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489/ 为您提供归恩记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第二更,晚上还有第三更~
⌒⌒⌒
燕家对其商队行车列队的相关口令,管理到了接近军方兵士列阵口令那般严明的程度。商界有一句话形容得很贴切:商界之争,譬如战场。因而燕家这个商界庞然家族,能把下面做事的人管成这个样子,也算潜移默化的形势造就。
此时在场之人如果熟悉燕家此类口令的意思,在听到车队前方传来的口令指引时,即便不走近亲眼看一看,大致也都能猜出车队的中间,现在空出了可停三辆马车的位置。
岑迟本来是要再劝高潜等一会儿,但在听到那几声口令后,他便顿了声。过了片刻后,他再开口时话已变了。
“燕家行商多年,一应事项布置都恪求完美,从未传出半路补货的事例,看来此次他们真的是在等人,想必我们很快也可以走了。”岑迟说完这话,就又爬回车内去了。
被他掀开后又垂下的马车门帘还在微微晃动,不远处就有别的马车轮轴转动碾地的声音传来。
高潜偏过头朝声音的来处看去,就见不远处驶来三辆马车,但从那马车的制式上看,三车都属于旅车,也就是载人所用。
载人旅车与载货商车本身从外表上看,区别甚微,但如果与燕家车队里那种又高又宽、显得四平八稳的商车比较起来,不同之处就比较明显了。
那三辆马车走得都不快,使高潜得以看清驾车之人。其实如果是寻常马夫也便罢了,但高潜赫然发现,手持缰绳操控为首那辆马车的人,恐怕并非一个寻常马夫那么简单。多看几眼后,高潜心中得出让他有些不敢相信的结论。
坐于为首马车驾车位上的人,仅从他发冠上嵌的那块碧玉的估算价值。以及他腰间挂的那把半露在锦袋外的算盘来看,即便他不是燕家那位少当家,也跟燕氏商会的决策高层脱不了多远的关系。
原本高潜还有些怀疑,这三辆马车或许是别的要出京都的大户人家所派,但看见为首马车上的那个冠玉青年人后,他不再怀疑,乘坐此车的人绝非等闲之辈,或许未必是燕家的族亲嫡系,但也绝对与这个大家族有不疏的关联。
只是,在明白了这一点后。高潜的心中又升起新的疑惑。
燕家这是要做什么?
虽说燕家如今的家业,已登上陆商之首,并且布施在昭国地域上的生意。也是占燕家总产业大头的,但燕家商会的总办事处却不在昭国地域以内,而是在燕家发家之始所处的西陲小国。
地处昭国以北,挤在北雁和西面的大青川中间,还有一个地域并不广阔、但非常富有的国家。国号梁。
梁国的建国时间并不太早,区别在于,北雁是大周之前更久远的大业帝国的分支,而梁国算是大周中期的一个分支。如果只是以时间划分,梁国的建国比昭国早,但又比北雁晚。
历史编纂行内有一种说法。北雁在北疆ji权建国,所拥长处偏向军队的力量,而北雁与南周的文明建设又是同受承于大业帝国的经验。
不过。北雁经过百余年的吸收转化,以及历经局势微变化考验后,在军事能力上已经远超南周,但又没法完全匹敌南周的综合国力。在两国边界接壤的一道关防里,兵士之间长期处于对峙状态。这就像一把宝剑对上一支长矛,谁都不服谁。但要真打起来,谁也没有完全的胜算。
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大业帝国的领土上,除了最早分化出了北雁和南周两个集权国,各踞一方之外,在这周围还出现了一些小型政权。
在经过数百年的时间考验和洗刷后,十年前南周溃亡,但也不是被北雁吞并,而是由另一个新的君主集权覆盖。而在这两国的周边,数个小国也是兴亡替代,现如今存在的,就是青川流域的流贼和各方面建设都比较完备的梁国。
