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02004/ 为您提供冥府神探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1980年新疆若羌县罗布泊湖盆
时值六月份的正午,一望无垠的沙漠温度高达60摄氏度,火辣辣的烈日紧贴着沙漠的棱线,烤炼的地皮仿佛烟尘四起,周遭被映衬成刺眼的金黄色。
待在这里光是燥热难耐不说,一近傍晚地表温度又会骤降到0摄氏度以下,常人刚来是极难适应的。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罗布泊综合考察队自离开乌鲁木齐抵达于此进行科考工作已有两个多月,期间均无一丝进展,随行来的装备补给耗费将近,眼看第一段科考行程就要落下帷幕,队长陈宗文和副队王闻先在紧急商讨之后决定派出分队前往距离大本营三十多公里外的库木库都克。
制定好了周密的考察计划之后,分队小组人员如下:
生物学家兼队长陈宗文、水文学家王闻先、化学家杜仁、以及联络员李大海。
一星期前王闻先等人意图驱车前往车尔臣河,不慎走到盐壳地,车轮胎壁严重受损,好在是辆212五座吉普车,载重量较小。
要驱车赶往30多公里外的库木库都克,还得避开夜晚行进,绕过盐壳地,加上分队的四个人、水、油、帐篷等补给,还有电台等设备,科考分队选择了载重量较大的前苏联嘎斯63,剩余两辆212吉普留在大本营。
上午九点多,所有队员已“全副武装”,王闻先见陈宗文依旧穿着那件灰色外套里面罩一件蓝色工作服,下身是件青色棉料裤子,肩上背着架海鸥牌相机和两个军用水壶,站在那辆八座吉普车旁从后座探出一把匕首挂在皮带上,又拿起了一架相机准备往肩上挂时,发觉已经挂不下了。
这时王闻先走过来,他一手拿个军用水壶一手攥着一件皮质水红夹克笑着打趣:“德国产的比不上咱自家的,你倒是识货”,说话间他顺手将手里那件皮夹克递给陈宗文。
“前前后后十几年也来过这么多次了,就不用它了”
陈宗文从车后座里拿出把小的地质锤,握在手里掂量了几下,也没去接那件递过来的皮夹克,只是笑着回答。
王闻先了解他,也没答话转身折回去看有没有什么落下的装备,倒是其余几位队员有些不解,却也是看在眼里无济于事。
罗布泊湖盆自干涸以来便发生了不少失踪事件,再者,沙漠地带烟波瀚渺,广阔无垠,地质又及其不稳定,常有失踪事件也是正常,科考队来这里考察之时每人都分发一件皮质的水红色夹克,也是为了有人掉队便于找寻。
从1956年首次来到这里,到最后经历*变动考察计划搁置了十几年之久,前后陈宗文也来过很多次,对这里的地形早已熟记于心,这一次他没有“失踪”的准备,依旧一身灰色,极不显眼。
收拾整齐后,王闻先驾车,一行四人的科考分队向库木库都克出发了,一路上陈宗文一直细细钻研手里的地图,李大海坐在后座上检查通讯设备,王闻先则一丝不苟的盯着车子前方不敢分心,所有人都一言不发,气氛冰冷到了极点。
没有人愿意打破车厢里的宁静,一路无话。
车子一路颠簸,车内的人一路忐忑,好在这趟倒是顺利,夏季日长夜短,小分队在六点时分赶到了目的地。
按照之前制定的计划,到达目的地后先勘测地形选好落脚点搭建帐篷,李大海负责和大本营的联络工作。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危险,小分队搭建好帐篷之后只在周遭用掏沙铲挖了几铲也就没在往远处走了,一入夜,气温极剧下降,四个人躲在帐篷里边取暖边计划着明天的勘测行动。
“清早的温度最适宜,我们早点出去,赶在中午高温时返回这里。”
“老陈,这次还没有发现的话,就撤回总部吧!不能再冒险了。”
搭话的是王闻先,从1964年在孔雀河、塔里木河勘测时两人认识至今也算是至交,队里也只有他这么称呼陈宗文。
陈宗文翻阅着地图,一边在上面用铅笔做标注一面答复他的话:“只能这样了,不能拿大家的安危做赌注的。”说罢手中的笔停顿了一下,微微叹了口气又继续。
王闻先看在眼里,却也是无话,也是,*至今耗了他十几年,也没磨平了他的这份坚守,换做是自己早该放弃了。要说这样的坚持好是好,锲而不舍矢志不渝也为后人立了典范,可是这么多年了,每每都是空手而归,哎,但愿老天顺遂人愿吧!
