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本官病了,不能理事


小说:大清话事人   作者:忧郁笑笑生   类别:清史民国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81914/ 为您提供大清话事人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范京咳嗽两声:
  “看清了吗?只要火枪手阵型齐整,你们就是无敌的。”
  “什么巴图鲁,虎狼兵,一枪撂倒。”
  “从今往后,你们都给我好好的练。”
  “凡是训练出错的,挨棍子。”
  “我这是为了你们好,到了战场上,谁要是出错,就是害了旁边弟兄的性命。”
  众矿工纷纷点头,
  是这个理,支持并理解。
  大清朝的百姓,其实是全世界最通情达理,最善良的。
  于是,在接下来的队列训练中。
  每一队50人,多了一个队长。
  出错的人,就要挨几下短棍敲打。
  ……
  而李郁,也找皮革匠定做了一些小鼓。
  民间传统的是大鼓,腰鼓。
  而李郁给的草图,是小鼓,类似小学生仪仗队的那种。
  每队,增加鼓手1人,站在队长旁边。
  等同于副队长。
  步伐,跟随鼓点节奏前进。
  任何人不得出错,这就需要长期的磨合训练。
  乐感,融入肌肉。
  而且,李郁还搞了一把唢呐。
  没办法,其实是想搞小号的,可惜民间没有这玩意。
  唢呐一响,集结。
  所有人向旗手处集结,不得擅自前进。
  相当于古代的鸣金收兵。
  唢呐手,和旗手为同一人。
  等同于队长。
  目前有十几队,上设营队长一人,林淮生担任。
  ……
  “军师,我若是履新,保镖谁来担任?”林淮生有些忧虑。
  “火枪营是我的心血,必须是最可靠的人担任。除了伱,我不放心。”李郁说道,“练好兵,关键的时刻给我顶上。”
  这一番话,林淮生眼眶微红。
  抱拳行礼后,转身离开。
  李郁身边的护卫,从即日起,扩编,改人。
  由义子李小五,担任护卫队长。
  护卫队30人。
  其中有5个小家伙,应该叫少年。
  清一色的义子,姓李的。
  最高的李大虎,最矮的才1米3.
  不过没关系,保镖这个职位,忠诚高于武艺。
  关键时刻,人形盾牌,比神枪手、神箭手更宝贵。
  张铁匠,还特意做了几杆短火枪。
  比正常款式短了三分之一。
  少年们上肩后,非常的合适。
  于是,童子营的人个个眼馋。
  纠缠着李郁:
  “义父,我们也想要。”
  义子们的期待,还是满足比较好。
  于是,李郁让张铁匠,给赶制一批青春版燧发枪。
  更短,更轻,就可以了。
  另外,每人配一柄短刀。
  还有一柄木叉子,方便架枪。
  毕竟,
  少年们举着枪射击的样子,太费劲了。
  哦对了,他们的枪有两处特殊。
  ……
  一个是,全员燧发枪。
  燧发枪的弹簧,需要弹性足够的钢。
  李郁点拨了一下,
  他知道所谓的弹簧钢,其实就是低碳钢,或者是锰钢。
  锰钢有点难,就上低碳钢。
  将成品钢片,分组敲打。
  每组敲打次数差50次,然后都放入油中淬火。
  挑选出弹性最佳的一组,继续试验。
  除了钢片,还试验弹簧。
  将熟铁线,在钢圆棍上缠绕,定型。
  然后,淬油定型。
  搞出了堪用的燧发枪机,打击力够。
  但是,有一个问题。
  每一批出的铁水,含碳量不同。
  所以,都需要重新试验。
  找出最优配方,然后按照这个配方,加工这炉铁水没问题。
  到了下一炉,看不适用了。
  老陈纠结了很久,最终决定。
  集中所有铁匠,一次性全做弹簧,和钢片。
  省的每次都麻烦。
  这思路,李郁很赞赏。
  土法炼钢,土法造枪,需要的就是群众的智慧。
  磕磕绊绊中,
  西山岛的科学,在野蛮中成长。
  ……
  第二个特殊之处,是有了膛线。
  李郁不是专业人士,所以一直不敢拉膛线。