梁国偏向商道强国,这是现在的南昭君主十几年前还在北疆戍边时就见识过的。商道精神,能让冰冷的银子散发极致光彩;商道中人,有着极其敏锐和滑中有锋的口舌,近乎有谋士之智,但又丝毫不恋眷权术,是一个很特别存在的群体。
之所以有撰史学者称梁国是南周的分支,是因为梁国的建国时间具体追溯,约在南周国运两百多年的时候发生。
那个时候南周的国力已经到了近乎顶峰,但当时的国君仍然排斥民间的商业活动。于是便有一些商人自己走到了一起,并且不再在这片无法让商道精神与智慧开枝散叶的土地上停留,去了西北角,开辟新天地。
所以说,梁国的文化受南周的影响很大,但又有着很明显的本国特色。
梁国重商,雁国重军制,至于现在诞生时间还不太长的南昭朝廷,目前看来是将南周的大综合特色继承了七八成。
其实前朝施用的国策于社稷民生上并没有太大失误,只是当局者自己犯浑要‘拆家’,那便是一块铁板也得被他们自己整出窟窿来。
梁国建国也有一百多年了,然而燕家商会真正开始纵横于广阔的南北大陆上,算起来全部历程也只是体现在一代人身上。而若要推衍一番,即便燕家是在梁国发家的,那大抵也是沾了他国特长的缘故。
梁国只是给燕家立业发家提供了制度上的顺水方便,这本来就是梁国的国朝特色,但这不表示梁国国主以君权特别照顾过燕家。而燕家聚敛的山般财富,还是他们燕家自个儿的私人资产,与梁国国库储备不沾关系。
以平面视角来看,燕家发家之时,南周正在走最后一段的下坡路,流民遍野,战火四起。在那段年月里,即便燕家祖上不在意南周昌农而贬商,硬要在南周的地域上扎根。那便如一场必败的豪赌,绝对是不可能为之的。
现今南周已溃亡,新生的南昭朝廷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主人,燕家才开始在这片地域上做生意。生意事重和气生财,在这片渐趋和平的领土上,燕家的生意迅速扩张开来。
虽然燕家总办事处仍然还驻在小梁国,然而南昭君主却没有对此表现出某种敏感态度,除了因为南昭君主对商道很有兴趣,也是考虑过燕家发家起源的。小梁国对于燕家来说,是近乎故乡的存在。即便在以后,燕家商会可能要全部搬迁到南昭境内,也不可能那么快就忘了娘家人。
另外。燕家一直一贯的保持商人该有的姿态和原则,丝毫不眷恋权术,也是给南昭君主留下一颗定心丸。
南昭君主除了总管全**政,在商道上也留了一手,带领一群京商。总揽了南昭唯一的东海海运。陆地上的生意,南昭君主对燕家放手得非常大方,但惟独海运这一块,虽然涉及面似乎不大,但却是丝毫不肯让燕家插手的。
对此燕家是既不表示支持,也不表示反对。他们似乎是‘忘记’了这个领域里的生意。
燕家与南昭君主接触了将近十年,南昭君主只表态过一次,而燕家从此连试探性的举动都没有过。不仅如此。连与海运近乎有染的漕运,燕家都没有沾手过,极度纯粹的只是商行陆路。
因为发家之地在梁国,所以燕家除了商会总办事处设立在梁国地域内,燕家的族亲也都在梁国。
南昭国土虽广阔。是小梁国的数倍,但燕家在南昭地域上的活动。还是比较纯粹的只为商事。即便燕家在南昭结交有一些朋友,也都是生意上的朋友。
燕家极少因朋友之事而干扰他们家的商事运作,在这两个方面上,他们家都是划得很开在做。与他们家有生意上来往的人,都是知道这一点,并比较赞同支持的。
可在今天,燕家商队中例外的穿插了三辆旅车进来,而为了等这三辆迟迟到来的非商用旅车,整个燕家商队在城门口停滞了将近一个时辰。
对于商人来说,时间就是利润,这是商道中很犀利的一条,那么,会是谁让燕家做出这样的牺牲?车中坐的会是谁呢?燕家在京都还会有什么值得如此劳驾的朋友呢?
