不是万能的,它带来了荣耀,却也是一把双刃剑。
至于如何使用,就看获奖者自己了。
.......
第一批利用‘‘晶态铒锆酸盐’’制造的容器处理完成后,核能实验室这边开启了第一批的常规辐射对抗项目实验。
实验方法并不算复杂。
通过仪器设备,制造出强辐射源,然后对‘‘晶态铒锆酸盐’’制造的容器进行测试,收集一系列的数据。
但对于核能项目组这边的科研人员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他们忙碌了两个月的时间,在一名诺贝奖得主的带领下,制造出了一种新型的抗辐射材料。
而这种材料的效果如何,今天就会知道。
这关系到‘原子循环’理论是否正确,也关系到‘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技术项目’后续还能否进行下去。
毕竟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所有人都知道,整个项目都是建立在原子循环理论上的。
如果最基础的理论崩塌了,项目解散是迟早的事情。
这对于项目组中的科研人员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一件事。
毕竟好不容易才有机会跟随诺奖大老做实验,若是项目解散了,就损失大了。
因此,除了徐川外的所有人都紧张不已,忐忑的等待着辐照对抗测试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