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3536/ 为您提供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第四百零二章 科学的春天
雪峰湖畔今天难得地迎来了一个好天气。 金色的阳光洒在平静如波的湖面上,映照出了一种别样的美丽。湖面上波光粼粼的,远远看起来就像一面银白色的镜子。
不过,这样的美景一般人可无福享受,盖因这里可是军事禁区至少在最近一段时日内整个湖面都是封禁了一般人在离码头几公里的地方就基本给内务部特派警察给拦住了。而如果你执意不从,还要继续前进,或鬼头鬼脑窥探的话,那么对不起,内务部的大牢在等着你,等你在那些秘密警察手里轮一遍后,指定是不死也得脱层皮。
雪峰湖之所以在这段时间内封闭,主要还是因为最近工程技术研究院和现代特种船舶厂联合推进的一些船用研究项目到了密集出成果的阶段。双方在协商了一阵后,决定以这些新技术为依托,打制一艘试验船,以验证一些技术的可行性,以便日后研究改进。为此,现代厂还专门派人在雪峰镇码头附近修了个小型的船舶组装作坊,利用从通过黄阳河及南锥两洋铁路支线运来的各类板材和零部件,先在镇里进行二次加工,因为当地有第二重型机械厂的一个小型分厂存在,有一定的机械加工能力。
加工完毕的零部件再用重型货运马车拉到码头上,由那儿的工匠们进行组装、整合这一步同样也很关键,船用蒸汽机、推进系统的安装都不是什么简单的活计,非得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技工们才能完成。如今,现代厂、工程院船舶所的技术人员们就在经过多番努力之后,联合弯沉了一艘小型船只的建造,一艘被命名为“雪峰湖3”号的小型蒸汽船。
从这艘船的命名就可以看出,这大概已经是这个团队研制出来的第三艘船了,故被命名为三号。每一艘船的出现都是为了验证一些新技术,研究人员们将他们一段时间内积攒出来的技术合理集成到了一起,然后从“科学春天”项目中申请专款开工建造,以进行验证。而如果发现之前的所思所想行不通的话,他们又会对船进行整改,然后再下水试验,以积累数据,如此反复再三,直到这艘船彻底报废为止。
“雪峰湖3”号已经是他们申请专款建造的第三艘船了,吨位与目前正静静搁浅在湖畔的“雪峰湖2”号差不多,都是一百多吨的样子,正适宜在这个湖泊内航行。该船的建造费用超过了两万元,听起来非常惊人,这大约主要还是因为船舶需要重新设计,材料、部件的运输费时费力,很多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成本高昂的缘故吧。
今天是“雪峰湖3”号的第一次下水试航,东岸著名数学家、船舶设计师、工程院船舶所副所长魏安尼也亲自到现场观摩,毕竟他本人也从头到尾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很多环节,更是亲自帮助项目组向“科学春天”的审核组打报告申请建造船舶的专款,因此于情于理,他这次都得亲临现场看一看。
“雪峰湖3”号最大的改进,大概就是船用锅炉的改变了吧。说起来其实挺难堪的,东岸人最初使用的船用锅炉其实就是照搬陆地锅炉的,因为在那个时候大家谁也不知道该怎么设计这种玩意儿,因此只能一点点摸索。
当年现代厂的张啸、韦华等人,在最初的设计中使用的是砖砌锅炉,即从外部对锅炉进行加热,结果因为效率太低而在正式上船的前一刻被枪毙。后来,他们与平安钢铁厂联系,特别铸造了一个厚壁铁制锅炉,并在其内部增加了一个燃烧箱,形成了一个具有表面平整的烟道和炉膛的船用“箱式”锅炉这种锅炉的好处,是可以在船上有限的使用空间内增加蒸发面积,适用于供给一些气压不是很高的蒸汽,说起来还是比较符合当时东岸比较初级的船用蒸汽机技术和低下的功率输出的,早期的“破浪”号、“斩波”号都是如此,虽然故障频频,但也一路磕磕绊绊地走过来了,不是么?