——如果是燕家的族亲要顺路出城,他们应该会为了燕家整个商业集团的利益,做到以身作则,以提高运输效率才对。
燕家迟到的那三辆马车行得极慢,逐渐靠近过来,高潜连忙收回目光,在自家车上驾车位置坐好,保持目视前方的端正姿态。
那三辆马车慢慢驶入他的视野范围,从他们驶来的角度上看,正是要并入前方的车队里。
然而,当两方的马车正要合并,将将呈现出一个‘人’字形状时,为首马车上的那个冠玉青年人忽然回过头来,看了端坐的高潜一眼。
以高潜此时的坐姿,是一个寻常马夫守在自己车上时最常见的样子,本无什么可疑之处,然而在那冠玉青年人回头时的目光里,高潜辨识到了质疑的味道。
人只有在心中有秘密,并且畏于让别人知道,心神才会如此敏感。
不过,高潜虽然对那冠玉青年人回头来看他的举动心存想法,但对方毕竟不是自己的任务目标,所以高潜不会对此怀揣有目地性的思考。只要对方不主动来找他的麻烦,那么即便他再多看几眼,高潜也不会真去理会。
三辆马车很快并入燕家商队之中,整支商队便如一滩静水中跌落了一颗石子,原来接近静止的车队开始有了行动,这行动的特性则是向着出城方向,表现在一个‘快’字上。
车队行进的速度在加快,过检的速度亦如是。高潜在车队的后头等了那么久,对之前燕家商车的过检速度,在脑海里已有了一个初步印象。此时把前面的印象与现在的速度对比起来,得出了让人惊奇的结果。
此时燕家车队的通检速度比之前快了不止三倍,如果不算那加入的三辆马车,队伍缩短的时间更短。燕家车队近乎不再需要通检了一般,出城宛如直接走出自家大院那么简单……
难道是因为之前等了太久的缘故,所以前方的出城进度忽然提速,使自己产生判断错觉?
或许,这跟车队后半截中插白燕旗的空车偏多有关?
燕家商队很快尽数出城,而高潜一行三车,反而因为那个马夫买饭去了,还未回来,赶车的缺了一人,三辆马车只能停在原地。
你正在阅读,如有错误,请及时联系我们纠正!
⌒⌒⌒
燕家对其商队行车列队的相关口令,管理到了接近军方兵士列阵口令那般严明的程度。商界有一句话形容得很贴切:商界之争,譬如战场。因而燕家这个商界庞然家族,能把下面做事的人管成这个样子,也算潜移默化的形势造就。
此时在场之人如果熟悉燕家此类口令的意思,在听到车队前方传来的口令指引时,即便不走近亲眼看一看,大致也都能猜出车队的中间,现在空出了可停三辆马车的位置。
岑迟本来是要再劝高潜等一会儿,但在听到那几声口令后,他便顿了声。过了片刻后,他再开口时话已变了。
“燕家行商多年,一应事项布置都恪求完美,从未传出半路补货的事例,看来此次他们真的是在等人,想必我们很快也可以走了。”岑迟说完这话,就又爬回车内去了。
被他掀开后又垂下的马车门帘还在微微晃动,不远处就有别的马车轮轴转动碾地的声音传来。
高潜偏过头朝声音的来处看去,就见不远处驶来三辆马车,但从那马车的制式上看,三车都属于旅车,也就是载人所用。
载人旅车与载货商车本身从外表上看,区别甚微,但如果与燕家车队里那种又高又宽、显得四平八稳的商车比较起来,不同之处就比较明显了。
那三辆马车走得都不快,使高潜得以看清驾车之人。其实如果是寻常马夫也便罢了,但高潜赫然发现,手持缰绳操控为首那辆马车的人,恐怕并非一个寻常马夫那么简单。多看几眼后,高潜心中得出让他有些不敢相信的结论。
坐于为首马车驾车位上的人,仅从他发冠上嵌的那块碧玉的估算价值。以及他腰间挂的那把半露在锦袋外的算盘来看,即便他不是燕家那位少当家,也跟燕氏商会的决策高层脱不了多远的关系。
原本高潜还有些怀疑,这三辆马车或许是别的要出京都的大户人家所派,但看见为首马车上的那个冠玉青年人后,他不再怀疑,乘坐此车的人绝非等闲之辈,或许未必是燕家的族亲嫡系,但也绝对与这个大家族有不疏的关联。
只是,在明白了这一点后。高潜的心中又升起新的疑惑。
燕家这是要做什么?
