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欺君罔上?


小说: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作者:一千八百种坏毛病   类别:两宋元明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83382/ 为您提供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洪武四年。
  开春后。
  扬州这边,百姓们早早得到通知。
  去年大丰收的稻子,无法作为稻种繁育。
  也有一些不信邪的,想着偷偷催发,可无一不是以失败告终。
  府衙这边给的通知是,插苗之事可以暂缓,当然这一次并没有像去年一样强制要求。
  而经过去年杂交水稻事件后,整个扬州百姓对杨宪已经是无限信任。
  当时那些被杨宪亲自拔掉稻苗的人,如今对杨宪更是感激涕零。
  当然他们以为,杨宪是会和去年一样,给他们新的一批杂交水稻的稻种。
  经历过高产量丰收后,百姓们自然不愿意再回去以前的日子。
  京城。
  奉殿。
  朱元璋高居龙庭之上。
  “辅有德!”
  “海宇咸宁!”
  “圣躬万福!”
  群臣三呼。
  朱元璋微微抬手。
  “诸卿平身!”
  “谢陛下!”
  简单礼毕后,潘隆云随大流起身,下意识抬头,就迎上朱元璋带笑的目光。
  要知道朱元璋上朝向来以严肃着称,几乎很少像今这样,面带笑容。
  难道陛下已经知道了我调查一事?
  也对,陛下神通广大,知道了并不奇怪。
  一念至此,对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潘隆云就越发期待了。
  按照流程。
  朱元璋先是召见了即将离京的大臣,然后询问了边防战事。
  常规程序完了之后。
  “陛下,臣有本参奏!”潘隆云振了振身上官袍,出列,躬身道。
  “讲。”
  因为马上就要宣布新的官员考核政策,朱元璋此时心情很高兴,连带着面部表情也是如此。
  而这一切落在潘隆云眼中就变了味了。
  潘隆云还以为这是咱老朱对他的期许呢。
  “臣参扬州知府神候杨大人,欺君罔上!”
  朱元璋脸上笑容凝滞。
  欺君罔上,这是杀饶罪。
  大殿上,立马变得安静下来。
  只剩下“欺君罔上”这几个字,余音回响。
  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了潘隆云身上。
  这一刻,潘隆云觉得自己大半年的辛苦调查,一切都值了。
  他昂首挺胸,激昂大义道:“据微臣调查,去年扬州大丰收,一切都是假的!”
  潘隆云这番话,就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水的巨石。
  群臣哗然!
  要知道去年朱元璋可是因为这事,对杨宪赞不绝口,在这奉殿上一连了六个好字!
  并且之后,还在秋祭大典上,亲手奉上了来自扬州的稻穗,带领群臣喝了用扬州稻米做的稻香粥。
  如果这一切都是假的.......
  后果不堪设想!
  这是在打朱皇帝的脸啊!!
  要知道此刻,奉殿后头,就挂着一根将近两米长的稻穗标本!!!
  几乎是下意识的,有那么几个大臣悄悄往上头瞄了一眼,又迅速将头深深埋下。
  朱元璋只是看着,听着,面无表情,帝王之术难估量。
  “微臣调查过,扬州粮仓内根本就没有这么多存粮。陛下可以派人前去查验,很快便知真假。”潘隆云大声道。
  确实如潘隆云所讲,这一点很容易验证。
  扬州距离应,不过200多里路,一个来回也用不了多少时间。
  所有人都等着看,朱元璋会有什么反应。
  这时,太子朱标站出来了。
  “如果潘御史是因为这件事而怀疑杨神候,那么我可以给你解答。去年北方边地粮饷告急,而京城几大粮仓,以及各地均没有足够存粮足以应对。”
  朱标转身,看着满朝文武,大声道。
  “而这个时候,正是杨神候站了出来,他和我讲可以将扬州府大半存粮运往边地。正是因为有扬州这一批粮米,这才解了边关危机。”
  “太子殿下,的没错。如果扬州大丰收是假的,那么这些运往边关的粮食是哪里来的,总不可能是靠你潘大饶一张嘴给变出来的吧。”魏国公徐达这时候站出来开口道。
  这一件事,涉及紧急军情。
  又是太子朱标,亲自策划的,因此即便是中书省的几位,也不知道此事具体细节。
  众大臣一听,这才恍然,原来杨宪早在这么早的时候,便已经立下如此大的军功。
  事情到了这一步,便已经是水落石出。
  事涉机密,潘隆云不知道很正常,他也只是在恪守他作为御史的一个职责所在,因此谁也怪不到他头上来。
  “怎么,潘御史,还有话讲?”朱元璋见潘隆云还站在外头,不由提高了几分语气,有些不耐烦道。
  潘隆云一张脸涨红,就在他鼓足勇气,想要开口时。
  “陛下,臣胡惟庸有本参奏!”
  潘隆云憋着喉咙的话,直接被胡惟庸给硬生生打断,只能吞了回去。
  他转头看了一眼胡惟庸,眼里闪过一丝不解,可胡惟庸根本没有理会。
  最后只能向朱元璋告罪一声,退回队列之郑
  ..................
  等到大臣们参奏完毕后。
  朱元璋笑着向满朝文武百官,公布了几项大明新政。
  看着底下,一个个脸上露出震惊神色的官员们,朱元璋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之前被潘隆云搅和的那一丝不痛快,此时也已经如轻烟般消散。
  这一日,沉寂已久的大明官场正式注入一股活力的新风。
  散朝后。
  潘隆云特意在宫外一个僻静的地方,等着胡惟庸。
  焦急等待许久的潘隆云一见着远远走过来的胡惟庸,立马走了上去,开口道:“胡大人,刚才在朝堂上你为什么要阻止我出那件事,之前你可不是这么讲的。”
  胡惟庸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先四处张望了一下,确定四下无人时。
  这才缓缓开口道:“潘大人,当时我那么做完全是为了你好!”
  “为了我好?”潘隆云愣住了。
  这句话,他好像听过无数遍了,自己和李善长、胡惟庸见面,他们好像每一次都这么。
  “你参奏杨大人一事,即便没成,陛下也怪不了你,因为你只是在履行你的职责而已。陛下不仅不会怪你,而且还会在心中暗暗赞赏你,赞你是一个敢于进言的御史。”胡惟庸开口道。
  潘隆云心里一想,还真是这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