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01740/ 为您提供东周列国志现代版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
周厘王元年正月,齐桓公上朝,群臣朝拜完毕,桓公问管仲说:“我接受您的教导,改变国家政策。现在国中兵强粮足,老百姓都知道礼义,想要订立盟约确定伯仲怎么样?”
管仲回答说:“现在各国诸侯,强于齐国的还有很多:南有荆国、楚国,西有秦国、晋国,然而都是些自逞英雄之辈,不知道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称霸。周王室虽然衰微,却是天下的共主。东迁以来,诸侯不来朝觐,不进贡物产。所以郑伯射桓王的肩膀,五国拒绝庄王的命令,所以导致各诸侯国的臣子,没有君父之礼。熊通僭越名号,宋国和郑国弑杀国君,已经习以为常,没有人敢征讨。现在庄王刚死,新王即位;宋国最近遭受南宫长万的混乱,贼臣虽然被杀,宋君还未确定。你可以派遣使者朝见周王,请求天子的旨意,大会诸侯,确认宋国君主。宋君一旦定下来,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内尊重周室,在外治理四方。列国之中,衰弱的扶起来,强横的压下去,昏乱不服从命令的,可以率领诸侯讨伐他。天下诸侯,都知道我们的无私,一定争相来朝拜齐国。不动一兵一卒,霸业就可成功了!”
桓公非常高兴。于是派遣使者到洛阳朝见周厘王,因此请求奉命举行盟会,以确定宋君。
厘王说:“伯舅不忘周室,是我的幸运啊。泗水一带的诸侯,任凭伯舅差遣左右,我怎么会有偏爱之心呢?”
使者回来报告桓公。桓公就把王命通知宋、鲁、陈、蔡、卫、郑、曹、邾各国,约定三月初一一同在北杏这个地方会盟。
桓公问管仲说:“这次赴会,用战车多少?”
管仲说:“你奉王命来通告诸侯,怎么用得上战车?请为大会准备礼服!”
桓公说:“好吧!”
于是让士兵们先筑起三层祭坛,高度约三丈,左边悬钟,右边放置钟鼓,先把天子的空位摆在上面,旁边放置反坫、玉帛器皿,整整齐齐。又预备几处馆舍,全部要高敞合式的布局。
到了约定的日期,宋桓公御说先到,与齐桓公相见,感谢他定位的意思。第二天,陈宣公杵臼、邾子克两人相继来到。蔡哀侯献舞,仇恨楚国将他抓住的事,也来参加聚会。
四国见齐国没有战车,互相看着说:“齐侯真诚待人,以至于这样!”
于是各自领兵车后退二十里之外。当时二月末,齐桓公对管仲说:“诸侯没有集齐,改期再进行怎么样?”
管仲说:“俗话说:‘三人成众’。现在已经来了四个国家,算是不少了。如果修改日期,这是不讲信用;等待而不到,这是侮辱王命。第一次会合诸侯,而以不讲信义闻名,况且侮辱王命,凭借什么来称霸呢?”
桓公说:“那么结盟的事,还继续吗?”
管仲说:“人心不一,等待大会而没有散去,就可以建立盟约!”
桓公说:“好。”
三月初一的黎明时候,五国诸侯都聚集在坛下。相见礼仪完毕,齐桓公拱手告诉诸侯说:“王政荒废了很久,叛乱不断。我奉周天子之命,与群公以匡扶王室。今天的事,一定要推举一人作为盟主,然后权力有了归属,而政令才可以在天下实行。”
诸侯们议论纷纷,想推举齐国,然而宋国拥有上公的爵位,齐国只称侯,尊卑有序;想推举宋国,然而宋国才立新君,依靠齐国确定君位,不敢自尊。
正是左右为难,陈宣公杵臼离席说道:“天子以集合的命令,属于齐侯,谁敢取而代之?应该把齐侯作为盟会的盟主。”
诸侯都说:“只有齐侯才能堪此重任,陈侯的话是对的。”
桓公再三谦让,然后登上祭坛,齐侯为主,其次宋公、陈侯,其次蔡侯,其次邾子。排列已定,敲钟击鼓,先在天子的位置前行礼,然后交拜,叙述兄弟之情。仲孙湫捧着一函公约的书信,跪着读道:“某年某月某一天,齐小白、宋御说、陈杵臼、蔡献舞、邾克,奉行天子命令,在北杏会盟,共同辅助王室,出兵援助势单力薄和面临危亡的诸侯小国,有不遵守盟约的,各国共讨之。”
诸侯拱手接受命令。《论语》说齐桓公九合诸侯,这是第一次了。髯翁有诗写道:
济济冠裳集五你,临淄事业赫然新。
局中先著谁能识,只为推尊第一人。
各诸侯献酬刚刚结束,管仲走上台阶说:“鲁、卫、曹、郑,故意违犯王命,不来参加聚会,不能不讨伐。”
齐桓公举起手向四君说:“我们战车不足,希望各位一同行事。”
陈、蔡、邾三国国君齐声回答说:“怎么敢不率领兵马相助!”
