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82462/ 为您提供归海传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小娃娃,刚才的一切,乃是你心中隐藏极深的心魔……”
忽然,一道空灵的声音从四面八方响起,似乎来自远古的呢喃。
归海一剑怔了怔,站起身来,四处张望,却不知声音的主人身在何处,当下道:“在下归海一剑。敢问你是创立这剑冢的那位神么?”
“你不必寻找我的存在,我,某种意义上,本身便不存在。我只是守护这剑冢的剑灵罢了,只是与外面那些守护者不同,他们一旦寿尽便会有人接替,而我,自从剑冢创立万年以来,便从未消失。”
归海一剑怔了怔,一万年?
“其实,这考验即便你通过了,最终还是要看你是不是那位有缘人。这万年以来,通过考验者不在少数,而最终寻到属于自己的剑魂之人,却是少的可怜,仅仅不到二十人。”
“如果你准备好了,便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到尽头,进入圣魔塔。”
空灵的声音落下,便再无任何动静。
归海一剑冷眸微凝,踩着脚下的草地,往前迈去。
沿途风景虽美如画,但归海一剑已然失了这份欣赏的心情,因为刚刚……小娅死时的情形仍然在他脑海中不断回荡,一次次冲击着他的心灵。
小娅之所以会死……皆是因为自己打不过那个道士!如果自己足够强大,不管三年前还是刚刚的幻象,小娅都不会死!
“小娅,你放心,我一定会将你从天魔坠中救出来……再也不会让任何人伤害到你!”
……
旭日东升。
一道道纵横刀气从少年手中的木刀上不断挥出,伴随着每一段刀气挥出,他面前那块丈余大小粗壮的石头便会多出一道长细不一的裂痕。
“第一刀,魔临天下!”
“第二刀,魔气纵横!”
“第三刀,魔道三劫!”
“第四刀,魔极屠情!”
“第五刀,魔随心生!”
“第六刀,魔刀情断!”
“第七刀,魔海无涯!”
“第八刀,魔动九天!”
“第九刀,魔噬天下!”
九刀挥完,少年脸上已是满头大汗,衣衫也已被汗水淋透。
这少年,自然便是奈非天。
这九刀,便是江湖上人人闻风丧胆的天狱九刀!
一个月过去,奈非天高大了许多,身材愈加修长,肌肉线条已是变得极其明显。较之一个月前,脸上却是多了股桀骜不驯的刚毅之气。
“靠!”
奈非天一屁股坐倒在地,略带无奈之意的瞅着眼前这块丈余高的巨石,一想起大叔交给他的任务:何时将这块巨石用木刀劈碎,并且将天狱诀修炼至第二层,方可离开这悬崖底。
一个月以来,奈非天劈坏了无数把木刀,而眼前这巨石却仍然只是有着些许刀痕,完全没有要碎裂的意思。
其实奈非天压根就不信自己能用这木头做的刀将这破石头劈碎,即便是用货真价实的精良大刀,估计也很难。
大叔天狱刀魔第一日便告诉奈非天,一切奥妙,皆在天狱臂,说完,大叔便再没有理会奈非天,成天躺在一边睡觉,偶尔睁眸瞥去一眼,却也只是摇摇头,并没有过多的言语。
“天狱臂么?”奈非天低头瞅着自己的充满青筋的右臂,这条所谓的天狱臂,不仅刀枪不入,无坚不摧,而且有着极其可怕的力量,只不过,目前他尚且没有完全发掘出其中的真谛。
奈非天重新站起身,口中喃喃:“大叔说的奥妙,究竟是什么?”
“小子,还未参悟?”
这时,天狱刀魔慵懒的声音从不远处的草地上传来,只见他翻了翻身,惺忪的双眸还是闭着,道:“刀如臂,臂如刀,刀如身,身如魂,魂如心,心如魔。”
天狱刀魔慵懒言罢,不一会竟又打起了呼噜,居然又睡着了……
奈非天还沉醉在大叔刚刚那番话中,似乎,有所感悟……
“刀如臂……臂如刀。”奈非天皱了皱眉,沉思着,这一句,难道是说,唯有将天狱臂与手中之刀融为一体,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力量么?
