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3908/ 为您提供海上马车夫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沈大战的胜利,使得以邓浩楠为首的辽东都督府声望炽联八明国朝上下无不为之欢呼沸腾。
面对国内危机重重的难看处境,辽沈大战的胜利,收复大片国土,无疑给日落西山的大明帝国打了一剂强心针,使得国内矛盾被转移了一大半,减轻了兵部的巨大压力。
为此,兵部尚书王洽提议朝廷应该嘉奖辽东都督府上下官员将领,当然少不了邓浩楠的份。顾秉谦等老家伙们立刻跳出来反对,认为这是邓浩楠和辽东都督府应该做的,是分内的事情。
王洽之所以主动出来帮邓浩楠争封赏,主要是因为眼下王洽的兵部一摊子乱事情,朝廷向邸浩楠借的钱大多数都用来填补以前的亏空了,用到兵部和全国各镇镇守司的钱并没有多少,加上上面下拨的款项 各州府层层盘录,到了底下就所剩无几了。
王洽知道,眼下白莲教造反在即,兵部需要大笔的军饷来准备平叛,西北三边总督杨鹤那里更是急需军饷,因为今年西北持续干旱,明年粮食铁定歉收,老百姓造反将会愈演愈烈。 这一切都离不开钱、粮,而王洽根本那不出银子和粮食来,唯有那浩楠手中有大把的银子和粮食,更何况辽东都督府在东北取得了大胜,建虏三五年内都无力跟辽东军抗衡,因此辽东军精锐闲着也是闲着,王洽打定主意要向那浩楠借兵、借钱、借粮食了,所以必须要讨好那浩楠。
辽东军扩张的厉害,通过对原来的辽西袁崇焕所部进行改编 静得关宁铁骑三万,步军五万,辽民三十万。加上投降的蒙军和汉军,辽东都督府不算海军,单单是陆军总兵力便破二十万大关,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反过来,朝廷一没钱赏赐辽东军,二也不可能给地盘,因此只能对那浩楠进行老战术,加官进爵。
黄立极等阁臣们虽然对于邓浩楠的辽东都督府取得了重大战果感到高兴,他们埋下的辽东黑洞终于被制止住了,不用提心吊胆的担心皇太极大军破关入中原了。虽然邓浩楠给了他们好处,他们可以不用再在辽东战局上拨刮钱财,辽东战场上的黑幕随着辽东都督府的全面接管而消失,但是从个人声誉来讲,邸浩楠年纪轻轻就贵为靖海侯,并担任朝廷中枢大臣,这让他们这些老家伙们感到些不公平。黄立极他们主政多年。却只是个大学士,连个。爵位的边都没摸着,这让他们心里不好受。
于是乎,他们并没有站出来跟顾秉谦等督御史们唱反调,只是听之任之,一切交给皇帝决断。他们知道,皇家是不希望邓浩楠做大的。与其他们直接跳出来得罪邓浩楠,不如让皇家去做更好。
皇帝只剩下半条命了,每天糊里糊涂的哪里会决断,一切自然都是司礼监报请皇后处理。
换了以前,邓浩楠升官即使朝臣们赞成,到了她那里也会被否决。如今不同了,张嫣已经指望不上天启皇帝了,完全依靠邓浩楠,因此她希望邓浩楠官职越大权利越大,她才会越安全。
于是,令所有朝臣都傻眼的是,他们的算盘打错了。兵部的奏请得到了批准,司礼监直接扣上了玉望,发明文通告天下。
邸浩楠因功劳累积,进位辽国公,手下文武官员皆有邓浩楠上报朝廷发明文进行封赏。
旨意一下,黄立极、顾秉谦等人都傻眼了,他们的算盘落空,没有想到皇家竟然没有发对直接同意了。
黄立极他们想后悔也来不及了,因为玉垒已经盖上,且直接昭告天下了。
那浩楠进位辽国公,打破明朝记录的同时,也成为天下武夫们疯狂崇拜的对象。国人都知道辽东都督府的强大,随着辽东都督府在全国各地的情报站建设完成,情报系统全面升级的当口,更是将邓浩楠带领下的辽东都督府的优越性宣传到了当地。
“只要有本事,到辽国公帐下便可以有用武之地!”