发展到了后来,这种早期的设计也暴露出了相当多的缺陷,比如蒸汽效率低等等。另外,由于远洋航行时淡水的极端重要性,最初的锅炉烧的很多时候都不一定是淡水,而是海水!这就要求锅炉必须时不时地放尽里面的水以免盐分沉积,而且铁制锅炉在这种情形下腐蚀得相当快,使得早期的船用锅炉的寿命相当短,问题相当多,成本相当高昂,故交通部开始责成三大船厂加快新锅炉的研发速度。
而后来三大船厂其实主要是现代特种船舶厂在重金投入与工程院合作研究的一些新锅炉,先期是在镇海县的鸭子湖试验,后来干脆都转移到了雪峰湖畔进行。在这十几二十年的研发中,东岸人试验了种种方案,克服了很多困难,最终在材料的进步下发展出了许多新的锅炉型号,技术进步的脉络从这一系列的锅炉设计和参数就能看得出来。
“‘雪峰湖3’号使用了最新型号的水管锅炉,每平方厘米的蒸汽压力达到了10公斤以上。当然了,这是复涨式锅炉,采用锰铁材料制造,圆壳形锅炉、烟道,比起以前的真是强大太多了,无论是锅炉还是气缸都能承受更高的压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设计出更大输出功率的船用蒸汽机,只要我们能够同比例放大锅炉和气缸就是了。”在微风阵阵的雪峰湖畔,项目组长正小心翼翼地向魏安尼介绍着“雪峰湖3”号的各项技术指标,而他首先介绍的便是最重要的锅炉系统。
在东岸人的动力研发系统中,考核标准从来不是你能造出多少马力的蒸汽机,而是锅炉和气缸的效率。在旧大陆刚刚蹒跚起步的英国人还在为建造更大马力的蒸汽机为此他们建造了一座有房子那么大的锅炉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早就浸淫此道多年的东岸人,更多地将目标盯在了锅炉和气缸能够承受的最高压强、密封水平、机加工精度等方面,而不是盲目地堆砌马力。
魏安尼闻言点了点头,对于这款被命名为“大力水手9型”的蒸汽推进系统,其实他也是非常了解的。这种复涨式蒸汽机有三个气缸,工作时产生的蒸汽压强为每平方厘米5千克,非常惊人,而且也是东岸人在此项技术上取得的一个进步这是一种整体的进步,包括了设计、制造、密封、材料等多方面的革新,整合以后用到了新一款的蒸汽推进系统中,可谓是集大成者。
而如果“大力水手9型”蒸汽推进系统能在此番及今后较为长期的实验中,取得较为不错的评价的话,那么完全可以应用到其他船只上。尤其是那些大型船只,东岸人可以用目前的这些技术将推进系统适当做大,那么一千乃至两千马力也将不成问题。甚至于,如果设计人员胆子够大的话,进一步加大锅炉和气缸的压力,优化机械和传动部分的设计的话这部分同样很关键,因为如果设计不合理的话,会导致输出功率降低,拖累整个推进系统的效率那么造出马力更高的蒸汽推进系统也将不成问题。
“‘雪峰湖3’号与之前所有船只都不同的是,它第一次真正采用了铁制龙骨和船肋,它避免了木质龙骨与铁制船肋间的电位差而导致的严重的腐蚀问题,虽然它也不是没有缺陷”项目组长看着正在通过钢铁滑轨缓缓进入湖中的船只,继续介绍道。
正如刚才项目组长所介绍的那样,“雪峰湖3”号是东岸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铁制龙骨的船只,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划时代的,因为其预示着造船界的某种可能。不过,受限于大型液压机研发的迟缓进度,“雪峰湖3”的铁龙骨并不是整体锻造的,因为目前的“打铁工”系列水压机、油压机尚无法锻造这种规格的铁制部件。
这条龙骨其实是分段、分时加工的,这导致了龙骨各处的应力不一,内部结构也很成问题,一旦船只到风浪较大的海面上航行,因为波浪横向扯动力的因素,这种铁龙骨很有可能会从中间断裂,说起来还不如那些精挑细选的木质龙骨呢。