第二日凌晨五点半
一夜寒凉之后气温刚刚回升,初升的半日晕染着漫天的明黄紧贴着沙漠的棱线,遍地黄海经受了白天烈日的烤炼,冰与火的碰撞、交织,竟孕育出些许水气氤氲。
此时,科考分队驻扎的帐篷里早已空空如也。
“应该就是前面了,不远了,十几年了,不知道现在成了什么光景。”
一行人已走了有些时间了,起初出发之时还能察觉到丝丝凉意,不过气温回升很快,现在已经可以感受到有些难捱的燥热了,所有人都将身上那件显眼的水红色皮夹克脱下来系在腰间。
陈宗文依旧是昨日那样极不起眼的一身装扮,手里攥着一张有些折痕的地图纸,一边细细看着一边顾盼四周,间歇与身旁的王闻先搭话。
李大海背着联络设备和马仁走在最后,燥热难耐,也不搭话,只有身上背着的军用水壶不时发出“砰砰”的碰撞声。
“队长,快看前面”
说话的是李大海,手指着前面不远处那个像小沙丘一样凸起来的物体大喊。
陈宗文即刻会意,当下示意所有人停下来。沙漠里凶险莫测,若是遇上移动沙丘或是盐壳地那可就得当心了,四个人怎么说也在这里停留了将近两个多月,自然明白个中要害,齐齐定在那里,不敢挪动半步。
王闻先从随身背包里取出一把陶沙铲,缓缓后退了几步,然后弓起身子向前探出足有半米的距离使劲将铲子插进沙土里。
铲子探入的不是很深,王闻先迅速抽出铲子,看了看铲子带出的东西,随即便眉头紧皱。
其余三人一看,也立即会意。
大抵是太过紧张,王闻先长舒了一口气:“是盐壳地,昨天这附近起了沙尘暴,上面覆盖了沙子,大家当心。”
“十有八九就是了!”
陈宗文扶了扶歪在肩膀一侧的相机,语气里竟透出些许的失落,地图纸揣在最里面的蓝色工作服兜里,跨步向那个“沙丘”模样的东西走去了,王闻先等人紧随其后。
距离渐渐近了,他们这才看清楚了些,那是一口沙井,日积月累,风沙积盖了表面,由于井檐较高,远看确实像座小沙丘。
陈宗文最先接近沙井,余下三人被他甩出有三四十米的距离,他直直盯着那铸满黄沙的干涸井口,喉咙轻微的滚动,不发一言。
王闻先最先过来,呆愣了几秒后,转身看看陈宗文那样错愕地定在原地,竟一时不知要该说些什么好,思忖间,陈宗文先开口了。
“意料之中的,只是可惜了,当年这口井可是救过很多人的。车臣河和孔雀河里那么高的含钾量其实早就决定了这一切的。”
“奇怪,这周围都是盐壳地,怎么偏偏这井檐附近是这样细的沙子?”李大海指着井口处的沙子不以为意的说了句。
也是听者有意,陈宗文立马抓起一把沙在两指之间摩搓,蹬时语气里多了丝欣喜:“这下面有东西,快把陶沙铲给我!”王闻先见势也跟着一起拿铲子挖。
只一会儿功夫,那沙井的井口便越张越大,单凭两个人的力量是断然不可能做到的,那井下面的是流沙,鬼魅般只要一有动静便撑开大口不断吞噬。
井口越开越大,底下的视眼渐渐开阔,期间还不时有流沙沿着井口向下滑落,井底映衬着升起的烈日折射出昏黄的微光,流沙瀑布,簌簌而下,倒是让人忘却了它原本凶残的面孔。
慢慢的,沙井已经露出了它的全貌,井檐是岩质的石头,难怪十几年的风沙侵蚀竟还能维持原状。
陈宗文看情形差不多了,二话不说便从背包里抽出一捆绳子,做势就往腰间上系。
王闻先见势倒是没急着阻止,也顺手拿起绳子,扣了几个结拴在腰间,边整理绳子别说:“下边凶险不定,我和你一道,有个照应。”
李大海和马仁在上面一人守着绳子的另一端,陈宗文和王闻先每人往皮带上别了个手电,背了个轻点的包顺着井壁上的凹槽小心翼翼的往下爬。
井不算太深,大概十五六米,他们很顺利的到达井底,里面也不宽阔,两只手电筒齐齐打开视眼便一片清明了。
开了手电筒,两人这才发现那井壁最底端竟是用青砖嵌上去的。
“这口井曾经注满了水的,怎么会有镶嵌的这么严实的青砖壁?”
