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 仓街鬼市


小说:大清话事人   作者:忧郁笑笑生   类别:清史民国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81914/ 为您提供大清话事人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七天后,苏州府官场迎来了大地震。
  乾隆的圣旨抵达,革掉了从按察使以下十几人官职。
  赵知府也在被罢官的名单里,不过他表面惶恐,内心平静。
  提前几个月回家养老,影响不大。
  反正他也是要卸任的人了,早点让贤早点安稳。
  最近的大案,一件接着一件。
  他的破心脏早就受不了了,天天失眠。
  哼着小曲收拾了细软,带着三房江南小妾,登船离开了这是非之地。
  最倒霉的其实是阳澄湖巡检,因为发生在他的辖区,九品乌纱帽就没了。
  ……
  有人倒霉,就有人幸运。
  元和县县丞张有道,荣升元和县知县。
  不是署理知县,打破常规,直接转正了。
  从县丞到知县,看似一小步,实则一大步。
  许多仕途中人,一辈子也跨越不过去。
  张县丞,哦不对,张知县很开心,自然忘不了给他出谋划策的李郁。
  于是在县衙后堂设宴,两人促膝长谈。
  做不成女婿,拉拢进幕府也好啊。
  张知县主动抛出了橄榄枝,聘请李郁做他的师爷,县衙内外一应事务都由他负责。
  虽无品级,却有实权!
  实打实的元和县二号首长。
  然而,李郁委婉拒绝了。
  理由是他手底下还有一帮指着自己吃饭的兄弟。
  做人要讲义气,自己若是做了师爷,在府城内也能算一号人物了。
  但是堂口就只能解散,弟兄们去土里刨食了。
  “县尊大人容禀,其实在下不进幕府,反而对您更有利。”
  “此话怎讲?”
  “不在衙门中,则不受规则约束。县尊大人的公事也好,私事也好,在下都方便配合。”
  李郁的这一番话,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本官还真有一桩私事,要请李先生帮忙。”
  “大人请讲。”
  ……
  按照惯例,每换一任知县。
  都要点验官仓,粮库,银库是否和账目记载一致。
  很显然,元和县官仓是有亏空的。
  张知县没有透露亏空有多少,但是委婉暗示了缺口还不少,过些时候,上面会派人来核查。
  至于他不敢声张,是因为自己也有份。
  前任知县造成的亏空,他作为县丞也脱不了干系。
  所以,还不如自己想办法给补上。
  至于,从哪一块挖东墙补西墙,就需要李郁帮着参考了。
  田税是不能动的,增收不了几个钱,还容易激起民变。
  商税也不能动,上面还有知府,巡抚呢。
  找商人报效,倒是一个办法。
  不过那也得拿到某个商人的把柄,让他乖乖交钱,不交就进大牢。
  在大清朝做官,是一门薅羊毛的艺术。
  这门艺术的核心是,如何不露声色的从羊身上薅到更多的毛,而不让羊流血。
  不薅羊毛的,俗称清官!
  薅羊毛太狠,引起羊哀嚎反抗,甚至死亡的,那叫赃官!
  一边安抚羊的情绪,一边有序薅羊毛,最后在羊头顶留一圈毛的,就是大清朝好官!
  很显然,张有道想做个好官,他还想往上爬爬。
  李郁表示,回去帮着想想。
  如此富庶的元和县,怎么会补不上县库亏空的那点银子,不能够!
  20万子民,一人一枚铜钱堆起来也是座山了。
  张有道听了非常受用,又老调重弹:
  “若是本官的女儿尚在闺阁,一定招你小子做东床快婿。”
  这让李郁产生了一丝警惕。
  咱就是说万一,哪天他女儿死了夫君咋办。
  于是,他决定找个人调查一下实情,这老小子的话里总觉得有点东西!