“只要年轻力壮,有把式力气,也可以到辽东军中当兵吃响!”
“即使只会种地养蚕,那也可以,辽东沃野千里,三年免税 五十税一,不能保证你腰缠万贯,但可保证你衣食无忧过上安稳日子!”
“只要追随辽国公,幸福的日子就来了!”
“信辽国公,得永生!”口不要嘘” ”
情报站每天花银子雇佣一大批的托,在城镇、农村进行宣传。将辽国公邓浩楠吹的神乎其神,帐下兵将如何如何的厉害,简直就是神兵天将一般。
这种宣传放到后事不但不会有效果,反而会连累邓浩楠装神弄鬼,名声扫地。但是在古代就不同了,别看这些宣传标语很迷信,但是人们还偏偏就信这个。
在明末的乱世年代,朝廷昏庸无能,民间贪官污吏当道,苦读十年寒窗的书生,根本没钱上下打点疏通,大多数都不得志。得知辽国公那浩楠的事迹后,听说逞东都督府广招贤士才德之人,于是纷纷前往辽东碰碰运气。
相比较文人,有把式武学基础和力气的武夫们却更加疯狂,因为邸浩楠的崛起,就是武夫当国的标志,乱世武夫出头的日子到了,于是各地武夫投奔辽东都督府者不计其数。
对于老百姓而言,谁当皇帝,谁把持朝政,哪个武夫文人当国,他们都不感兴趣,唯一让他们感兴趣的就是谁给他们衣穿,谁给他们饭吃,谁给他们活路,谁给他们安稳的日子的人。
这一点,辽东都督府做到了。
因为辽东都督府治下从辽东到台湾府,虽然地弃不大,但是蜿蜒大明南北,得到实惠的老百姓们就是铁证,不需要宣传。
相比较大明国内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的境地,老百姓们向往到辽东都督府治下生活。只不过,大明各省官员对于人口的控制及其严格,老百姓迁徙都必须有官府发放的路引才行,否则即使乞讨也不得离开州府管辖地。其他州府更是怕惹事上身
因此,能够真正迁往辽东都督府控制下的州府的老百姓,只有大明沿海各府县的老百姓,因为他们只需要抵达海边码头,便会有辽东都督府派出的船只前来接他们。而沿海州府的官员不敢得罪辽东都督府,因此对于人口的迁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沿海各府县的流民外迁,也减轻了各府县官员们的压力,他们也乐得清闲。
不过,这一切对于邸浩楠来说,却是如同久旱逢甘霜一般。
因为,以邓浩楠为首的辽东都督府集团的崛起,不过都是一群军事上的武将,论打仗自然无可挑别,开疆拓土更是不在话下。可是随着辽东都督府治下的扩张,地域、人口等方方面面都在扩大,靠武官已经无法发挥其潜力,因此邓浩楠对文官的需求终于提上了日程。
针对邓浩楠进位辽国公,其帐下的文官集团的严重缺乏已经制约了辽东都督府的进一步发展,为此黄祖培和冯邵延开始向邸浩楠进言招纳文人。
当然,文人很多,邓浩楠不需要吟诗作对的那些文人,他要的是有治理地方事务的专才。
然而,明朝时实行八股取士最严重的朝代,明朝皇帝朱元璋因为没啥文化,所以对于实行八股取士尤其重视,他认为只要使用八股取士,就能够达到上智下愚的效果。当然,明朝可以延续将近三百年,或许跟这个有关系 七”
但邓浩楠知道,通过八股取士出来的文人当官根本不懂得治理地方,因为单靠四书五经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现在科技在飞速进步,想要保住东方的霸权地位,就不能够靠他们。 邓浩楠希望收些擅长六艺专才的文人,这样术业有专攻,才可以更好的发展。
当然,邓浩楠的这种想法仅仅适用于辽东都督府实控区内,因为那里是从一清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什么阻碍力量。就算有,也被辽东都督府摆平了。
但是一个,辽东都督府是无法满足的,邓浩楠需要的是控制整个大明帝国,这光靠武力是不行的,毕竟跟整个大明的文官集团对抗时没好下场的,崇祯的灭亡就证实了这点。
“虽然八股取士调教出来的文官不懂什么地方政务,但是大人想要控制整个大明,没有他们显然不行!”