陈宗文根本无暇顾及王闻先的话,走上前去,挨着那排青砖井壁蹲下身子,用手里的地质锤一排排轻轻的敲打,锤子与青砖的撞击声在井底蔓延开来。
咚咚咚
“空的?”
——
砰......
一锤刚落,那些牢牢镶嵌在井壁的青砖竟齐刷刷掉落了下来,顿时溅的地上沙尘四起,井底面积本就不大,呛得两个人连连后退。
这阵势两人都是头一次见识,着实被吓的不轻,呆呆定在那里不敢挪动半步。
好一会儿,地上烟尘都散的差不多了,两人也回过神儿来了,挺着胆子顺着手电筒的光朝前探路。
“等会儿!”
陈宗文刚往前移动了一步,便惊觉到脚底下压着东西了,蹲下身子,打开手电筒细细一照。
光一打上去,便看到在一堆残砖灰尘中间,闪烁着莹润的亮光,走近了些晃的陈宗文和王闻先忙遮挡眼睛。
索性关了手电,两人这才睁开眼睛,怪了,没了手电照明井底却是通明一片,竟有种亮如白昼的错觉。
“队长,副队下面什么情况啊?”
眼看两人下去有些时间了,还是不见有所动静,马仁有些按耐不住了,半个身子探在井口朝底下喊话,却是黑漆漆什么也看不见,他心里不免纳闷儿:不是拿了手电筒吗?怎么一点儿光都瞅不见?
“小马,快架好绳子”
半晌才听到里面的人回话,他一个激灵,立马转身喊来李大海过来吊绳子,利落地准备好之后,朝着底下大喊:“准备好了”
两个人将绳子拴在腰上,一齐向后拉,马仁只觉得哪里不对劲,只听李大海在那儿很是吃力地喘着粗气说:“怎么这么重呢。”
李大海这一句话像是当头一棒蹬时敲醒了马仁,将绳子往后绕了几圈拴在腰上,他探出身子朝井口看,触目所及之下,猛然心惊......
***
1980年6月17日中科院新疆分院罗布泊综合考察队队长陈宗文失踪,其余队员安全返回乌鲁木齐。
***
36年后新疆若羌县外
“大龙帮我订后天天最早的机票!”
说话的是个大约二十三四的年轻男子,正坐在一辆红色的吉普牧马人车顶,阳光晃眼,他微低着头,额前的碎发散下来遮住了眉眼,却也难掩俊朗帅气。穿着一件黑色飞行夹克,一双军旅靴上面蒙了些灰尘,大抵是在这儿赶了很长的路。
“林川有眉目了吗?这么快就打道回府了?”
“明天......”
