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8 李会长在线大撒币


小说:大清话事人   作者:忧郁笑笑生   类别:清史民国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81914/ 为您提供大清话事人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持续多日的雨,终于停了。
  副热带高压,离开了江淮地区。
  积水退去,
  李郁的第二波商战,开始了。
  府城百姓对于煤炭的接受度,比以前高多了。
  相比烧柴,支出略低。
  而且不挑天气,
  哪怕是潮的发霉的季节,煤饼一样使用。
  若是柴禾,早就熄火了。
  苏州柴禾商会,第一次全员会议,在眠月楼召开。
  众商人,一改往日对李郁的抵触心理。
  发自内心的拥戴李会长的到来。
  因为,他们挣到钱了。
  足够的利润空间,仓储成本更低,损耗也更小。
  商人,就是这样现实。
  ……
  “诸位掌柜,上个月利润丰厚否?满意否?”
  “满意。”
  李郁笑了,看着这些贪婪的家伙。
  他开口了:
  “我不满意。”
  一下子,如同水滴掉入滚油锅。
  众商人一下子慌了,以为这是要砍他们的利润空间。
  然而,李郁接下来的话,让他们是又惊又喜:
  “光一个府城,远远不够。”
  “太仓州,常熟县,吴江县,震泽县,乃至常州府,松江府,都可以拓展一下。”
  “诸位,可以踊跃报名,每人占一个县城,胃口够大,州府也能试试。”
  “你们是想卖一辈子柴禾,还是做点大生意?”
  一个胖子站了出来,拱手道:
  “怕是没有那么多的本钱。”
  “这个简单,第一批货我可以先赊给你们。”
  李会长在线大撒币!
  哗,众人开始兴奋了。
  “李会长,我们原本只是一店的掌柜,骤然承揽一县的摊子,怕是能力有些欠缺。”
  显然,说这话的是个谨慎型商人。
  “你们可以照搬经营策略嘛,不需要能力。”
  “哈哈哈哈。”
  李郁干脆说的更直白些:
  “我是怎么对付伱们的,想必各位不会忘了吧?”
  “你们可以照搬了去对付其他人。”
  ……
  “不过,我还有个条件。拿你们现在的店,换一县的经销权。”
  “如果没有意见的话,咱们就签合同吧?”
  当天,李郁和十几个商人签订了合同。
  他们用自家的店铺,交换得到了西山煤矿在江南某一县的经销权。
  只要能打开市场,他们很快就能赚回三个,五个这样的铺子。
  赌一把,也许就能阶层跃升。
  从小商人,一跃成为大商人。
  有了苏州府城的成功例子,这个冒险值得尝试。
  会议最后,
  李郁提议,改名!
  柴禾商会已经过时了,不伦不类。
  苏州府煤炭商会,听起来就高大上。
  自然不会有人反对,大家都有同感。
  最后,就是讨论了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
  比如,如何减少煤饼里含的杂质,灰、硫。
  毕竟烧起来,挺呛人的。
  李郁从善如流,记录了一堆或许可行的办法,回去试验。
  这帮商人,一旦认真起来,还是挺可爱的。
  挖出来的原煤,增加一道洗煤工序。
  淋水,粉碎,掺入石灰石,最终再加工成形。
  难度不算太大,需要的只是人力,大量清水。
  旁边就是偌大的太湖,有的是水。
  至于污染,暂时还没人在意。
  这是人口爆炸的乾隆朝,吃饱肚子才是最重要的。
  其他的一切,都得靠边站。
  ……
  西山煤矿有上百个股东,都是衙门里的各级官吏。
  生意做得越大,他们的分红才越多。
  所以,在商人们叩门拜访,送上土特产后,他们都表示了理解。
  并手书一封,给认识的同僚。
  有了他们的背书,煤炭生意在当地才能落地。
  李郁把这一切,都琢磨清楚了。
  没有商人能够抵挡银子的诱惑。
  这些人到了当地,就是扮演自己当初的角色。
  只要煤饼进入了市面,就会逐步淘汰柴禾。
  时间,会解决一切。
  现在的问题就是,西山煤矿的产能遇到瓶颈了。
  放在这个时代,绝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西山煤矿。
  李郁坐船抵达后,映入眼帘的第一幕就是黑水。
  岛屿的边缘,挖了很多的池子,排水沟。
  露天洗煤!