冯邵延说道:“如果只收会六艺的人才固然可以发展壮大辽东都督府,但是却跟大明正统文官集团形成了隔膜,将来大人入主中原时的阻力将是空前的!”
邸浩楠心中自然明白,苦读了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八股文,到头来邸浩楠只要熟练六艺的人,那无疑等于得罪了大明几百万学子,这一人一口唾沫星子,足够淹死人的了。若是不忿而走上跟邓浩楠对立的位置,成为敌人就更棘手了。
那浩楠点点头,道:“这个道理我自然懂得,只是吸收一群不懂民生却糟蹋老百姓的文人,这心里堵得慌!”
“大人体恤百姓疾苦,属下着实敬佩万分!”冯邵延对于邓浩楠的立场还是很清楚的,因此他也愿意使出一百二十分的力气辅佐邓浩楠。
“大人可知慢火煮蛤蟆的道理吗?”
“当然了!”那浩楠笑道:“如果将蛤蟆直接扔进沸水里,它非得蹦出来不可!”
冯邵延笑道:“大人眼下需要的是办实事的文官,但却不能着急。就跟煮蛤蟆一样,凡事都有轻重缓急,先紧着重要的事情办,等大局已定时,再回来收拾琐屑小事!”
“此话何解?”
冯邵延说道:“大人眼下的第一要务是让大明的文人士伸们认可您,您招纳他们只是为了问鼎神器,就当先养着他们好了。等到神器到手,天下大定之后,就像太祖炮打庆功楼一样回头再收拾他们。更何况,一群文人而已,手无缚鸡之力,您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那浩楠点点头,忽然间茅塞顿开,现如今的他仅仅只需要拉拢文官集团而已,只要他们不给自己使绊子就行,没有必要斤斤计较。
正所谓事有轻重缓急,得先紧着重要的办。
相通了其中关节,邓浩楠心情好多了,问道:“那依你之见,该如何去拉拢文官集团?”
冯邵延说道:“大明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到处都是结党的文官。一个东林党不过是最大的出头鸟而已,还有很多党派都是低调运作。大人单独去拉拢哪个党派都不好,会引起其他党派的猜忌。”
那浩楠想想也是,大明的党争那是出了名的。一个东林党跟阉党之间的斗争几乎毁了大明,但是最大的东林党到下后,其他的小党派没有了东林党的压制,变得慌乱,给崇祯造成了极大的麻烦。崇祯没有办法,只好再次使用天启皇帝的招数,用阉党对付其他党派,可惜扶植起来的阉党根本没有魏忠贤的魄力,弹压不住其他党派,结果反被其所累,加速大明的亡国。
“那你的意思是?”
邸浩楠对于这方面的事情根本不清楚,更是两眼摸黑,无从下手,身边也没有什么精通这方面的谋士,只好询问半吊子的冯邵延了。
直到这时,邓浩楠才第一次感觉到人才的匿乏。当然,邓浩楠只是欠缺文官人才。至于武官人才,军校的建立,使得武官一抓一大把,完全没有担心的必要。
“明年开春就是戌辰年,正是三年一次的会试时间,紧接着就是殿试,正式草草学子们苦尽甘来的一年。”
邸浩楠楞了一下,问道:“你是说科举?”