这已经是林川来这儿的第N次电话掉线了,摆弄了一下手机天线,依旧没信号。
——还是趁早离开的好,不然就要彻底与世隔绝了。
林川侧身看了眼前方一望无垠的沙漠,神情若有所思,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事情一样腾地跳下车打开车门,发动引擎,车子轰鸣而去。
时值六月份的正午,一望无垠的沙漠温度高达60摄氏度,火辣辣的烈日紧贴着沙漠的棱线,烤炼的地皮仿佛烟尘四起,周遭被映衬成刺眼的金黄色。
待在这里光是燥热难耐不说,一近傍晚地表温度又会骤降到0摄氏度以下,常人刚来是极难适应的。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罗布泊综合考察队自离开乌鲁木齐抵达于此进行科考工作已有两个多月,期间均无一丝进展,随行来的装备补给耗费将近,眼看第一段科考行程就要落下帷幕,队长陈宗文和副队王闻先在紧急商讨之后决定派出分队前往距离大本营三十多公里外的库木库都克。
制定好了周密的考察计划之后,分队小组人员如下:
生物学家兼队长陈宗文、水文学家王闻先、化学家杜仁、以及联络员李大海。
一星期前王闻先等人意图驱车前往车尔臣河,不慎走到盐壳地,车轮胎壁严重受损,好在是辆212五座吉普车,载重量较小。
要驱车赶往30多公里外的库木库都克,还得避开夜晚行进,绕过盐壳地,加上分队的四个人、水、油、帐篷等补给,还有电台等设备,科考分队选择了载重量较大的前苏联嘎斯63,剩余两辆212吉普留在大本营。
上午九点多,所有队员已“全副武装”,王闻先见陈宗文依旧穿着那件灰色外套里面罩一件蓝色工作服,下身是件青色棉料裤子,肩上背着架海鸥牌相机和两个军用水壶,站在那辆八座吉普车旁从后座探出一把匕首挂在皮带上,又拿起了一架相机准备往肩上挂时,发觉已经挂不下了。
这时王闻先走过来,他一手拿个军用水壶一手攥着一件皮质水红夹克笑着打趣:“德国产的比不上咱自家的,你倒是识货”,说话间他顺手将手里那件皮夹克递给陈宗文。
“前前后后十几年也来过这么多次了,就不用它了”
陈宗文从车后座里拿出把小的地质锤,握在手里掂量了几下,也没去接那件递过来的皮夹克,只是笑着回答。
王闻先了解他,也没答话转身折回去看有没有什么落下的装备,倒是其余几位队员有些不解,却也是看在眼里无济于事。
罗布泊湖盆自干涸以来便发生了不少失踪事件,再者,沙漠地带烟波瀚渺,广阔无垠,地质又及其不稳定,常有失踪事件也是正常,科考队来这里考察之时每人都分发一件皮质的水红色夹克,也是为了有人掉队便于找寻。
从1956年首次来到这里,到最后经历*变动考察计划搁置了十几年之久,前后陈宗文也来过很多次,对这里的地形早已熟记于心,这一次他没有“失踪”的准备,依旧一身灰色,极不显眼。
收拾整齐后,王闻先驾车,一行四人的科考分队向库木库都克出发了,一路上陈宗文一直细细钻研手里的地图,李大海坐在后座上检查通讯设备,王闻先则一丝不苟的盯着车子前方不敢分心,所有人都一言不发,气氛冰冷到了极点。
没有人愿意打破车厢里的宁静,一路无话。
车子一路颠簸,车内的人一路忐忑,好在这趟倒是顺利,夏季日长夜短,小分队在六点时分赶到了目的地。
按照之前制定的计划,到达目的地后先勘测地形选好落脚点搭建帐篷,李大海负责和大本营的联络工作。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危险,小分队搭建好帐篷之后只在周遭用掏沙铲挖了几铲也就没在往远处走了,一入夜,气温极剧下降,四个人躲在帐篷里边取暖边计划着明天的勘测行动。
“清早的温度最适宜,我们早点出去,赶在中午高温时返回这里。”
“老陈,这次还没有发现的话,就撤回总部吧!不能再冒险了。”
搭话的是王闻先,从1964年在孔雀河、塔里木河勘测时两人认识至今也算是至交,队里也只有他这么称呼陈宗文。
陈宗文翻阅着地图,一边在上面用铅笔做标注一面答复他的话:“只能这样了,不能拿大家的安危做赌注的。”说罢手中的笔停顿了一下,微微叹了口气又继续。
王闻先看在眼里,却也是无话,也是,*至今耗了他十几年,也没磨平了他的这份坚守,换做是自己早该放弃了。要说这样的坚持好是好,锲而不舍矢志不渝也为后人立了典范,可是这么多年了,每每都是空手而归,哎,但愿老天顺遂人愿吧!