而后面几句……刀如身,身如魂,魂如心,似乎也是这个意思,大概便是类似于刀人合一的境界。但最后一句……心如魔,令奈非天无比头疼,这魔……究竟是何物?
不过奈非天也知道,这个魔,与魔族那些人是不同的,魔族之人,丧尽天良,人人得而诛之。
但大叔不同,他虽被世人称为天狱刀魔,却从不滥杀无辜,他所杀的每一个人,不论正邪,皆有其必死之道,江湖上虽然人人惧怕天狱刀魔,但却极少有人说天狱刀魔乃是邪恶的存在。在许多人心中,天狱刀魔这个魔字,乃是一种敬畏之意。
“我似乎大概明白了什么……”奈非天淡淡一笑,刚刚大叔那短短十多字,一下子令奈非天大彻大悟。
“第一刀,魔临天下!”
“第二刀,魔气纵横!”
“第三刀,魔道三劫!”
“第四刀,魔极屠情!”
“第五刀,魔随心生!”
“第六刀,魔刀情断!”
“第七刀,魔海无涯!”
“第八刀,魔动九天!”
“第九刀,魔噬天下!”
这一次,九刀挥出如猛虎下山,气势惊人,但最令人震惊的是,木刀居然未断!要知道,之前他每一次连续挥出九刀,木刀必断,而这一次,却在奈非天意料之外!
咔!
而下一刻,令奈非天疯狂的事发生了!
眼前这块巨石,忽然碎裂!
“我……我我我,我干了什么!???”奈非天仍然不敢相信,自己居然用一把木头做的刀,将这巨石劈碎了?
“小子……”
大叔天狱刀魔慵懒的声音此刻传了过来,只见他翻了翻身子,略微睁开眼,慵懒一笑,道:“还不算太愚蠢……不过,魔,今后你还要去自行体会,因为唯独领悟了魔的真谛,方能将天狱诀修炼至巅峰。”
“难道要我成魔么?”奈非天一怔。
大叔闭着眼,口中喃喃:“你可曾听过,天魔老祖?相传他乃是世上第一位魔。魔,其实源于莽荒界的远古种族:天魔族。远古时期,莽荒界为首的三大种族,龙族,天凰族,以及天魔族,后来天魔族遭遇大劫,族人死其大半,天魔族渐渐没落,魔,在这个世上变得少之又少。而我,和你,便是其中一员。”
“什么?我也是?”奈非天张大嘴,差点没惊的跪下来。
大叔接着道:“你可知,你我的天狱臂便是来自天魔族?多年前那个男人,他便是天魔族的人,我不知道他是谁,但一定是天魔族地位极高之人。这个秘密,是我无意间在一个天魔族后人身上发现的,那人手臂上,刻画着一头与我这条天狱臂一模一样的生物。”
“那个男人将属于天魔族的血脉传承给了我,而我又传承给了你,因此,我与你现在,体内留着一半天魔族的血脉。”大叔天狱刀魔说罢,掌中忽然多了本旧册子。
“这是有关于魔的一些记载,你拿去看看,日后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奈非天接过册子,翻了开来,内容如下:“行道之士,先明于制御之法,其魔有十,故具于篇内。学者深而造之,勿为魔之所试,斯道不难成矣。一曰天魔,二曰地魔,三曰人魔,四曰鬼魔,五曰神魔,六曰阳魔,七曰阴魔,八曰病魔,九曰妖魔,十曰境魔。”
此十魔者惟有天魔为仙帝所幻试,非野鬼或邪魔之所为,其余九者须谨慎应对之。经中有提及诀、印、咒以退之等等在此不便多提,下文以内炼修为之义而对之。
十魔试炼之含义:
一、天魔:
《上经大法》:“天魔者,修炼居山之士一念纤尘,而被魔王之所败而不能成真。何者?正炼火丹修真养浩行持入靖,或目见显现形影,幢盖幡花百种天香异云覆室,或耳闻仙乐之韵,此乃天魔之所试,即非正道之所履行也。”