  而老张父子就不一样,在浪费了几根枪管后,就用机床成功拉出了膛线。
  机床配套的刀具盒中,有很多种各式刀具。
  李郁眼拙,没能认出其中一种奇怪的刀具是干嘛的。
  一支拉刀上有多组刀模,竟然是专门拉膛线的。
  这种加工办法叫做多点式拉削。
  一次性就能拉出所需的膛线,线条完美。
  遗憾的是,只有一支。
  更多的是另外一种钩状削刀,要一条条的刻出来。
  这就需要匠人的手艺,还有时间。
  机床在外行手中,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但是到了专业人士手里,就是神器。
  张铁匠父子俩已经基本吃透了这套机床,说效率奇高。
  只要金属材料合格,枪炮部件都能车出来。
  ……
  李郁拿着一根刻了膛线的枪管,对着阳光仔细查看。
  这是作坊的一小步,却是军事科技的一大步。
  从滑膛枪,到线膛枪,就意味着准确度的成倍增加。
  尤其是,他一开始搞的米尼弹,
  现在算是派上了正经用途。
  在滑膛枪管,效果不理想。
  配上线膛枪管,精确度和射程都有了长足的提高。
  谨慎起见,
  李郁没有把燧发线膛枪立即配发下去。
  因为万一有什么质量纰漏,哑火,到了战场就会出大事。
  先赶制一批样枪,装备了童子营。
  给他们在山谷中辟出了一块区域,作为靶场。
  还有自己的护卫队,也全员装备了。
  等他们的使用反馈,没有问题后,就全员换装。
  西山铁厂在完成了这批燧发枪机的弹簧,钢片后,
  全力转入生产火炮。
  先来个100门劈山炮,口径不同。
  口径最大的一款是射击6磅炮弹,炮身重达300多斤。
  大部分是射击2磅,3磅炮弹。
  在李郁的严令下,废品率奇高。
  几乎每5炉,就有2炉铁水报废,被生产成铁锭,转售出去。
  打的是粤铁的名号。
  在市场上反响不错,买家觉得这质量很满意。
  和真正的粤铁,没有差距。
  合格铁水,才允许浇筑成炮胚。
  有系统奖励的车床,钻膛难度大大降低。
  ……
  还有一样,是需要改进的。
  那就是小四轮木制炮车。
  李郁根据影视剧里的印象,画了金属炮车的草图。
  实心尾撑炮车!
  康格里夫爵士,大约刚发明出来。
  “老张,老陈,你们俩都过来。”
  “大直径的铁车轮,能造吗?”
  两人苦苦思索,穷尽毕生所学。
  木头车轮的制作工艺他们知道,但是铁的从未见过,也未想过。
  老张突然灵光一闪:
  “我有一个主意。”
  “说。”
  “一体浇铸车轮,咱先做个相同尺寸的木头车轮,然后在沙土里这么一压,再拿出来,把铁水倒入凹槽。”
  一旁的老陈傻眼了。
  眼珠子瞪得老大,心想你这个不要脸的老东西。
  这明明是我的工艺,你居然偷师,还公开卖弄。
  ……
  “老张说的对,李老爷请看,这条运输线所用的700多根铁轨,就是这么做出来的。此法,效率极高。”
  李郁是何等精明,一听就懂了。
  老陈发明的工艺,老张想抢功。
  不过,
  这是好现象,适度的竞争产生活力。
  “老陈,浇铸车轮就交给你了。”
  “老张,其余的就交给你了。”
  李郁本来还想提升降螺丝,转念一想,算了。
  还是先一样样来吧。
  轴承,齿轮,螺丝这些,
  看似不起眼,实则是机械的良心。
  就是不知道同时代的欧洲匠人,有没有成熟工艺。
  李郁觉得,
  能购买,借鉴过来的科技,就不要费劲了。
  他笃信,金币的魅力是无穷的。
  科学家有国界,金币没有。
  但是在这个时代,和洋人打交道太难了。
  整个大清,只有广州府一处口岸,有洋商。
  除此之外,
  最近的大概就是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还有荷兰东印度公司了。
  自己的实力,还够不着。
  马嘎尔尼也没来,这会他可能还是个初出茅庐的贵族子弟。
  想搞点背刺,都没有机会。
  ……
  李郁有些沮丧,带着随从爬上了山峰。