  李郁很小心的避开了几处黑水,走到了煤矿的办公区。
  “阿郁,会开的怎么样?”
  “这是一次成功的大会。”
  杜仁觉得这话,听着怪怪的。
  不过作为西山煤矿的负责人,他得尽职:
  “人手不够了。”
  “再招流民。”
  “就怕官府知道了找麻烦。”他有些担忧。
  ……
  “现在老爷们自身难保,顾不上咱们。”李郁笑道。
  衙门的书吏,都是维格堂的好朋友。
  邸报,来往公文,抄送一份,就能换银子。
  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行文的级别,从百十文到1两银子不等。
  这等好事,哪儿去找。
  工作之余,顺手抄写几份,举手之劳。
  对于李郁来说,等于是了解了清廷和地方官府的大部分动态。
  唯一不好的是,太费钱了。
  范京吐槽了好几次,一个月给书吏们发了1000多两的信息费。
  卖了一座山的煤饼,都没赚回来。
  若不是李郁一向算无遗策,这些人早就要抗议了。
  “其实,我们也未必要在本府地面上招揽流民。”
  “啊?”
  “买奴。”
  李郁转过身,眼神灼灼。
  杜仁一惊,不知是不是他心中所想的那样,问道:
  “去外地,从人牙子手里买?”
  “可以。”
  两人走在矿区,如同置身月球表面。
  地无三尺平!
  走路要特别留神,不然就摔倒。
  不远处的一个坑口,突然冒出了一个黑色的“土拨鼠”。
  再一看,竟然是个人。
  背着一筐煤矿,走到了过秤处。
  杜仁忍住笑,说道:
  “这样的坑口,咱们这有几十个。”
  “别过去了,万一塌方,怕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
  “52斤。”
  过秤处,一个管事吆喝道。
  然后,拿给了矿工几个筹子。
  “这是?”
  “我刚改的规矩,超出80斤后,多劳多得,每天下工时发铜钱。”杜仁解释道。
  “挺好。”
  李郁一听就明白了,
  杜仁不愧是府城大讼师出身,脑子活泛。
  这些流民,出卖劳动力,换取一日三餐。
  心里自然是不甘的。
  若有机会,谁不想返乡呢。
  从李家堡的花名册,他就看出来了。
  矿工因积极表现,加入护卫队的寥寥无几。
  这一招,不好使。
  “产能要扩大,起码双倍。”
  “有难度。”
  杜仁面露难色,他解释了一下挖煤的难度。
  先得挖竖井,抵达煤层后,再横向挖掘。
  每掘进一段,就要用木头加固,否则有塌方的危险。
  即使如此,每天的伤亡人数都超过一只手。
  从潘家挖来的老师傅也来了。
  他说挖竖井太费工时了。
  而潘家在徽州的私矿,煤层很浅。
  竖井只需要挖个五米左右,就碰到煤层了。
  ……
  李郁突然产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
  “老师傅,能不能直接炸?”
  “啊?”
  “我的意思是,把眼前这个山头,炸掉一半,那样不就省事了。”
  “这,这~似乎也可行啊。”
  老师傅陷入了苦苦的沉思。
  “你算算,需要多少火药。”
  “行。”
  爆破用的火药,硫磺占比极高。
  几乎接近八成。
  这玩意,大清朝很少出产。
  东边的邻居,倒是盛产。
  皇商的进货渠道,似乎就是东边邻居。
  五叔验过货,说纯度非常高。
  除了火山附近出产的,想不出其他可能了。
  工业化,
  是一环扣着一环,哪一环掉链子,都没法推进。
  李郁感慨,穿清后想搞工业化。
  结果,搞了个不伦不类,越来越依赖人工了。
  煤铁,是工业的两条腿。
  目前,还是个瘸子。
  说好的机器,最后都成了人机。
  某种程度上。他有点理解乾隆了。
  这么多廉价听话的人,干嘛搞什么机器生产?