对于天魔魔之说可谓“着象”所至。在《坐忘枢翼》有提到:“若定中念想。则有多感众邪。百魅随心应现。真人老君。神异诡怪。是其祥也。”自是端正体心而寂守,心常静以符道元,当知空中无形,有形者道之末也。所当见幻识幻,如当风掠而不着,幻灭尔后即证《上经大法》:“其魔自退,变神为元始天尊。”,此点经文所言无误,而实作者所验之非一般之俗想,当知太虚无名元始无形,空中之妙有者本乃一炁也,一炁元始乃永恒之真。此天魔灭幻之试炼过后才能算是“初得一炁入玄门”。
二、地魔:
《上经大法》:“夫地魔者,行持之士步罡变神,书符呪水起念不正,多被地魔之所试。何者?正欲思存而心生疑议,步掏书呪而乱其心元,或照形而不辨其姓名,或附身而不通言语,抵敌道法毁辱真文,皆非邪鬼之所依,即是地魔之所试也。”
对于地魔之说可谓“修炼不足”所至。步罡变化一炁通神,尔后持法书符之际窜起不正之念,随坛地司城隍感知其邪念而阻其玄法运行,使其法不灵不应。此皆是持炼法度之人平日心不修正诫律不遵所致,身中心性内炼之事旁人不可知,虽言语庄重行为有节,然心念不正稍有纵驰者神人地司即察。趁念不正更乱其心,以示急急正心断念。若诫示不醒者必然群魔窜心,日后身败名裂登真无望皆由此启。
三、人魔:
《上经大法》:“夫人魔者,行持之士皆有之。或居山或入室,书符步呪掏诀行持,方欲行用一念有殊,或被言语谊哗秽臭腥膻,鸡犬、孕妇、师僧尼俗冲突坛场,以至惑乱法身思存不正,符水不应呪诀不灵,皆人魔之所试也。”
对于人魔之说法可谓“俗缘无断”所至。此点学道修真之士多人有之,当须多加留心。学道之人本应深居简出,所结者止于云朋霞友而已。若无应酬往来何有尼俗之辈喧哗道坛,若拒酒食邀约何有腥膻之物秽臭居室,若不情希升进何有师僧冲突坛场不宁,若无显德露能何有鸡犬、孕妇声闻不停。此般终日吵闹无休必然身心不得安宁,心不远俗必然离道日远,符水不应呪诀不灵此理所当然也,俗缘不断独居深山也无用。
四、鬼魔:
《上经大法》:“夫鬼魔者,行持之士,或治人于郊野之中或建坛于伏尸之地,一念稍悮,即夜梦魅,屋宇虚呜,禽鼠出以现形蛇,虫显其怪状,惑乱正法恣坏灵坛,皆鬼魔之所试也。”
对于鬼魔之说法可谓“法炼不专”所至。学道修真之士勤习道法以济众生而得积功,学一则专勤习则精,日久功夫自然深熟,倘若贪多好学无一专精,遇有大力邪鬼纠缠欲驱退之,然而施法不纯召降不精,以此行者犹如小丑献世,徒惹邪秽缠身嬉闹而已。《清微道法枢纽》:“画符不知窍,反惹鬼神笑;画符若知窍,惊得鬼神叫。”正气者天罡也一炁之发散也,保常寂心以入其道,养其浩运法必灵。言虽如此但得几分之专精,学道炼法之士当须自明。
五、神魔:
《上经大法》:“夫神魔者,行持之士,或因驱摄或破庙除精摄祟召魂、一念恣狂多为神魔之所试。或现形影或作言词,抛石旋风吹号叹泣,变化多端见其异状,盗法坛之供具窃丹药之祕文,惑恼法身无有休息,皆神魔之所试也。”
对于神魔之说法可谓“诫律不严”所至。昔时萨天师在外云游,遇有神主不在,神使索求淫祀之庙,故召摄天雷以勘斩之。随后主神回见心有不甘,请领戒鞭以尾随天师欲伺其犯戒而击之。十二年尔后未见有分犯戒律故诚心敬佩,自请为天师护法。学道之人法炼之士,当须以戒为止神鬼自然不敢相扰。
六、阳魔:
《上经大法》:“夫阳魔者,行持者正欲内行,以济生死其一,心念不真或情欲四起,怨憎作念受着情怀,烦恼忧心是非竞乱,此阳魔之所试也。”