冯邵延点点头,跟邸浩楠大致解释了一下。邓浩楠结合他的认识,基本上听得懂。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在丑、辰、未、戌年于京师举行。参加会试的必须是乡试中式的举人。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考试的内容和程序基本上和乡试一样。因为会试是比乡试更高一级的考试,明从对它更加重以。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增加了络岑主考、同考一级提调、监试等官,都由级别较高的官员担任。举人入场时的搜检,在明初较宽。朱元璋曾说:“此已歌鹿鸣而来者,奈何以盗贼待之?”所以,搜检之法时行时不行。到了嘉靖末年,举人挟带的情况日益严重。贴年,嘉靖“使命添设御史二员,专司搜检,其犯者,先荷校戴枷于礼部前一月,仍送法司定罪,遂为厉禁”对此,沈德符颇有感慨。他说:“四十年来,会试虽有严有宽,而解衣脱帽,一搜再搜,无复国初待士体矣。”
会试的录取人数,明初没有定额。最少的一次,只有三十二人,最多达到过四百七十二人。名额说的增减,“皆临期奏请定夺”成化是一年旧乃以后,一般取三百名,有因题请及恩诏而另增五十名或一百名的,属于特殊情况,并非“恒制”
明代初年,礼闱取士,部分南北。洪武三十年 弛,学士刘三吾、纪善、白信蹈任会试主考,录取了宋综等五十二人,全部是南方人。发榜之后,北方考生不服,说考官是南方人,如此取士是偏袒同乡。朱元璋知道后,非常生气,派侍讲张信等十二人复查。又有人说张信使在刘三吾的指使下有意将水平不高的卷子送给皇帝审阅,朱元樟听了更加生气,将白信蹈、张信处死,刘三吾年老免死,充军边疆。朱元璋亲自阅卷,录取了任伯安等六十亿人,全部是北方人。当时人称之为“南北榜”或“春秋榜”但是,事过之后,并没有对被录取者的籍贯作出什么规定。直到洪熙年间,伤,仁宗朱高炽才命杨士奇定南北录取名额,男人占十分之六,北人占十分之四。宣德旧给一
伤、正统,妈 ,呐年间,又分为南、北、中卷,在一百个名额中,南卷取五十五名,北卷取三十五名,中卷取十名。景泰虽然比例有一些变化,但“分地而取”的原则却没有改变。
殿试,是明代科举的最高一级考试,因考场在奉天殿或文华殿而得名,凡是会试中式的人都可以参加。殿试是“天子亲策于廷”所以又称廷试。殿试的时间,按科举成式的规定是三月初一,从成化八年四2起,改为三月十五日。
殿试的内容很简单,仅试时务策一道。试题一般由内阁预拟,并在考试前一天呈请皇帝圈定。殿试以一日为限,日落前必须交卷。完卷后,受卷官以试卷送弥封安,弥封毕送掌卷官,掌卷官立即转送到东阁。由读卷官进行评阅。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皇帝就是主考官,所以评阅试卷的人只能称为读卷官。读卷官从进士出身的高级朝官中选拔。按照明初的规定:“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在一天当中,人数不多的几个读卷官要评定几百份试卷。读卷官的任务,只要是在试卷中挑出三份卷子,以便确定一甲三名的人选。其他分等定名次是无关紧要的。
明代殿试的名次分为一三甲。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 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当时士大夫又通称乡试第一名为 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有明一代,连中三元的只有洪武年间的许观后复姓黄和正统年间的商轻二人而已。
发榜后,皇帝赐诸进士宴于礼部,称“恩荣宴”
接着,这些进士们就分别被投予官职了。
当然了,明朝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
至于乡试,邸浩楠也只懂得秀才之类的。因为他就喜欢秀才遇到兵的那种感觉。
不过,乡试别看是最初级的,但是也是最毒害人的。将一个个的文人变成了书呆子,这当然是乡试的功劳了。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又称乡闱,每三年一次,于子、卯、午、百年举行。乡试的地点,在南、北京府和各布政司驻地。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此外还有负责受卷、弥封、誊录、对读、巡绰监门、搜检怀挟的官员。
考试分为三成: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一道。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三场考试,分别在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考生入场,要经过严格的搜查,不许挟带。入场后,每一名凯胜由一名号军监视,防止作弊。黄昏时交卷,如果没有作完,给蜡烛三枝,蜡尽还没有完卷,就要被扶出考场了。考生交卷后,经过弥封、誊录、对读等程序,然后送主考、同考批阅。批阅的时间,名义上是十天,但是,真正再在批阅上的时间不过三四天而已。因为试卷很多,不能遍阅,试管往往“止阅前场,又止阅书义”如果第一场所写的三篇《四书》义得到试官的赏识,就可以中式,成为举人了。
乡试的录取名额,是由朝廷决定的。洪武十七年凹,诏“不拘额数,从实充贡”洪熙元年 咕规定了名额,各考区从十名到五十名不等。后来逐渐增加,明朝后期,南北直隶增至一百三十余名,各布政使司的名额也大大增加了。
冯邵延说道:“今年的秋闱过后,中的学生基本上都等着参加明年春会试,因此很多学子都没有直接回家,这些学子中,大部分都不是富裕人家的子弟,大人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邸浩楠看着冯邵延,突然道:“你是说让我资助他们?”,d
你正在阅读,如有错误,请及时联系我们纠正!