毕竟,那些能够选来做龙骨的木料,就强度、韧性和防腐蚀程度来说,都未必就比铁龙骨差了,甚至还犹有过之。特别是在如今东岸的船只吨位还普遍不够大,17世纪的木材资源也相对丰富的当下,铁制龙骨要想发展起来,不仅仅要面临着技术上诸多难题,在商业应用方面其竞争力也是大大不如木材的在如今的东岸共和国,木材资源实在是太丰富了,也太廉价了,以至于不但铁龙骨没有市场,就连铁制船肋都没人愿意买,一是价格贵,但质量未必多好,二是与木质龙骨搭配时会因为电位差的问题而产生极为严重的腐蚀问题,这进一步挫伤了人们使用铁制船肋的热情,除非木质船肋在某一天其价格远远高于铁制的,否则无解。
因此,眼前的“雪峰湖3”号上面的铁龙骨和铁肋条,其实是不具备商业推广意义的,因为既不经济,更不实用,相信短期内根本不会被国内各大造船企业所采用。它们真正的黄金年代,还是在当船只越造越大,且东岸人所能买到的热带巨木越来越少的时候。也只有在那时,人们才可能会因为适合造船的巨木的稀缺和昂贵,转而寻找更经济和廉价的材料,比如铁制龙骨和肋条,当然那首选需要冶金和锻造领域的技术同步发展,否则也是不成的。
这么看来,“雪峰湖3”号上面的部分新技术,也就真的只是试验、验证,做一些技术储备罢了,商业化短时间内怕是没什么前途了。当然蒸汽机技术就又另当别论了,相信在设计出一些新的大马力蒸汽机组后,一些新船在建造时,肯定会考虑它们的作为新蒸汽机组很多专利技术的持有人,国营的现代特种船舶厂显然会想办法推广大马力蒸汽机组,不过这或许需要他们重新设计一款船型,不过他们很显然有这种能力,不是么?
上午十点多,“雪峰湖3”号的锅炉加热完毕,随着一声响亮的鸣笛声,这艘吨位虽然不大但却承载了诸多先进船舶技术的试验船只,开始在湖面上缓缓开动了起来,并且速度越来越快,不一会儿便消失在了人们的眼睑之中。按照计划,该船将往西航行到靖安乡码头一带,并在那儿满载货物后再行返航,以进行全方位的充分测试。
魏安尼没有跟船出发,因为这没必要,后面项目组的成员们自然会写一封详细的测试报告交到他的案头的,到时候再仔细审阅就是了。因此,在又和其他人在湖畔边闲聊了一番后,他便乘坐马车返镇里去了,他还有一堆事情要忙呢,可没多少空长时间耗在这里,现在东岸政府这么支持科学研究,正是他们这些人大展拳脚的好机会呢,岂能浪费!
雪峰湖畔今天难得地迎来了一个好天气。 金色的阳光洒在平静如波的湖面上,映照出了一种别样的美丽。湖面上波光粼粼的,远远看起来就像一面银白色的镜子。
不过,这样的美景一般人可无福享受,盖因这里可是军事禁区至少在最近一段时日内整个湖面都是封禁了一般人在离码头几公里的地方就基本给内务部特派警察给拦住了。而如果你执意不从,还要继续前进,或鬼头鬼脑窥探的话,那么对不起,内务部的大牢在等着你,等你在那些秘密警察手里轮一遍后,指定是不死也得脱层皮。
雪峰湖之所以在这段时间内封闭,主要还是因为最近工程技术研究院和现代特种船舶厂联合推进的一些船用研究项目到了密集出成果的阶段。双方在协商了一阵后,决定以这些新技术为依托,打制一艘试验船,以验证一些技术的可行性,以便日后研究改进。为此,现代厂还专门派人在雪峰镇码头附近修了个小型的船舶组装作坊,利用从通过黄阳河及南锥两洋铁路支线运来的各类板材和零部件,先在镇里进行二次加工,因为当地有第二重型机械厂的一个小型分厂存在,有一定的机械加工能力。
加工完毕的零部件再用重型货运马车拉到码头上,由那儿的工匠们进行组装、整合这一步同样也很关键,船用蒸汽机、推进系统的安装都不是什么简单的活计,非得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技工们才能完成。如今,现代厂、工程院船舶所的技术人员们就在经过多番努力之后,联合弯沉了一艘小型船只的建造,一艘被命名为“雪峰湖3”号的小型蒸汽船。
从这艘船的命名就可以看出,这大概已经是这个团队研制出来的第三艘船了,故被命名为三号。每一艘船的出现都是为了验证一些新技术,研究人员们将他们一段时间内积攒出来的技术合理集成到了一起,然后从“科学春天”项目中申请专款开工建造,以进行验证。而如果发现之前的所思所想行不通的话,他们又会对船进行整改,然后再下水试验,以积累数据,如此反复再三,直到这艘船彻底报废为止。