对于阳魔之说法可谓“性命不周”所至,此点于历代多有之。修炼之士本当心常寂静内养正气,于内者常安于外者常逸,俗缘谢尽死生如一。若收心未竟其而功者,炼养有盛此必然身强气盛欲念大作,俗念不断必然怨憎时有,人伦未尽必然忧心烦恼。先命后性者于收心此项必须更下功夫。
七、阴魔:
《上经大法》:“夫阴魔者,居山之士修习祕文,或思存之际入室之间,一念差殊即闻四野歌悲冷风乱作,心生倒见妄起贪嗔,谈及杂言多宣死讳,或行于道路逢僧遇尸血秽厌我神光,皆阴魔之所试也。”
对于阴魔之说法可谓“取气不纯”所至。存思之前当知至道之气正直浩大生生不绝,故只取正真生气不用杂炁。且炼养之际不触死秽不言尸丧,修炼之士若不以此为分际,取气茫然万般皆触所言无择,存思炼养之际念头一差,即感召非物或心生左道之念,又触念不灭意随心牵日久必然败道。
八、病魔:
《上经大法》:“夫病魔者,行持之士一念乖殊,四大失理饮食差时,寒暑失调多生疾患,缠绵不退损害行持,此病魔之所试也。”
对于病魔之说法可谓“卫生失调”所至,饥当食寒当衣,此符自然之理也。若餐饮无序寒暑不避旱湿不分,悖逆天象自然之理故而生病,此病者乃自取也。
九、妖魔:
《上经大法》:“夫妖魔者,山林多有之。凡入靖修炼一念不真,多招狐狸山精石怪妖魅,恐人成道化作妖艳以求宿食,或歌艳丽诗词以现形影。故行大法之士,多忌之。”
对于妖魔之说法可谓“正气不足”所至,《道法枢纽》或问:制邪之道如何?师曰:但修己以正,立可制矣。子不闻“花月之妖不敢见狄梁公乎?”正人君子,鬼神犹且知惧,况有道之士哉。而此句原于袁牧《甘泽谣》素娥曰:“请公不召梁公,今固召之,某不复生也。”三思问其繇,曰:“某非他怪乃花月之妖,上帝遣来亦以多言梁公之心将兴李氏。今梁公乃时之正人,某固不敢见。”(梁公,狄人杰)。学道修真之士,心行光正故妖魅邪祟不敢进身,山精邪魅竞相来戏者,必然心有不正有亏暗室。
十、境魔:
《上经大法》:“夫境魔者,行持之际或于道路别室之中,见一物而一念起贪嗔之心,目视非色耳听恶声,或入室中见诸气象形影之端,皆境魔之所试也。”
对于境魔之说法可谓“清静不足”所至,学道修真之士营生于外见诸色形声财货奇物,可同求不可同贪。入室瞑目静心见诸祥瑞内景,不可着幻。《清静》:“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但知太虚无名元始无形,入境灭境乃得常寂。心能常寂此乃道同。
《上清隐书》高上消魔王曰:凡上真已成真人犹凶魔所试,何况凡学之夫耶。仙道得成,亦不被试者,皆是九天制魔保举,故魔宜先试其邪正也。得魔保举便白日升天,岂可为咎魔也。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之十六,玄师曰:凡学士行持洞视,多致群魔所恼,遂乃退败功力。如见美貌灵妃,不可熟视,多是三官五帝玉童玉女,察人功过。亦有清灵善爽魔军变化故来惑人。或作鬼怪变现百种魔试,欲人大功不成。及内人亲戚间阻皆魔鬼使然,欲其中道而废。
道教所言之魔者并非全然为邪恶之类,本有正邪之分。而内魔之患远多于外魔之扰,当知心若纯正丝魔不生,形端气正邪精惊心。消魔之理不在玄奥之中,但看个人日常之心行举止如何。”
忽然,一道空灵的声音从四面八方响起,似乎来自远古的呢喃。
归海一剑怔了怔,站起身来,四处张望,却不知声音的主人身在何处,当下道:“在下归海一剑。敢问你是创立这剑冢的那位神么?”