面对国内危机重重的难看处境,辽沈大战的胜利,收复大片国土,无疑给日落西山的大明帝国打了一剂强心针,使得国内矛盾被转移了一大半,减轻了兵部的巨大压力。
为此,兵部尚书王洽提议朝廷应该嘉奖辽东都督府上下官员将领,当然少不了邓浩楠的份。顾秉谦等老家伙们立刻跳出来反对,认为这是邓浩楠和辽东都督府应该做的,是分内的事情。
王洽之所以主动出来帮邓浩楠争封赏,主要是因为眼下王洽的兵部一摊子乱事情,朝廷向邸浩楠借的钱大多数都用来填补以前的亏空了,用到兵部和全国各镇镇守司的钱并没有多少,加上上面下拨的款项 各州府层层盘录,到了底下就所剩无几了。
王洽知道,眼下白莲教造反在即,兵部需要大笔的军饷来准备平叛,西北三边总督杨鹤那里更是急需军饷,因为今年西北持续干旱,明年粮食铁定歉收,老百姓造反将会愈演愈烈。 这一切都离不开钱、粮,而王洽根本那不出银子和粮食来,唯有那浩楠手中有大把的银子和粮食,更何况辽东都督府在东北取得了大胜,建虏三五年内都无力跟辽东军抗衡,因此辽东军精锐闲着也是闲着,王洽打定主意要向那浩楠借兵、借钱、借粮食了,所以必须要讨好那浩楠。
辽东军扩张的厉害,通过对原来的辽西袁崇焕所部进行改编 静得关宁铁骑三万,步军五万,辽民三十万。加上投降的蒙军和汉军,辽东都督府不算海军,单单是陆军总兵力便破二十万大关,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反过来,朝廷一没钱赏赐辽东军,二也不可能给地盘,因此只能对那浩楠进行老战术,加官进爵。
黄立极等阁臣们虽然对于邓浩楠的辽东都督府取得了重大战果感到高兴,他们埋下的辽东黑洞终于被制止住了,不用提心吊胆的担心皇太极大军破关入中原了。虽然邓浩楠给了他们好处,他们可以不用再在辽东战局上拨刮钱财,辽东战场上的黑幕随着辽东都督府的全面接管而消失,但是从个人声誉来讲,邸浩楠年纪轻轻就贵为靖海侯,并担任朝廷中枢大臣,这让他们这些老家伙们感到些不公平。黄立极他们主政多年。却只是个大学士,连个。爵位的边都没摸着,这让他们心里不好受。
于是乎,他们并没有站出来跟顾秉谦等督御史们唱反调,只是听之任之,一切交给皇帝决断。他们知道,皇家是不希望邓浩楠做大的。与其他们直接跳出来得罪邓浩楠,不如让皇家去做更好。
皇帝只剩下半条命了,每天糊里糊涂的哪里会决断,一切自然都是司礼监报请皇后处理。
换了以前,邓浩楠升官即使朝臣们赞成,到了她那里也会被否决。如今不同了,张嫣已经指望不上天启皇帝了,完全依靠邓浩楠,因此她希望邓浩楠官职越大权利越大,她才会越安全。
于是,令所有朝臣都傻眼的是,他们的算盘打错了。兵部的奏请得到了批准,司礼监直接扣上了玉望,发明文通告天下。
邸浩楠因功劳累积,进位辽国公,手下文武官员皆有邓浩楠上报朝廷发明文进行封赏。
旨意一下,黄立极、顾秉谦等人都傻眼了,他们的算盘落空,没有想到皇家竟然没有发对直接同意了。
黄立极他们想后悔也来不及了,因为玉垒已经盖上,且直接昭告天下了。
那浩楠进位辽国公,打破明朝记录的同时,也成为天下武夫们疯狂崇拜的对象。国人都知道辽东都督府的强大,随着辽东都督府在全国各地的情报站建设完成,情报系统全面升级的当口,更是将邓浩楠带领下的辽东都督府的优越性宣传到了当地。
“只要有本事,到辽国公帐下便可以有用武之地!”
“只要年轻力壮,有把式力气,也可以到辽东军中当兵吃响!”