  登高望远,
  他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小2000人,在西山岛忙的热火朝天。
  火,早晚包不住。
  虽然说,陆地听不到岛上的枪炮声。
  但是,太湖不是死水。
  商船,渔船,还是不少的。
  环太湖地带,城镇众多,商业发达。
  冶铁的黑烟,大约是藏不住的。
  偶尔,也会有渔船商船路过。
  远处,有两艘巡逻船,不大。
  他们是奉命在岛屿周围游弋,驱赶随便靠近的船只,还有防止自己人逃跑。
  但是,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除非,让太湖成为危险地带。
  一个“水匪横行”的太湖,才是最好的掩护。
  李郁吹着微风,
  心里有了一些主意。
  在这浩瀚太湖上演一出,兵和贼的大戏。
  兵也是自己人,贼也是自己人。
  演戏,演给乾隆看。
  在剿贼的过程中,让老胡和范京立功,升官。
  贼屡战屡败,时不时被迫流窜,上岸犯点血案。
  凡是挡路的,
  先让贼去抢一波,再让老胡带兵收复一波。
  最后,苦主到黎知县和张知县那,打一局马拉松式的官司。
  让仇家知道,什么叫贼过如梳,兵过如篦,官来如剃。
  妙啊!
  李郁忍不住嘿嘿笑了,感觉自己是个天才。
  心情大好,突然想起好久没创作涩画了,手艺都生疏了。
  作为一个美术生,这可不行。
  说不得,未来的哪一天,自己还要带兵去维也纳报考艺术学院的。
  虽然说,
  那帮教授肯定会跪着谄笑,第一名录取自己,赞美自己的艺术天赋,足够引领第二次文艺复兴。
  落榜是不可能的,
  全欧洲的人都不会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
  但是,自己届时好歹是位帝王。
  不能仗势欺人,以让世人诟病。
  起码,也要创作一幅拿得出手的作品不是。
  “走,回去。”
  “通知蓝盈盈,我要学艺术。教具,要清理干净,祛除异味。”
  ……
  2个时辰后,
  李郁擦着手从屋子出来,揉了揉腕。
  这艺术创作,可不简单。
  既需要灵感四射,又需要体力充沛。
  不说其他的,左手托着颜料盘,右手悬着画笔,还得站着。
  搞艺术,比搞枪炮可简单多了。
  此时,
  太湖协左营被袭的消息已经传的沸沸扬扬。
  根据侥幸逃生的兵勇描述,贼人有枪炮,有战船。
  仅仅一个照面,就把左营打崩了。
  流言四起,都是李郁让人散布的。
  一会是白莲圣母带800圣女,就潜伏在苏州城。
  一会是天地会总舵主,派铁血少年团,准备火烧寒山寺。
  越乱越好。
  府城陷入了紧张的气氛,
  而且更糟糕的是,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知府全部空缺。
  偌大的省会,
  竟然要靠区区的正五品同知拿主意。
  同知,是知府的副手。
  然而,这位口齿含糊,耳背,又卧病在床的同知老大人,实在是难以沟通。
  下属们花了半个时辰,大喊大叫,宛如猴子和狗子交流。
  终于成功传达了一句话:
  太湖有一股反贼,袭击了水师。
  老同知仿佛回光返照一般,呼哧呼哧了半天。
  才在儿子的搀扶下,靠着榻:
  “关闭城门,守土有责。”
  在场的所有下属,还有黄通判都深以为然。
  “老大人,如今城中没个主心骨,咱们联名求援吧。”黄通判忍不住说道。
  老同知抬起浑浊的眼珠子,
  又颤巍巍的举起手,指着他,含糊的说出一句:
  “你办事,我放心。”
  有了这句话,在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黄通判也释然,他就等着这个机会呢。
  ……
  出了同知的府邸,他的腰杆子就挺直了。
  自从马忠义上任后,
  他的腰杆子,就没一天这么直过。
  府衙的诸多同僚,也是众星拱月一般望着他。