“你不必寻找我的存在,我,某种意义上,本身便不存在。我只是守护这剑冢的剑灵罢了,只是与外面那些守护者不同,他们一旦寿尽便会有人接替,而我,自从剑冢创立万年以来,便从未消失。”
归海一剑怔了怔,一万年?
“其实,这考验即便你通过了,最终还是要看你是不是那位有缘人。这万年以来,通过考验者不在少数,而最终寻到属于自己的剑魂之人,却是少的可怜,仅仅不到二十人。”
“如果你准备好了,便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到尽头,进入圣魔塔。”
空灵的声音落下,便再无任何动静。
归海一剑冷眸微凝,踩着脚下的草地,往前迈去。
沿途风景虽美如画,但归海一剑已然失了这份欣赏的心情,因为刚刚……小娅死时的情形仍然在他脑海中不断回荡,一次次冲击着他的心灵。
小娅之所以会死……皆是因为自己打不过那个道士!如果自己足够强大,不管三年前还是刚刚的幻象,小娅都不会死!
“小娅,你放心,我一定会将你从天魔坠中救出来……再也不会让任何人伤害到你!”
……
旭日东升。
一道道纵横刀气从少年手中的木刀上不断挥出,伴随着每一段刀气挥出,他面前那块丈余大小粗壮的石头便会多出一道长细不一的裂痕。
“第一刀,魔临天下!”
“第二刀,魔气纵横!”
“第三刀,魔道三劫!”
“第四刀,魔极屠情!”
“第五刀,魔随心生!”
“第六刀,魔刀情断!”
“第七刀,魔海无涯!”
“第八刀,魔动九天!”
“第九刀,魔噬天下!”
九刀挥完,少年脸上已是满头大汗,衣衫也已被汗水淋透。
这少年,自然便是奈非天。
这九刀,便是江湖上人人闻风丧胆的天狱九刀!
一个月过去,奈非天高大了许多,身材愈加修长,肌肉线条已是变得极其明显。较之一个月前,脸上却是多了股桀骜不驯的刚毅之气。
“靠!”
奈非天一屁股坐倒在地,略带无奈之意的瞅着眼前这块丈余高的巨石,一想起大叔交给他的任务:何时将这块巨石用木刀劈碎,并且将天狱诀修炼至第二层,方可离开这悬崖底。
一个月以来,奈非天劈坏了无数把木刀,而眼前这巨石却仍然只是有着些许刀痕,完全没有要碎裂的意思。
其实奈非天压根就不信自己能用这木头做的刀将这破石头劈碎,即便是用货真价实的精良大刀,估计也很难。
大叔天狱刀魔第一日便告诉奈非天,一切奥妙,皆在天狱臂,说完,大叔便再没有理会奈非天,成天躺在一边睡觉,偶尔睁眸瞥去一眼,却也只是摇摇头,并没有过多的言语。
“天狱臂么?”奈非天低头瞅着自己的充满青筋的右臂,这条所谓的天狱臂,不仅刀枪不入,无坚不摧,而且有着极其可怕的力量,只不过,目前他尚且没有完全发掘出其中的真谛。
奈非天重新站起身,口中喃喃:“大叔说的奥妙,究竟是什么?”
“小子,还未参悟?”
这时,天狱刀魔慵懒的声音从不远处的草地上传来,只见他翻了翻身,惺忪的双眸还是闭着,道:“刀如臂,臂如刀,刀如身,身如魂,魂如心,心如魔。”
天狱刀魔慵懒言罢,不一会竟又打起了呼噜,居然又睡着了……
奈非天还沉醉在大叔刚刚那番话中,似乎,有所感悟……
“刀如臂……臂如刀。”奈非天皱了皱眉,沉思着,这一句,难道是说,唯有将天狱臂与手中之刀融为一体,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力量么?