第二日凌晨五点半
一夜寒凉之后气温刚刚回升,初升的半日晕染着漫天的明黄紧贴着沙漠的棱线,遍地黄海经受了白天烈日的烤炼,冰与火的碰撞、交织,竟孕育出些许水气氤氲。
此时,科考分队驻扎的帐篷里早已空空如也。
“应该就是前面了,不远了,十几年了,不知道现在成了什么光景。”
一行人已走了有些时间了,起初出发之时还能察觉到丝丝凉意,不过气温回升很快,现在已经可以感受到有些难捱的燥热了,所有人都将身上那件显眼的水红色皮夹克脱下来系在腰间。
陈宗文依旧是昨日那样极不起眼的一身装扮,手里攥着一张有些折痕的地图纸,一边细细看着一边顾盼四周,间歇与身旁的王闻先搭话。
李大海背着联络设备和马仁走在最后,燥热难耐,也不搭话,只有身上背着的军用水壶不时发出“砰砰”的碰撞声。
“队长,快看前面”
说话的是李大海,手指着前面不远处那个像小沙丘一样凸起来的物体大喊。
陈宗文即刻会意,当下示意所有人停下来。沙漠里凶险莫测,若是遇上移动沙丘或是盐壳地那可就得当心了,四个人怎么说也在这里停留了将近两个多月,自然明白个中要害,齐齐定在那里,不敢挪动半步。
王闻先从随身背包里取出一把陶沙铲,缓缓后退了几步,然后弓起身子向前探出足有半米的距离使劲将铲子插进沙土里。
铲子探入的不是很深,王闻先迅速抽出铲子,看了看铲子带出的东西,随即便眉头紧皱。
其余三人一看,也立即会意。
大抵是太过紧张,王闻先长舒了一口气:“是盐壳地,昨天这附近起了沙尘暴,上面覆盖了沙子,大家当心。”
“十有八九就是了!”
陈宗文扶了扶歪在肩膀一侧的相机,语气里竟透出些许的失落,地图纸揣在最里面的蓝色工作服兜里,跨步向那个“沙丘”模样的东西走去了,王闻先等人紧随其后。
距离渐渐近了,他们这才看清楚了些,那是一口沙井,日积月累,风沙积盖了表面,由于井檐较高,远看确实像座小沙丘。
陈宗文最先接近沙井,余下三人被他甩出有三四十米的距离,他直直盯着那铸满黄沙的干涸井口,喉咙轻微的滚动,不发一言。
王闻先最先过来,呆愣了几秒后,转身看看陈宗文那样错愕地定在原地,竟一时不知要该说些什么好,思忖间,陈宗文先开口了。
“意料之中的,只是可惜了,当年这口井可是救过很多人的。车臣河和孔雀河里那么高的含钾量其实早就决定了这一切的。”
“奇怪,这周围都是盐壳地,怎么偏偏这井檐附近是这样细的沙子?”李大海指着井口处的沙子不以为意的说了句。
也是听者有意,陈宗文立马抓起一把沙在两指之间摩搓,蹬时语气里多了丝欣喜:“这下面有东西,快把陶沙铲给我!”王闻先见势也跟着一起拿铲子挖。
只一会儿功夫,那沙井的井口便越张越大,单凭两个人的力量是断然不可能做到的,那井下面的是流沙,鬼魅般只要一有动静便撑开大口不断吞噬。
井口越开越大,底下的视眼渐渐开阔,期间还不时有流沙沿着井口向下滑落,井底映衬着升起的烈日折射出昏黄的微光,流沙瀑布,簌簌而下,倒是让人忘却了它原本凶残的面孔。
慢慢的,沙井已经露出了它的全貌,井檐是岩质的石头,难怪十几年的风沙侵蚀竟还能维持原状。
陈宗文看情形差不多了,二话不说便从背包里抽出一捆绳子,做势就往腰间上系。
王闻先见势倒是没急着阻止,也顺手拿起绳子,扣了几个结拴在腰间,边整理绳子别说:“下边凶险不定,我和你一道,有个照应。”
李大海和马仁在上面一人守着绳子的另一端,陈宗文和王闻先每人往皮带上别了个手电,背了个轻点的包顺着井壁上的凹槽小心翼翼的往下爬。
井不算太深,大概十五六米,他们很顺利的到达井底,里面也不宽阔,两只手电筒齐齐打开视眼便一片清明了。
开了手电筒,两人这才发现那井壁最底端竟是用青砖嵌上去的。
“这口井曾经注满了水的,怎么会有镶嵌的这么严实的青砖壁?”