  100人搞不定,那就10000人。
  累倒一批,第二批随时顶上。
  这不比什么智商3岁的人工智能好用?
  李郁陷入了矛盾,不能自拔。
  资源有限,到底该优先发展哪一样?
  地盘,人手,火器,冶金,财政,情报网,官场人脉?
  ……
  而此时,一封信的到来,让他欣喜若狂。
  福成,从潮州府托人送来了亲笔信。
  “李兄见字如面,弟在潮州府甚是想念。
  斗鸡玩马,打猎熬鹰,绘画抒情,兄是伯牙,弟是子期。
  家父在委员任上,稳如泰山,上下关系,一团和谐。
  盼兄拨冗,来粤游历,弟当扫榻相迎。”
  薄薄一张纸,李郁反复读了两遍。
  “李大官人,我家小主人还托我给你带个口信,他说信里不方便写。”
  “2万两银子,或者对应价值的紧俏货,您自己选。千万不要推辞。”
  这还用问吗,李郁当然是要紧俏货,啊不对,违禁货。
  “只怕我要的货有些犯忌,让你家小主人为难。”
  送信的人不是旁人,是福成的亲信家奴。
  他笑道:
  “来之前小主人特意嘱咐了,您就算是想买大炮,他也会帮忙。”
  李郁有心试探,问道:
  “我买大炮干嘛,轰谁啊?”
  “大官人说笑了,这年头做啥不是为了银子。西洋火炮削去铭文,烙上汉字卖给那些总兵,起码2000两的赚头。”
  “哎,我怎么看你有些脸熟。”
  “大官人好记性,小主人和您在七子山打猎那次,小的也在场。”
  ……
  呼。
  原来是故人,一起误击过江宁副都统之子,一起埋过尸。
  那就好说了。
  “千里迢迢,你且去吃点好的。”李郁说着,递给他两锭银子。
  “谢大官人赏。”
  李家堡的造反骨干分子会议上,
  众人都提了一些要求,充实采购物品清单。
  优质钢,焦煤,黄铜自然不必说。
  硫磺,硝石,鲸油,帆索都在其中。
  还包括一些小玩意,比如燧发枪,舰载火炮,千里镜。
  李郁特意嘱咐赖二,一定要最新款的。
  不怕花银子,只要质量高。
  如果有可能,和洋商拉拉关系。
  留下一个人傻钱多事少,官场人脉厚的印象。
  广东的洋商,都是冒险家,人精。
  利润高于生命。
  只要给他们一点缝隙,他们就会顺着亮光凑上来。
  “mayihelpyou,sir?”
  赖二作为后勤部副手,主管采买。
  这是他的分内之事。
  去的时候,走陆路。
  回来的时候,采购或者雇佣一条海船。
  沿着海岸线航行,载着货物回来。
  海运风险很大,需要熟悉航线的水手。
  很显然,李家堡没有这样的人才。
  但是,广东有啊。
  花银子雇佣水手,把船开回来。
  “军师,我有一个疑问。”
  “银子是咱们出,还是福成公子出?”
  李郁心想,问的好。
  “除非福成告诉你已经付过钱了,否则还是咱们付。”
  “明白了。”
  至于说,朝廷的海禁。
  挂粤海关的旗帜,畅通无阻。
  ……
  李家堡账上的存银,7成全部兑换成了银票。
  让赖二携带,到潮州府去花。
  当然,这么多的银子肯定不放心他一人拿着。
  财帛动人心!