而后面几句……刀如身,身如魂,魂如心,似乎也是这个意思,大概便是类似于刀人合一的境界。但最后一句……心如魔,令奈非天无比头疼,这魔……究竟是何物?
不过奈非天也知道,这个魔,与魔族那些人是不同的,魔族之人,丧尽天良,人人得而诛之。
但大叔不同,他虽被世人称为天狱刀魔,却从不滥杀无辜,他所杀的每一个人,不论正邪,皆有其必死之道,江湖上虽然人人惧怕天狱刀魔,但却极少有人说天狱刀魔乃是邪恶的存在。在许多人心中,天狱刀魔这个魔字,乃是一种敬畏之意。
“我似乎大概明白了什么……”奈非天淡淡一笑,刚刚大叔那短短十多字,一下子令奈非天大彻大悟。
“第一刀,魔临天下!”
“第二刀,魔气纵横!”
“第三刀,魔道三劫!”
“第四刀,魔极屠情!”
“第五刀,魔随心生!”
“第六刀,魔刀情断!”
“第七刀,魔海无涯!”
“第八刀,魔动九天!”
“第九刀,魔噬天下!”
这一次,九刀挥出如猛虎下山,气势惊人,但最令人震惊的是,木刀居然未断!要知道,之前他每一次连续挥出九刀,木刀必断,而这一次,却在奈非天意料之外!
咔!
而下一刻,令奈非天疯狂的事发生了!
眼前这块巨石,忽然碎裂!
“我……我我我,我干了什么!???”奈非天仍然不敢相信,自己居然用一把木头做的刀,将这巨石劈碎了?
“小子……”
大叔天狱刀魔慵懒的声音此刻传了过来,只见他翻了翻身子,略微睁开眼,慵懒一笑,道:“还不算太愚蠢……不过,魔,今后你还要去自行体会,因为唯独领悟了魔的真谛,方能将天狱诀修炼至巅峰。”
“难道要我成魔么?”奈非天一怔。
大叔闭着眼,口中喃喃:“你可曾听过,天魔老祖?相传他乃是世上第一位魔。魔,其实源于莽荒界的远古种族:天魔族。远古时期,莽荒界为首的三大种族,龙族,天凰族,以及天魔族,后来天魔族遭遇大劫,族人死其大半,天魔族渐渐没落,魔,在这个世上变得少之又少。而我,和你,便是其中一员。”
“什么?我也是?”奈非天张大嘴,差点没惊的跪下来。
大叔接着道:“你可知,你我的天狱臂便是来自天魔族?多年前那个男人,他便是天魔族的人,我不知道他是谁,但一定是天魔族地位极高之人。这个秘密,是我无意间在一个天魔族后人身上发现的,那人手臂上,刻画着一头与我这条天狱臂一模一样的生物。”
“那个男人将属于天魔族的血脉传承给了我,而我又传承给了你,因此,我与你现在,体内留着一半天魔族的血脉。”大叔天狱刀魔说罢,掌中忽然多了本旧册子。
“这是有关于魔的一些记载,你拿去看看,日后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奈非天接过册子,翻了开来,内容如下:“行道之士,先明于制御之法,其魔有十,故具于篇内。学者深而造之,勿为魔之所试,斯道不难成矣。一曰天魔,二曰地魔,三曰人魔,四曰鬼魔,五曰神魔,六曰阳魔,七曰阴魔,八曰病魔,九曰妖魔,十曰境魔。”
此十魔者惟有天魔为仙帝所幻试,非野鬼或邪魔之所为,其余九者须谨慎应对之。经中有提及诀、印、咒以退之等等在此不便多提,下文以内炼修为之义而对之。
十魔试炼之含义:
一、天魔:
《上经大法》:“天魔者,修炼居山之士一念纤尘,而被魔王之所败而不能成真。何者?正炼火丹修真养浩行持入靖,或目见显现形影,幢盖幡花百种天香异云覆室,或耳闻仙乐之韵,此乃天魔之所试,即非正道之所履行也。”