“即使只会种地养蚕,那也可以,辽东沃野千里,三年免税 五十税一,不能保证你腰缠万贯,但可保证你衣食无忧过上安稳日子!”
“只要追随辽国公,幸福的日子就来了!”
“信辽国公,得永生!”口不要嘘” ”
情报站每天花银子雇佣一大批的托,在城镇、农村进行宣传。将辽国公邓浩楠吹的神乎其神,帐下兵将如何如何的厉害,简直就是神兵天将一般。
这种宣传放到后事不但不会有效果,反而会连累邓浩楠装神弄鬼,名声扫地。但是在古代就不同了,别看这些宣传标语很迷信,但是人们还偏偏就信这个。
在明末的乱世年代,朝廷昏庸无能,民间贪官污吏当道,苦读十年寒窗的书生,根本没钱上下打点疏通,大多数都不得志。得知辽国公那浩楠的事迹后,听说逞东都督府广招贤士才德之人,于是纷纷前往辽东碰碰运气。
相比较文人,有把式武学基础和力气的武夫们却更加疯狂,因为邸浩楠的崛起,就是武夫当国的标志,乱世武夫出头的日子到了,于是各地武夫投奔辽东都督府者不计其数。
对于老百姓而言,谁当皇帝,谁把持朝政,哪个武夫文人当国,他们都不感兴趣,唯一让他们感兴趣的就是谁给他们衣穿,谁给他们饭吃,谁给他们活路,谁给他们安稳的日子的人。
这一点,辽东都督府做到了。
因为辽东都督府治下从辽东到台湾府,虽然地弃不大,但是蜿蜒大明南北,得到实惠的老百姓们就是铁证,不需要宣传。
相比较大明国内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的境地,老百姓们向往到辽东都督府治下生活。只不过,大明各省官员对于人口的控制及其严格,老百姓迁徙都必须有官府发放的路引才行,否则即使乞讨也不得离开州府管辖地。其他州府更是怕惹事上身
因此,能够真正迁往辽东都督府控制下的州府的老百姓,只有大明沿海各府县的老百姓,因为他们只需要抵达海边码头,便会有辽东都督府派出的船只前来接他们。而沿海州府的官员不敢得罪辽东都督府,因此对于人口的迁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沿海各府县的流民外迁,也减轻了各府县官员们的压力,他们也乐得清闲。
不过,这一切对于邸浩楠来说,却是如同久旱逢甘霜一般。
因为,以邓浩楠为首的辽东都督府集团的崛起,不过都是一群军事上的武将,论打仗自然无可挑别,开疆拓土更是不在话下。可是随着辽东都督府治下的扩张,地域、人口等方方面面都在扩大,靠武官已经无法发挥其潜力,因此邓浩楠对文官的需求终于提上了日程。
针对邓浩楠进位辽国公,其帐下的文官集团的严重缺乏已经制约了辽东都督府的进一步发展,为此黄祖培和冯邵延开始向邸浩楠进言招纳文人。
当然,文人很多,邓浩楠不需要吟诗作对的那些文人,他要的是有治理地方事务的专才。
然而,明朝时实行八股取士最严重的朝代,明朝皇帝朱元璋因为没啥文化,所以对于实行八股取士尤其重视,他认为只要使用八股取士,就能够达到上智下愚的效果。当然,明朝可以延续将近三百年,或许跟这个有关系 七”
但邓浩楠知道,通过八股取士出来的文人当官根本不懂得治理地方,因为单靠四书五经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现在科技在飞速进步,想要保住东方的霸权地位,就不能够靠他们。 邓浩楠希望收些擅长六艺专才的文人,这样术业有专攻,才可以更好的发展。
当然,邓浩楠的这种想法仅仅适用于辽东都督府实控区内,因为那里是从一清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什么阻碍力量。就算有,也被辽东都督府摆平了。
但是一个,辽东都督府是无法满足的,邓浩楠需要的是控制整个大明帝国,这光靠武力是不行的,毕竟跟整个大明的文官集团对抗时没好下场的,崇祯的灭亡就证实了这点。
“虽然八股取士调教出来的文官不懂什么地方政务,但是大人想要控制整个大明,没有他们显然不行!”
冯邵延说道:“如果只收会六艺的人才固然可以发展壮大辽东都督府,但是却跟大明正统文官集团形成了隔膜,将来大人入主中原时的阻力将是空前的!”