  大清朝的官,没一个好东西。
  ……
  鬼市。
  就是天没亮的时候,各路牛鬼神蛇摆摊的区域,主打一个不合法。
  苏州府也有这么一处神奇的地方,就在元和县辖区内。
  仓街,南北走向,挨着苏州府城墙的一段路。
  因为官仓在此,故而得名仓街。
  不过却和富裕没有一点关系,恰恰相反,算是府城内的贫民区。
  在仓街周围居住的,三代内一定没有出过官商。
  低矮的房屋,还有连绵的窝棚,就是最好的诠释。
  黎明时分,黑布隆冬。
  许多人就夹着包袱,溜到这里摆摊。
  天亮之前,这里就是大清律管不着的地方,什么违禁品都能交易。
  李郁带着林淮生来这里的目的是购买火药。
  福成离开苏州前,曾告诉过他黑市购买火药的途经。
  此人轻易不接触陌生客户,除非在鬼市交易。
  根据福成描述的特征,摊子上摆着一尊关公像。
  李郁在一处摊位前停下了脚步:
  “五叔,我要10斤带响的。”
  蒙着头,看不清模样的摊主嘿嘿一笑:
  “带银子了吗?”
  “自然是带足了。”
  “那就跟我走吧,小心点脚下。”
  ……
  摊主在前,二人在后。
  走进了仓街附近的小巷子,又拐了两个弯。
  林淮生用手肘示意李郁,身后还有人监视。
  唤作五叔的摊主走进了一间窝棚,穿过去后又是一条巷子。
  咚咚,他敲了两下门。
  门开了,里面黑咕隆咚。
  “两位,先拿银子吧。”
  林淮生掏出一张银票,放入五叔手中。
  “你们在这等着,我进去验了没问题,就给你拿火药。”
  五叔进了黑乎乎的院子,消失了。
  没一会,他拎着一包东西出来了。
  “你们给了100两,就值这么多。”
  李郁接过一掂量,显然没有十斤分量。
  不过火药这种违禁生意,向来是卖家说了算。
  “待我回去试试,若是成色好,三五百斤我也吃得下。”
  “嘿嘿,50斤以下我闭着眼睛随便卖。超过50斤,我得知道你的底细。”
  五叔也是盗亦有道。
  二人拎着一袋火药,在他的带路下走到了仓街。
  再回头,人已经不见了。
  ……
  “走,咱们回去试试这火药。”
  天色逐渐大亮,城门也开了。
  正好一艘划船来送菜的小船,卸了菜准备回程。
  被两人雇佣了,坐船回堂口。
  一路都是走的护城河,先向南再向西,最终汇入大运河,到达目的地。
  苏州的水系四通八达,水网密布。
  给李郁留下了深刻印象,都说南船北马,果然如此。
  骑兵在这种地方,怕是作用不大。
  相反,一支水军的威力不可小觑。
  理论上,一艘炮舰可以从太湖起锚,一路航行到京城天子脚下的通州湾,给清廷一点美术生震撼。
  李郁和放哨的人挥手示意,围墙的大门缓缓打开。
  “不错,火药颗粒均匀饱满,没有受潮。”
  三层油纸包裹,火药在江南这种潮湿气候下保存殊为不易。
  李郁倒是发现了一点。
  和上次打猎所用的火药不同,区别就在颗粒大小。
  上次打猎的火药,颗粒少,粉末多,大概是绿营军中所储火药。
  这个五叔,难道会自己制造颗粒火药?
  ……
  “走,跟我进山试枪。”
  上方山距离堂口,仅仅几百米。
  除了清明,平时鲜有游客,阴气森森。
  这里,就是苏州百姓人生的后花园。
  李郁拿了一把燧发枪,林淮生是一把火绳枪。
  两人用刚买的火药装填,准备试枪。
  铅弹则是自己融的,这是火枪手的基本素质。
  沙沙,树叶晃动。
  一只大猴子跳了出来,盯着林淮生放在石头上的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