  “时局艰难,本官就越俎代庖了。诸位同僚,还望多多配合。”
  “谨遵大人号令。”
  “本官的第一道命令,除娄门外,其余所有城门全部关闭。”
  “本官的第二道命令,城中所有差役,分为三班,轮流巡街,趁火打劫者,当街斩杀。”
  “本官的第三道~,去巡抚衙门请手续,调城守营上城墙。”
  “以上,本官和同知大人联合署名,飞马报请总督大人明示。”
  “大人英明。”
  不得不说,
  黄通判是个有能力,有担当,而且愿意担当的官。
  只不过,官职太低。
  在这苏州府,没他大声说话的份。
  而重新陷入寂静的同知府邸,
  仿佛下一刻要挂的老同知,竟然自己下榻了。
  步伐老迈,但是人显然是清醒的。
  ……
  “父亲,为何要一直装病?”询问的是他的儿子。
  “江南要变天,早离开早安心。”同知一边翻着医书,一边轻轻说道。
  他之前生病是真的,不过早几个月就康复了。
  但是,他却嗅到了危险的气味。
  而白莲教案,官场地震,更加让他笃定了心中猜测。
  于是,
  通过各种途径,有意无意的传播自己病重快要挂的消息。
  整个两江官场,都知道了。
  只等朝廷有新的人来顶替,他就可以全身而退了。
  “怕是便宜了黄通判。”儿子酸溜溜的说道。
  “得,就是失。失,就是得。”
  “父亲,这苏州府真有这么可怕吗?”
  “相信爹的眼光,这一池水,越来越黑,早晚要淹死无数人。”
  “是。”
  同知叹了口气,继续翻看医书。
  事出反常即为妖,今年出了多少桩怪事了。
  所谓盛世,早就是暗流涌动,多少人心怀不满,怒气积压。
  早晚有一天,
  江南要面临一场空前规模的兵灾。
  这是历史的规律,不是几句圣明能改变的。
  到时候,皇上震怒。
  能把这两江官场历年的官,杀个人头滚滚。
  自己一个小小同知,年近花甲,
  对的起朝廷了,早抽身早安全。
  家财万贯,慢慢的抚养儿孙辈成材。
  人这辈子,
  有些大富贵,不是努力强求来的。
  要看命中有没有,
  有就有,没有也不必强求。
  军机大事,不要掺和,不要死心尽忠。
  皇上只愿意听他愿意信的事。
  自己若是忠心揭盖子,说不定第一个被烹的就是自己这把老骨头。
  大清的刀,可比前明锋利多了。
  ……
  而府城的另外一处宅子。
  黄通判刚回府,管家就迎了上来。“
  “老爷,维格堂李郁来访。人在客厅,已经等候半个时辰了。”
  黄通判一愣,
  更衣后犹豫了片刻,才去见他。
  “黄大人,在下冒昧上门,失礼的很。”
  “无妨,坐。”
  丫鬟送上新茶,退下。
  “李小哥在这个时候入城,定然是有大事相商吧?”
  “对,一桩大事,大喜事。”
  黄通判忍不住笑了:
  “城外乱糟糟的,有什么喜?”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黄大人,您高升的时机到了。”
  噗,黄通判摇了摇头,苦笑。
  李郁心中暗喜,不露声色问道:
  “黄大人是不想?还是不信?”
  “本官不信。”
  因为煤矿分红的事,俩人的关系已经缓和了很多。
  不然,黄通判也不会说这些话。
  他当然想升官,但是哪有那么简单。
  到了这个层级,
  往往都是空降兵,从天而降。
  大清朝的达官贵人,他们的门生故吏,亲朋老友,箩筐都装不下。
  都盯着呢。
  ……
  李郁,就这么微笑着看着黄通判。
  时间在缓慢的流逝。
  终于,黄通判先开口了:
  “贤弟,是不是有什么路子?”
  李郁端起茶碗,撇了撇茶叶:
  “好茶。”
  “贤弟,李贤弟,请指教。”
  黄通判的表情严肃了起来,竟然一拱手,姿态也放低了。
  “白莲教案后,我和我的好朋友,京城来的贵人们,一起吃饭并探讨了~”李郁的手虚指向天空,又歪斜指向北面,继续说道,“现在吏部拿不出满意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