邸浩楠心中自然明白,苦读了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八股文,到头来邸浩楠只要熟练六艺的人,那无疑等于得罪了大明几百万学子,这一人一口唾沫星子,足够淹死人的了。若是不忿而走上跟邓浩楠对立的位置,成为敌人就更棘手了。
那浩楠点点头,道:“这个道理我自然懂得,只是吸收一群不懂民生却糟蹋老百姓的文人,这心里堵得慌!”
“大人体恤百姓疾苦,属下着实敬佩万分!”冯邵延对于邓浩楠的立场还是很清楚的,因此他也愿意使出一百二十分的力气辅佐邓浩楠。
“大人可知慢火煮蛤蟆的道理吗?”
“当然了!”那浩楠笑道:“如果将蛤蟆直接扔进沸水里,它非得蹦出来不可!”
冯邵延笑道:“大人眼下需要的是办实事的文官,但却不能着急。就跟煮蛤蟆一样,凡事都有轻重缓急,先紧着重要的事情办,等大局已定时,再回来收拾琐屑小事!”
“此话何解?”
冯邵延说道:“大人眼下的第一要务是让大明的文人士伸们认可您,您招纳他们只是为了问鼎神器,就当先养着他们好了。等到神器到手,天下大定之后,就像太祖炮打庆功楼一样回头再收拾他们。更何况,一群文人而已,手无缚鸡之力,您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那浩楠点点头,忽然间茅塞顿开,现如今的他仅仅只需要拉拢文官集团而已,只要他们不给自己使绊子就行,没有必要斤斤计较。
正所谓事有轻重缓急,得先紧着重要的办。
相通了其中关节,邓浩楠心情好多了,问道:“那依你之见,该如何去拉拢文官集团?”
冯邵延说道:“大明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到处都是结党的文官。一个东林党不过是最大的出头鸟而已,还有很多党派都是低调运作。大人单独去拉拢哪个党派都不好,会引起其他党派的猜忌。”
那浩楠想想也是,大明的党争那是出了名的。一个东林党跟阉党之间的斗争几乎毁了大明,但是最大的东林党到下后,其他的小党派没有了东林党的压制,变得慌乱,给崇祯造成了极大的麻烦。崇祯没有办法,只好再次使用天启皇帝的招数,用阉党对付其他党派,可惜扶植起来的阉党根本没有魏忠贤的魄力,弹压不住其他党派,结果反被其所累,加速大明的亡国。
“那你的意思是?”
邸浩楠对于这方面的事情根本不清楚,更是两眼摸黑,无从下手,身边也没有什么精通这方面的谋士,只好询问半吊子的冯邵延了。
直到这时,邓浩楠才第一次感觉到人才的匿乏。当然,邓浩楠只是欠缺文官人才。至于武官人才,军校的建立,使得武官一抓一大把,完全没有担心的必要。
“明年开春就是戌辰年,正是三年一次的会试时间,紧接着就是殿试,正式草草学子们苦尽甘来的一年。”
邸浩楠楞了一下,问道:“你是说科举?”