对于天魔魔之说可谓“着象”所至。在《坐忘枢翼》有提到:“若定中念想。则有多感众邪。百魅随心应现。真人老君。神异诡怪。是其祥也。”自是端正体心而寂守,心常静以符道元,当知空中无形,有形者道之末也。所当见幻识幻,如当风掠而不着,幻灭尔后即证《上经大法》:“其魔自退,变神为元始天尊。”,此点经文所言无误,而实作者所验之非一般之俗想,当知太虚无名元始无形,空中之妙有者本乃一炁也,一炁元始乃永恒之真。此天魔灭幻之试炼过后才能算是“初得一炁入玄门”。
二、地魔:
《上经大法》:“夫地魔者,行持之士步罡变神,书符呪水起念不正,多被地魔之所试。何者?正欲思存而心生疑议,步掏书呪而乱其心元,或照形而不辨其姓名,或附身而不通言语,抵敌道法毁辱真文,皆非邪鬼之所依,即是地魔之所试也。”
对于地魔之说可谓“修炼不足”所至。步罡变化一炁通神,尔后持法书符之际窜起不正之念,随坛地司城隍感知其邪念而阻其玄法运行,使其法不灵不应。此皆是持炼法度之人平日心不修正诫律不遵所致,身中心性内炼之事旁人不可知,虽言语庄重行为有节,然心念不正稍有纵驰者神人地司即察。趁念不正更乱其心,以示急急正心断念。若诫示不醒者必然群魔窜心,日后身败名裂登真无望皆由此启。
三、人魔:
《上经大法》:“夫人魔者,行持之士皆有之。或居山或入室,书符步呪掏诀行持,方欲行用一念有殊,或被言语谊哗秽臭腥膻,鸡犬、孕妇、师僧尼俗冲突坛场,以至惑乱法身思存不正,符水不应呪诀不灵,皆人魔之所试也。”
对于人魔之说法可谓“俗缘无断”所至。此点学道修真之士多人有之,当须多加留心。学道之人本应深居简出,所结者止于云朋霞友而已。若无应酬往来何有尼俗之辈喧哗道坛,若拒酒食邀约何有腥膻之物秽臭居室,若不情希升进何有师僧冲突坛场不宁,若无显德露能何有鸡犬、孕妇声闻不停。此般终日吵闹无休必然身心不得安宁,心不远俗必然离道日远,符水不应呪诀不灵此理所当然也,俗缘不断独居深山也无用。
四、鬼魔:
《上经大法》:“夫鬼魔者,行持之士,或治人于郊野之中或建坛于伏尸之地,一念稍悮,即夜梦魅,屋宇虚呜,禽鼠出以现形蛇,虫显其怪状,惑乱正法恣坏灵坛,皆鬼魔之所试也。”
对于鬼魔之说法可谓“法炼不专”所至。学道修真之士勤习道法以济众生而得积功,学一则专勤习则精,日久功夫自然深熟,倘若贪多好学无一专精,遇有大力邪鬼纠缠欲驱退之,然而施法不纯召降不精,以此行者犹如小丑献世,徒惹邪秽缠身嬉闹而已。《清微道法枢纽》:“画符不知窍,反惹鬼神笑;画符若知窍,惊得鬼神叫。”正气者天罡也一炁之发散也,保常寂心以入其道,养其浩运法必灵。言虽如此但得几分之专精,学道炼法之士当须自明。
五、神魔:
《上经大法》:“夫神魔者,行持之士,或因驱摄或破庙除精摄祟召魂、一念恣狂多为神魔之所试。或现形影或作言词,抛石旋风吹号叹泣,变化多端见其异状,盗法坛之供具窃丹药之祕文,惑恼法身无有休息,皆神魔之所试也。”
对于神魔之说法可谓“诫律不严”所至。昔时萨天师在外云游,遇有神主不在,神使索求淫祀之庙,故召摄天雷以勘斩之。随后主神回见心有不甘,请领戒鞭以尾随天师欲伺其犯戒而击之。十二年尔后未见有分犯戒律故诚心敬佩,自请为天师护法。学道之人法炼之士,当须以戒为止神鬼自然不敢相扰。
六、阳魔:
《上经大法》:“夫阳魔者,行持者正欲内行,以济生死其一,心念不真或情欲四起,怨憎作念受着情怀,烦恼忧心是非竞乱,此阳魔之所试也。”