只有宋桓公沉默。当天晚上,宋公回到旅馆,对大夫戴叔皮说:“齐侯妄自尊大,第一次会盟,就想调遣各国的军队,将来我国恐怕要疲于奔命了。”
叔皮说:“诸侯服从违背各半,齐国形势没有集中,如果征服鲁、郑,霸业成功了。齐国称霸,不是宋国的幸福啊,参与盟会的四个国家中,只有宋国最大;宋国不跟随齐国军队,其余三个国家也将解体。何况我们今天的到来,只想得到大王的命令,用来确立君位罢了。已经参与聚会,还等什么呢,不如先回去。”
宋公听从他的话,就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登车离去。
齐桓公听说宋公背弃盟会逃回,大发脾气,想让仲孙湫追击他。管仲说:“追击他是不义之举,可以请求王师讨伐,才有名目,但还有比这更急切的事情。”
桓公说:“还有什么事比这更急的呢?”
管仲说:“宋国偏远而鲁国邻近,而且是王室的宗亲,不先征服鲁国,为什么能让宋国服从?”
桓公说:“计伐鲁国又该怎么做呢?”
管仲说:“济地的东北有个遂国,是鲁国的附庸,这个国家很弱小,才四姓啊,如果用重兵压境,可以整天攻城将其拿下,遂国如果被攻下,鲁国必然恐惧,然后齐国派一个使者,责备他不来参加盟会,再派人给鲁夫人送信,鲁夫人想让他的儿子跟外戚亲近,自己会极力怂恿,鲁侯内迫于母亲的命令,对外又恐惧兵威,一定会来结盟,等他们来求盟,因此而许诺他,平定鲁国之后,再移兵攻打宋国,面临奉行王命的军队,这是势如破竹的举动。”
桓公说:“好。”
于是亲自率领军队到达遂城,一鼓而进攻,于是驻兵在济水。
鲁庄公果然害怕,大集群臣询问对策。
公子庆父说:“齐军两次到达我国,从来没有得到利益,臣愿领兵抵御他。”
班中一人出来说:“不可,不可。”
庄公看上去,正是施伯。鲁庄公问:“你说该怎么办?”
施伯说:“我曾经说过,管仲天下奇才,现在在齐国主持朝政,军队治理得相当规范,这是一个不可;北杏开会,因奉命尊王为名,现在来追究违背王命的人,我们没有理由,这是第二个不可;公子纠被杀掉,你是有功劳的,主持王姬的婚礼,你也有功劳,抛弃过去的功劳,结交将来的仇恨,这是第三个不可。为今之计,不如讲和请求结盟,齐国可以不战而退。”
曹刿说:“我也是这样认为。”
正在议论的时候,有人报道说:“齐侯有信来。”
庄公打开看,大意说:我与您共同侍奉周室,情同兄弟,而且联为婚姻之亲。北杏会盟,你不来参与,我想请问一下其中的原因?如果有二心,也只有从命。
齐侯另外写信给文姜。文姜召庄公对他说:“齐国、鲁国世代为甥舅关系,不值得让他们恨我,还是请求和好,这样才能和睦相处。”
庄公答应,于是让施伯回书一封,大意是说:我患有疾病,未能赴会。你用大义来责备我,我知道自己错了。然而城下之盟,我认为这实在是我的可耻之处,如果你能够退回领地,我怎敢不捧着玉帛相随!
齐侯见信非常高兴,传令兵退到柯地。鲁庄公将要去会见齐侯,问:“群臣之中,有谁能跟随我一同前去?”
将军曹沫请求前往,鲁庄公问:“你曾经三次被齐国打败,不担心齐国人耻笑吗??”
曹沫说:“因为有三次耻辱,所以我讲求前往,正想一雪前耻。”
庄公说:“怎样雪洗前耻呢?”