虽说燕家如今的家业,已登上陆商之首,并且布施在昭国地域上的生意。也是占燕家总产业大头的,但燕家商会的总办事处却不在昭国地域以内,而是在燕家发家之始所处的西陲小国。
地处昭国以北,挤在北雁和西面的大青川中间,还有一个地域并不广阔、但非常富有的国家。国号梁。
梁国的建国时间并不太早,区别在于,北雁是大周之前更久远的大业帝国的分支,而梁国算是大周中期的一个分支。如果只是以时间划分,梁国的建国比昭国早,但又比北雁晚。
历史编纂行内有一种说法。北雁在北疆ji权建国,所拥长处偏向军队的力量,而北雁与南周的文明建设又是同受承于大业帝国的经验。
不过。北雁经过百余年的吸收转化,以及历经局势微变化考验后,在军事能力上已经远超南周,但又没法完全匹敌南周的综合国力。在两国边界接壤的一道关防里,兵士之间长期处于对峙状态。这就像一把宝剑对上一支长矛,谁都不服谁。但要真打起来,谁也没有完全的胜算。
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大业帝国的领土上,除了最早分化出了北雁和南周两个集权国,各踞一方之外,在这周围还出现了一些小型政权。
在经过数百年的时间考验和洗刷后,十年前南周溃亡,但也不是被北雁吞并,而是由另一个新的君主集权覆盖。而在这两国的周边,数个小国也是兴亡替代,现如今存在的,就是青川流域的流贼和各方面建设都比较完备的梁国。
梁国偏向商道强国,这是现在的南昭君主十几年前还在北疆戍边时就见识过的。商道精神,能让冰冷的银子散发极致光彩;商道中人,有着极其敏锐和滑中有锋的口舌,近乎有谋士之智,但又丝毫不恋眷权术,是一个很特别存在的群体。
之所以有撰史学者称梁国是南周的分支,是因为梁国的建国时间具体追溯,约在南周国运两百多年的时候发生。
那个时候南周的国力已经到了近乎顶峰,但当时的国君仍然排斥民间的商业活动。于是便有一些商人自己走到了一起,并且不再在这片无法让商道精神与智慧开枝散叶的土地上停留,去了西北角,开辟新天地。
所以说,梁国的文化受南周的影响很大,但又有着很明显的本国特色。
梁国重商,雁国重军制,至于现在诞生时间还不太长的南昭朝廷,目前看来是将南周的大综合特色继承了七八成。
其实前朝施用的国策于社稷民生上并没有太大失误,只是当局者自己犯浑要‘拆家’,那便是一块铁板也得被他们自己整出窟窿来。
梁国建国也有一百多年了,然而燕家商会真正开始纵横于广阔的南北大陆上,算起来全部历程也只是体现在一代人身上。而若要推衍一番,即便燕家是在梁国发家的,那大抵也是沾了他国特长的缘故。
梁国只是给燕家立业发家提供了制度上的顺水方便,这本来就是梁国的国朝特色,但这不表示梁国国主以君权特别照顾过燕家。而燕家聚敛的山般财富,还是他们燕家自个儿的私人资产,与梁国国库储备不沾关系。
以平面视角来看,燕家发家之时,南周正在走最后一段的下坡路,流民遍野,战火四起。在那段年月里,即便燕家祖上不在意南周昌农而贬商,硬要在南周的地域上扎根。那便如一场必败的豪赌,绝对是不可能为之的。
现今南周已溃亡,新生的南昭朝廷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主人,燕家才开始在这片地域上做生意。生意事重和气生财,在这片渐趋和平的领土上,燕家的生意迅速扩张开来。
虽然燕家总办事处仍然还驻在小梁国,然而南昭君主却没有对此表现出某种敏感态度,除了因为南昭君主对商道很有兴趣,也是考虑过燕家发家起源的。小梁国对于燕家来说,是近乎故乡的存在。即便在以后,燕家商会可能要全部搬迁到南昭境内,也不可能那么快就忘了娘家人。