对于阳魔之说法可谓“性命不周”所至,此点于历代多有之。修炼之士本当心常寂静内养正气,于内者常安于外者常逸,俗缘谢尽死生如一。若收心未竟其而功者,炼养有盛此必然身强气盛欲念大作,俗念不断必然怨憎时有,人伦未尽必然忧心烦恼。先命后性者于收心此项必须更下功夫。
七、阴魔:
《上经大法》:“夫阴魔者,居山之士修习祕文,或思存之际入室之间,一念差殊即闻四野歌悲冷风乱作,心生倒见妄起贪嗔,谈及杂言多宣死讳,或行于道路逢僧遇尸血秽厌我神光,皆阴魔之所试也。”
对于阴魔之说法可谓“取气不纯”所至。存思之前当知至道之气正直浩大生生不绝,故只取正真生气不用杂炁。且炼养之际不触死秽不言尸丧,修炼之士若不以此为分际,取气茫然万般皆触所言无择,存思炼养之际念头一差,即感召非物或心生左道之念,又触念不灭意随心牵日久必然败道。
八、病魔:
《上经大法》:“夫病魔者,行持之士一念乖殊,四大失理饮食差时,寒暑失调多生疾患,缠绵不退损害行持,此病魔之所试也。”
对于病魔之说法可谓“卫生失调”所至,饥当食寒当衣,此符自然之理也。若餐饮无序寒暑不避旱湿不分,悖逆天象自然之理故而生病,此病者乃自取也。
九、妖魔:
《上经大法》:“夫妖魔者,山林多有之。凡入靖修炼一念不真,多招狐狸山精石怪妖魅,恐人成道化作妖艳以求宿食,或歌艳丽诗词以现形影。故行大法之士,多忌之。”
对于妖魔之说法可谓“正气不足”所至,《道法枢纽》或问:制邪之道如何?师曰:但修己以正,立可制矣。子不闻“花月之妖不敢见狄梁公乎?”正人君子,鬼神犹且知惧,况有道之士哉。而此句原于袁牧《甘泽谣》素娥曰:“请公不召梁公,今固召之,某不复生也。”三思问其繇,曰:“某非他怪乃花月之妖,上帝遣来亦以多言梁公之心将兴李氏。今梁公乃时之正人,某固不敢见。”(梁公,狄人杰)。学道修真之士,心行光正故妖魅邪祟不敢进身,山精邪魅竞相来戏者,必然心有不正有亏暗室。
十、境魔:
《上经大法》:“夫境魔者,行持之际或于道路别室之中,见一物而一念起贪嗔之心,目视非色耳听恶声,或入室中见诸气象形影之端,皆境魔之所试也。”
对于境魔之说法可谓“清静不足”所至,学道修真之士营生于外见诸色形声财货奇物,可同求不可同贪。入室瞑目静心见诸祥瑞内景,不可着幻。《清静》:“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但知太虚无名元始无形,入境灭境乃得常寂。心能常寂此乃道同。
《上清隐书》高上消魔王曰:凡上真已成真人犹凶魔所试,何况凡学之夫耶。仙道得成,亦不被试者,皆是九天制魔保举,故魔宜先试其邪正也。得魔保举便白日升天,岂可为咎魔也。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之十六,玄师曰:凡学士行持洞视,多致群魔所恼,遂乃退败功力。如见美貌灵妃,不可熟视,多是三官五帝玉童玉女,察人功过。亦有清灵善爽魔军变化故来惑人。或作鬼怪变现百种魔试,欲人大功不成。及内人亲戚间阻皆魔鬼使然,欲其中道而废。
道教所言之魔者并非全然为邪恶之类,本有正邪之分。而内魔之患远多于外魔之扰,当知心若纯正丝魔不生,形端气正邪精惊心。消魔之理不在玄奥之中,但看个人日常之心行举止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