  过度信任,约等于怂恿犯罪。
  李郁又派了6个忠心的手下,随他一起同行。
  是保镖,也是监视。
  完善的制度,比人心可靠。
  虽然是初创组织,也要把这个观念灌输下去。
  这一趟的采买,只能算是探路。
  李家堡需要海量的物资,无疑广东是最好的选择。
  最近,从衙门书吏那打听到了一些消息。
  江浙的许多商人,都是某种特殊手套。
  背后的东主,是两省的官绅。
  只不过为了避嫌,而隐身幕后。
  而广东的行商,却不一样。
  他们虽然每年都要向粤海关,还有京中贵人输送固定比例的银子。
  但,这些人只管分红,不插手经营。
  ……
  李郁担心,在江浙商人处采买太多。
  幕后的东主,早晚会意识到不对劲。
  一旦这些人产生怀疑,他们甚至会杀人灭口。
  直接把李家堡夷为平地,不让朝廷察觉。
  为何都说王朝平稳期造反,成功率极低。
  这还仅仅是原因之一。
  巡抚衙门最近人心惶惶,抚台大人病倒了。
  趁着这段混乱期,书吏们偷空子,把一些机密廷报也誊抄送来换钱了。
  其中,李郁最感兴趣的是金川之战的军报。
  乾隆再怎么混账,也不会瞒着各省督抚。
  金川之战,已经收官。
  各路大军,陆续撤回驻防区。
  粮草,火炮也陆续运走。
  改土归流后,官府组织了大批的民夫拆碉楼。
  以及,捡炮弹。
  一份廷报中,提及了征西大将军阿桂发起总攻的前三天。
  前线直接参与轰击的火炮数量高达3000门,一天就轰出去了一万多枚实心铁球炮弹。
  这些实心铁球遍布山野,不能浪费了。
  同时,押解金川俘虏工匠百人。
  至京郊的西山健锐营,仿造碉楼5座。
  以供云梯兵实战训练。
  还有,将山下的火炮工坊拆除,匠人遣散回原籍。
  现有火炮,按照口径大小。
  重炮运回京师,拨给京师八旗火器营。
  中等口径的火炮,分别拨给荆州、成都、江宁、德州驻防八旗。
  小口径的,例如劈山炮则是挑选一些品质精良的,配发给几省绿营。
  其余的,全部就地融铸,成为官仓铜铁存料。
  这些廷报,看的李郁心惊肉跳。
  一个农业国,竟然能动员如此庞大的资源。
  金川的地形险峻,道路崎岖。
  清军为了把火炮拉上去,疯狂的修路,这才有了3000门火炮炮击索诺木大营的一幕。
  很无赖,然而很可怕。
  李郁翻阅了十几份廷报,得出了一个结论。
  军事上的胜利,火炮贡献了7成。
  若是3000门火炮,拉来轰自己。
  棱堡也扛不住。
  ……
  范京在石湖巡检司,杜仁去了西山煤矿,赖二去了潮州府。
  老胡毕竟是绿营军官,在横塘汛待着。
  李郁感觉,身边冷清了许多。
  整整半天,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琢磨造反的路线。
  韦秀已经得知了哥哥的下落,松了一口气。
  本想来感谢李郁,却发现大门紧闭。
  林淮生在门外,示意她不要进去。
  “在休息吗?”
  “不是,军师最近压力比较大。”
  “哦,那得释放压力啊。”
  韦秀突然又觉得自己这话有歧义,尴尬的走了。
  她在堡内,和杨云娇走的最近。
  二人私底下会聊很多话题。
  而清月村的那些乡亲,虽然还是熟悉的面孔,却再也不是一个整体了。
  前些天的大水,石湖水面上涨。
  把清月村的那些破房子,全部冲垮了。
  有人回去看了,不过却很无所谓。
  因为,他们在李家堡住的是砖瓦房。
  没人愿意再回去了。
  清月村,已经自发的融入了李家堡。
  只有杨云娇看的最清楚,但是她不敢说出来。
  她只想着,以后能有个名分。
  实在不行,有实无名也可以接受。
  天下虽大,除了李郁,她还能依赖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