“雪峰湖3”号已经是他们申请专款建造的第三艘船了,吨位与目前正静静搁浅在湖畔的“雪峰湖2”号差不多,都是一百多吨的样子,正适宜在这个湖泊内航行。该船的建造费用超过了两万元,听起来非常惊人,这大约主要还是因为船舶需要重新设计,材料、部件的运输费时费力,很多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成本高昂的缘故吧。
今天是“雪峰湖3”号的第一次下水试航,东岸著名数学家、船舶设计师、工程院船舶所副所长魏安尼也亲自到现场观摩,毕竟他本人也从头到尾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很多环节,更是亲自帮助项目组向“科学春天”的审核组打报告申请建造船舶的专款,因此于情于理,他这次都得亲临现场看一看。
“雪峰湖3”号最大的改进,大概就是船用锅炉的改变了吧。说起来其实挺难堪的,东岸人最初使用的船用锅炉其实就是照搬陆地锅炉的,因为在那个时候大家谁也不知道该怎么设计这种玩意儿,因此只能一点点摸索。
当年现代厂的张啸、韦华等人,在最初的设计中使用的是砖砌锅炉,即从外部对锅炉进行加热,结果因为效率太低而在正式上船的前一刻被枪毙。后来,他们与平安钢铁厂联系,特别铸造了一个厚壁铁制锅炉,并在其内部增加了一个燃烧箱,形成了一个具有表面平整的烟道和炉膛的船用“箱式”锅炉这种锅炉的好处,是可以在船上有限的使用空间内增加蒸发面积,适用于供给一些气压不是很高的蒸汽,说起来还是比较符合当时东岸比较初级的船用蒸汽机技术和低下的功率输出的,早期的“破浪”号、“斩波”号都是如此,虽然故障频频,但也一路磕磕绊绊地走过来了,不是么?
发展到了后来,这种早期的设计也暴露出了相当多的缺陷,比如蒸汽效率低等等。另外,由于远洋航行时淡水的极端重要性,最初的锅炉烧的很多时候都不一定是淡水,而是海水!这就要求锅炉必须时不时地放尽里面的水以免盐分沉积,而且铁制锅炉在这种情形下腐蚀得相当快,使得早期的船用锅炉的寿命相当短,问题相当多,成本相当高昂,故交通部开始责成三大船厂加快新锅炉的研发速度。
而后来三大船厂其实主要是现代特种船舶厂在重金投入与工程院合作研究的一些新锅炉,先期是在镇海县的鸭子湖试验,后来干脆都转移到了雪峰湖畔进行。在这十几二十年的研发中,东岸人试验了种种方案,克服了很多困难,最终在材料的进步下发展出了许多新的锅炉型号,技术进步的脉络从这一系列的锅炉设计和参数就能看得出来。
“‘雪峰湖3’号使用了最新型号的水管锅炉,每平方厘米的蒸汽压力达到了10公斤以上。当然了,这是复涨式锅炉,采用锰铁材料制造,圆壳形锅炉、烟道,比起以前的真是强大太多了,无论是锅炉还是气缸都能承受更高的压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设计出更大输出功率的船用蒸汽机,只要我们能够同比例放大锅炉和气缸就是了。”在微风阵阵的雪峰湖畔,项目组长正小心翼翼地向魏安尼介绍着“雪峰湖3”号的各项技术指标,而他首先介绍的便是最重要的锅炉系统。
在东岸人的动力研发系统中,考核标准从来不是你能造出多少马力的蒸汽机,而是锅炉和气缸的效率。在旧大陆刚刚蹒跚起步的英国人还在为建造更大马力的蒸汽机为此他们建造了一座有房子那么大的锅炉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早就浸淫此道多年的东岸人,更多地将目标盯在了锅炉和气缸能够承受的最高压强、密封水平、机加工精度等方面,而不是盲目地堆砌马力。
魏安尼闻言点了点头,对于这款被命名为“大力水手9型”的蒸汽推进系统,其实他也是非常了解的。这种复涨式蒸汽机有三个气缸,工作时产生的蒸汽压强为每平方厘米5千克,非常惊人,而且也是东岸人在此项技术上取得的一个进步这是一种整体的进步,包括了设计、制造、密封、材料等多方面的革新,整合以后用到了新一款的蒸汽推进系统中,可谓是集大成者。