冯邵延点点头,跟邸浩楠大致解释了一下。邓浩楠结合他的认识,基本上听得懂。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在丑、辰、未、戌年于京师举行。参加会试的必须是乡试中式的举人。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考试的内容和程序基本上和乡试一样。因为会试是比乡试更高一级的考试,明从对它更加重以。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增加了络岑主考、同考一级提调、监试等官,都由级别较高的官员担任。举人入场时的搜检,在明初较宽。朱元璋曾说:“此已歌鹿鸣而来者,奈何以盗贼待之?”所以,搜检之法时行时不行。到了嘉靖末年,举人挟带的情况日益严重。贴年,嘉靖“使命添设御史二员,专司搜检,其犯者,先荷校戴枷于礼部前一月,仍送法司定罪,遂为厉禁”对此,沈德符颇有感慨。他说:“四十年来,会试虽有严有宽,而解衣脱帽,一搜再搜,无复国初待士体矣。”
会试的录取人数,明初没有定额。最少的一次,只有三十二人,最多达到过四百七十二人。名额说的增减,“皆临期奏请定夺”成化是一年旧乃以后,一般取三百名,有因题请及恩诏而另增五十名或一百名的,属于特殊情况,并非“恒制”
明代初年,礼闱取士,部分南北。洪武三十年 弛,学士刘三吾、纪善、白信蹈任会试主考,录取了宋综等五十二人,全部是南方人。发榜之后,北方考生不服,说考官是南方人,如此取士是偏袒同乡。朱元璋知道后,非常生气,派侍讲张信等十二人复查。又有人说张信使在刘三吾的指使下有意将水平不高的卷子送给皇帝审阅,朱元樟听了更加生气,将白信蹈、张信处死,刘三吾年老免死,充军边疆。朱元璋亲自阅卷,录取了任伯安等六十亿人,全部是北方人。当时人称之为“南北榜”或“春秋榜”但是,事过之后,并没有对被录取者的籍贯作出什么规定。直到洪熙年间,伤,仁宗朱高炽才命杨士奇定南北录取名额,男人占十分之六,北人占十分之四。宣德旧给一
伤、正统,妈 ,呐年间,又分为南、北、中卷,在一百个名额中,南卷取五十五名,北卷取三十五名,中卷取十名。景泰虽然比例有一些变化,但“分地而取”的原则却没有改变。
殿试,是明代科举的最高一级考试,因考场在奉天殿或文华殿而得名,凡是会试中式的人都可以参加。殿试是“天子亲策于廷”所以又称廷试。殿试的时间,按科举成式的规定是三月初一,从成化八年四2起,改为三月十五日。
殿试的内容很简单,仅试时务策一道。试题一般由内阁预拟,并在考试前一天呈请皇帝圈定。殿试以一日为限,日落前必须交卷。完卷后,受卷官以试卷送弥封安,弥封毕送掌卷官,掌卷官立即转送到东阁。由读卷官进行评阅。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皇帝就是主考官,所以评阅试卷的人只能称为读卷官。读卷官从进士出身的高级朝官中选拔。按照明初的规定:“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在一天当中,人数不多的几个读卷官要评定几百份试卷。读卷官的任务,只要是在试卷中挑出三份卷子,以便确定一甲三名的人选。其他分等定名次是无关紧要的。
明代殿试的名次分为一三甲。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 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当时士大夫又通称乡试第一名为 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有明一代,连中三元的只有洪武年间的许观后复姓黄和正统年间的商轻二人而已。
发榜后,皇帝赐诸进士宴于礼部,称“恩荣宴”
接着,这些进士们就分别被投予官职了。
当然了,明朝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
至于乡试,邸浩楠也只懂得秀才之类的。因为他就喜欢秀才遇到兵的那种感觉。
不过,乡试别看是最初级的,但是也是最毒害人的。将一个个的文人变成了书呆子,这当然是乡试的功劳了。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又称乡闱,每三年一次,于子、卯、午、百年举行。乡试的地点,在南、北京府和各布政司驻地。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此外还有负责受卷、弥封、誊录、对读、巡绰监门、搜检怀挟的官员。
考试分为三成: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一道。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三场考试,分别在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考生入场,要经过严格的搜查,不许挟带。入场后,每一名凯胜由一名号军监视,防止作弊。黄昏时交卷,如果没有作完,给蜡烛三枝,蜡尽还没有完卷,就要被扶出考场了。考生交卷后,经过弥封、誊录、对读等程序,然后送主考、同考批阅。批阅的时间,名义上是十天,但是,真正再在批阅上的时间不过三四天而已。因为试卷很多,不能遍阅,试管往往“止阅前场,又止阅书义”如果第一场所写的三篇《四书》义得到试官的赏识,就可以中式,成为举人了。
乡试的录取名额,是由朝廷决定的。洪武十七年凹,诏“不拘额数,从实充贡”洪熙元年 咕规定了名额,各考区从十名到五十名不等。后来逐渐增加,明朝后期,南北直隶增至一百三十余名,各布政使司的名额也大大增加了。
冯邵延说道:“今年的秋闱过后,中的学生基本上都等着参加明年春会试,因此很多学子都没有直接回家,这些学子中,大部分都不是富裕人家的子弟,大人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邸浩楠看着冯邵延,突然道:“你是说让我资助他们?”,d
你正在阅读,如有错误,请及时联系我们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