另外。燕家一直一贯的保持商人该有的姿态和原则,丝毫不眷恋权术,也是给南昭君主留下一颗定心丸。
南昭君主除了总管全**政,在商道上也留了一手,带领一群京商。总揽了南昭唯一的东海海运。陆地上的生意,南昭君主对燕家放手得非常大方,但惟独海运这一块,虽然涉及面似乎不大,但却是丝毫不肯让燕家插手的。
对此燕家是既不表示支持,也不表示反对。他们似乎是‘忘记’了这个领域里的生意。
燕家与南昭君主接触了将近十年,南昭君主只表态过一次,而燕家从此连试探性的举动都没有过。不仅如此。连与海运近乎有染的漕运,燕家都没有沾手过,极度纯粹的只是商行陆路。
因为发家之地在梁国,所以燕家除了商会总办事处设立在梁国地域内,燕家的族亲也都在梁国。
南昭国土虽广阔。是小梁国的数倍,但燕家在南昭地域上的活动。还是比较纯粹的只为商事。即便燕家在南昭结交有一些朋友,也都是生意上的朋友。
燕家极少因朋友之事而干扰他们家的商事运作,在这两个方面上,他们家都是划得很开在做。与他们家有生意上来往的人,都是知道这一点,并比较赞同支持的。
可在今天,燕家商队中例外的穿插了三辆旅车进来,而为了等这三辆迟迟到来的非商用旅车,整个燕家商队在城门口停滞了将近一个时辰。
对于商人来说,时间就是利润,这是商道中很犀利的一条,那么,会是谁让燕家做出这样的牺牲?车中坐的会是谁呢?燕家在京都还会有什么值得如此劳驾的朋友呢?
——如果是燕家的族亲要顺路出城,他们应该会为了燕家整个商业集团的利益,做到以身作则,以提高运输效率才对。
燕家迟到的那三辆马车行得极慢,逐渐靠近过来,高潜连忙收回目光,在自家车上驾车位置坐好,保持目视前方的端正姿态。
那三辆马车慢慢驶入他的视野范围,从他们驶来的角度上看,正是要并入前方的车队里。
然而,当两方的马车正要合并,将将呈现出一个‘人’字形状时,为首马车上的那个冠玉青年人忽然回过头来,看了端坐的高潜一眼。
以高潜此时的坐姿,是一个寻常马夫守在自己车上时最常见的样子,本无什么可疑之处,然而在那冠玉青年人回头时的目光里,高潜辨识到了质疑的味道。
人只有在心中有秘密,并且畏于让别人知道,心神才会如此敏感。
不过,高潜虽然对那冠玉青年人回头来看他的举动心存想法,但对方毕竟不是自己的任务目标,所以高潜不会对此怀揣有目地性的思考。只要对方不主动来找他的麻烦,那么即便他再多看几眼,高潜也不会真去理会。
三辆马车很快并入燕家商队之中,整支商队便如一滩静水中跌落了一颗石子,原来接近静止的车队开始有了行动,这行动的特性则是向着出城方向,表现在一个‘快’字上。
车队行进的速度在加快,过检的速度亦如是。高潜在车队的后头等了那么久,对之前燕家商车的过检速度,在脑海里已有了一个初步印象。此时把前面的印象与现在的速度对比起来,得出了让人惊奇的结果。
此时燕家车队的通检速度比之前快了不止三倍,如果不算那加入的三辆马车,队伍缩短的时间更短。燕家车队近乎不再需要通检了一般,出城宛如直接走出自家大院那么简单……
难道是因为之前等了太久的缘故,所以前方的出城进度忽然提速,使自己产生判断错觉?
或许,这跟车队后半截中插白燕旗的空车偏多有关?
燕家商队很快尽数出城,而高潜一行三车,反而因为那个马夫买饭去了,还未回来,赶车的缺了一人,三辆马车只能停在原地。
你正在阅读,如有错误,请及时联系我们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