而如果“大力水手9型”蒸汽推进系统能在此番及今后较为长期的实验中,取得较为不错的评价的话,那么完全可以应用到其他船只上。尤其是那些大型船只,东岸人可以用目前的这些技术将推进系统适当做大,那么一千乃至两千马力也将不成问题。甚至于,如果设计人员胆子够大的话,进一步加大锅炉和气缸的压力,优化机械和传动部分的设计的话这部分同样很关键,因为如果设计不合理的话,会导致输出功率降低,拖累整个推进系统的效率那么造出马力更高的蒸汽推进系统也将不成问题。
“‘雪峰湖3’号与之前所有船只都不同的是,它第一次真正采用了铁制龙骨和船肋,它避免了木质龙骨与铁制船肋间的电位差而导致的严重的腐蚀问题,虽然它也不是没有缺陷”项目组长看着正在通过钢铁滑轨缓缓进入湖中的船只,继续介绍道。
正如刚才项目组长所介绍的那样,“雪峰湖3”号是东岸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铁制龙骨的船只,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划时代的,因为其预示着造船界的某种可能。不过,受限于大型液压机研发的迟缓进度,“雪峰湖3”的铁龙骨并不是整体锻造的,因为目前的“打铁工”系列水压机、油压机尚无法锻造这种规格的铁制部件。
这条龙骨其实是分段、分时加工的,这导致了龙骨各处的应力不一,内部结构也很成问题,一旦船只到风浪较大的海面上航行,因为波浪横向扯动力的因素,这种铁龙骨很有可能会从中间断裂,说起来还不如那些精挑细选的木质龙骨呢。
毕竟,那些能够选来做龙骨的木料,就强度、韧性和防腐蚀程度来说,都未必就比铁龙骨差了,甚至还犹有过之。特别是在如今东岸的船只吨位还普遍不够大,17世纪的木材资源也相对丰富的当下,铁制龙骨要想发展起来,不仅仅要面临着技术上诸多难题,在商业应用方面其竞争力也是大大不如木材的在如今的东岸共和国,木材资源实在是太丰富了,也太廉价了,以至于不但铁龙骨没有市场,就连铁制船肋都没人愿意买,一是价格贵,但质量未必多好,二是与木质龙骨搭配时会因为电位差的问题而产生极为严重的腐蚀问题,这进一步挫伤了人们使用铁制船肋的热情,除非木质船肋在某一天其价格远远高于铁制的,否则无解。
因此,眼前的“雪峰湖3”号上面的铁龙骨和铁肋条,其实是不具备商业推广意义的,因为既不经济,更不实用,相信短期内根本不会被国内各大造船企业所采用。它们真正的黄金年代,还是在当船只越造越大,且东岸人所能买到的热带巨木越来越少的时候。也只有在那时,人们才可能会因为适合造船的巨木的稀缺和昂贵,转而寻找更经济和廉价的材料,比如铁制龙骨和肋条,当然那首选需要冶金和锻造领域的技术同步发展,否则也是不成的。
这么看来,“雪峰湖3”号上面的部分新技术,也就真的只是试验、验证,做一些技术储备罢了,商业化短时间内怕是没什么前途了。当然蒸汽机技术就又另当别论了,相信在设计出一些新的大马力蒸汽机组后,一些新船在建造时,肯定会考虑它们的作为新蒸汽机组很多专利技术的持有人,国营的现代特种船舶厂显然会想办法推广大马力蒸汽机组,不过这或许需要他们重新设计一款船型,不过他们很显然有这种能力,不是么?
上午十点多,“雪峰湖3”号的锅炉加热完毕,随着一声响亮的鸣笛声,这艘吨位虽然不大但却承载了诸多先进船舶技术的试验船只,开始在湖面上缓缓开动了起来,并且速度越来越快,不一会儿便消失在了人们的眼睑之中。按照计划,该船将往西航行到靖安乡码头一带,并在那儿满载货物后再行返航,以进行全方位的充分测试。
魏安尼没有跟船出发,因为这没必要,后面项目组的成员们自然会写一封详细的测试报告交到他的案头的,到时候再仔细审阅就是了。因此,在又和其他人在湖畔边闲聊了一番后,他便乘坐马车返镇里去了,他还有一堆事情要忙呢,可没多少空长时间耗在这里,现在东岸政府这么支持科学研究,正是他们这些人大展拳脚的好机会呢,岂能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