陈宗文根本无暇顾及王闻先的话,走上前去,挨着那排青砖井壁蹲下身子,用手里的地质锤一排排轻轻的敲打,锤子与青砖的撞击声在井底蔓延开来。
咚咚咚
“空的?”
——
砰......
一锤刚落,那些牢牢镶嵌在井壁的青砖竟齐刷刷掉落了下来,顿时溅的地上沙尘四起,井底面积本就不大,呛得两个人连连后退。
这阵势两人都是头一次见识,着实被吓的不轻,呆呆定在那里不敢挪动半步。
好一会儿,地上烟尘都散的差不多了,两人也回过神儿来了,挺着胆子顺着手电筒的光朝前探路。
“等会儿!”
陈宗文刚往前移动了一步,便惊觉到脚底下压着东西了,蹲下身子,打开手电筒细细一照。
光一打上去,便看到在一堆残砖灰尘中间,闪烁着莹润的亮光,走近了些晃的陈宗文和王闻先忙遮挡眼睛。
索性关了手电,两人这才睁开眼睛,怪了,没了手电照明井底却是通明一片,竟有种亮如白昼的错觉。
“队长,副队下面什么情况啊?”
眼看两人下去有些时间了,还是不见有所动静,马仁有些按耐不住了,半个身子探在井口朝底下喊话,却是黑漆漆什么也看不见,他心里不免纳闷儿:不是拿了手电筒吗?怎么一点儿光都瞅不见?
“小马,快架好绳子”
半晌才听到里面的人回话,他一个激灵,立马转身喊来李大海过来吊绳子,利落地准备好之后,朝着底下大喊:“准备好了”
两个人将绳子拴在腰上,一齐向后拉,马仁只觉得哪里不对劲,只听李大海在那儿很是吃力地喘着粗气说:“怎么这么重呢。”
李大海这一句话像是当头一棒蹬时敲醒了马仁,将绳子往后绕了几圈拴在腰上,他探出身子朝井口看,触目所及之下,猛然心惊......
***
1980年6月17日中科院新疆分院罗布泊综合考察队队长陈宗文失踪,其余队员安全返回乌鲁木齐。
***
36年后新疆若羌县外
“大龙帮我订后天天最早的机票!”
说话的是个大约二十三四的年轻男子,正坐在一辆红色的吉普牧马人车顶,阳光晃眼,他微低着头,额前的碎发散下来遮住了眉眼,却也难掩俊朗帅气。穿着一件黑色飞行夹克,一双军旅靴上面蒙了些灰尘,大抵是在这儿赶了很长的路。
“林川有眉目了吗?这么快就打道回府了?”
“明天......”
这已经是林川来这儿的第N次电话掉线了,摆弄了一下手机天线,依旧没信号。
——还是趁早离开的好,不然就要彻底与世隔绝了。
林川侧身看了眼前方一望无垠的沙漠,神情若有所思,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事情一样腾地跳下车打开车门,发动引擎,车子轰鸣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