曹沫说:“作为国君应当像个国君,作为臣子应当像个臣子。”
庄公说:“我越过边境寻求结盟,就像是再次失败一样,如果能雪洗前耻,我听你的。”于是带着曹沫同行。
等到了柯地,齐侯预筑土坛等待。鲁侯先派人前去谢罪,请求结盟,齐侯也派人约定日期。这一天,齐侯率领雄兵排列在坛下,青红黑白旗,按东南西北四方摆布,各自组成一队,都有将官统领,由仲孙湫掌管;台阶七层,每层都有壮士,拿着黄旗把守,坛上建立大黄旗一面,绣出“方伯”二字,旁边放置大鼓,由王子成父掌管;祭坛中间设香案,排列着朱盘玉碗盛牲歃血盟誓的器具,由隰朋掌管;两旁反坫,放置有金尊玉杯,由寺人貂掌管;祭坛西大石柱二根,系着乌牛白马,屠夫准备宰杀,由司庖易牙掌管。东郭牙为导引,站在台阶下迎接宾客;管仲为相,气势十分严肃。
齐侯下令:“鲁君如果到了,只允许一君一臣登坛,其他人只许在坛下屏住呼吸。”
曹沫身穿盔甲,手握利剑,紧紧跟随鲁庄公。庄公一步一战,曹沫毫无惧色,准备登第二层台阶。
东郭牙上前说:“现在两国国君友好会见,两人都提倡礼仪,怎么能带凶器?请卸下身上的剑。”
曹沫怒目圆睁的看着他,两个眼眶都瞪裂了。东郭牙倒退了几步。
庄公群臣沿阶而上,两国国君相见,分别叙述和好之意。三通鼓结束,对着香案行礼。隰朋拿来盛血的玉碗,跪下请求歃血,曹沫右手按着剑,左手抓住桓公的袖子,怒形于色,管仲急忙用身体遮挡桓公,问:“大夫这是做什么呢?”
曹沫说:“鲁国连着几次受到战争的劳苦,国家将要灭亡了,你以扶助弱小来建立盟会,难道不为我们考虑吗?”
管仲说:“那么你有什么要求?”
曹沫说:“齐国恃强欺弱,夺我汶阳的土地,今天请还回来,我君才愿意歃血为盟!”
管仲对齐桓公说:“你可以答应他!”
桓公说:“大夫住手吧,我答应!”
曹沫这才放了手,代替隰朋捧着碗来进。两位国君都已立誓完毕,曹沫回答说:“管仲主持齐国的政治,我希望与管仲歃血。”
桓公说:“何必劳烦仲父?我愿意和你立誓。”
于是向天指日说:“我回去不归还汶阳之地给鲁国,就如同这日头一样!”曹沫受歃,再次感谢,交流很愉快。
事情已经办完,王子成父等人都愤愤不平,请求桓公劫持鲁侯,以报曹沫的侮辱之仇。
齐桓公说:“我已经答应了曹沫。匹夫说话还不可失信,何况君呢!”大家这才放手。
第二天,桓公又在公馆设置酒席,与庄公欢饮告别。当即命令南边的长官,将原侵占汶阳的土地,如数交还给鲁国。前人评论盟约可以侵犯而桓公不欺骗;曹沫的行为可以仇恨而桓公不怨恨。就是诸侯为什么肯服从的原因,才可称霸天下!有一首诗写道:
巍巍霸气吞东鲁,尺剑如何能用武?
要将信义服群雄,不吝汶阳一片土!
又有诗单曹沫劫持齐桓公一事,这是后世侠客的祖先。诗上说道:
森森戈甲拥如潮,仗剑登坛意气豪。
三败羞颜一天洗,千秋侠客首称曹。
诸侯听说在柯立盟的事,大家都佩服桓公的信义。
于是卫、曹二国,都派人前来谢罪,请求结盟。桓公约定讨伐宋国之后,定立盟日期。再一次派使者到周朝,把宋公不遵王命、不来参加聚会告诉给周王,请求王师一同前去问罪。周厘王让大夫单蔑率领军队会合齐国伐宋,谍报陈、曹二国领兵出征,愿为先锋。
桓公派管仲先率领一军,前去会师陈、曹二军,自己带领隰朋、王子成父、东郭牙等统领大军前进,在商邱集结驻扎。当时是周厘王二十年的春天啊。
话说管仲有爱妾名叫婧,钟离人,精通文采且有智慧。齐桓公喜欢女色,每次出门必定带着姬妾嫔妃跟随自己;管仲也让婧跟着走。这一天,管仲带领军队从南门走出,约走了三十里,到峱山,看到一个村夫,短褐单衣,戴着一顶破草帽赤着脚在山下放牛。这人敲着牛角唱歌,管仲在车上,观察到此人不凡,让人用酒食慰劳他。村夫吃完,说:“我想见见相国仲父。”
使者说:“相国的车已经过去了。”
村夫说:“我有一句话,麻烦你传达给相国:‘浩浩乎白水。”
使者追上管仲的车,把这句话告诉他。管仲茫然,不明白它的意思,于是就问妾婧。
婧说:“我听说古代有《白水》的诗说道:‘浩浩白水,鯈鯈之鱼。君来招我,我将安居’,这个人可能是想出仕做官了。”
管仲就命令停车,派人叫他来。村夫把牛放到村子里,跟随使者来见管仲,作揖不拜。
管仲问他的姓名,村夫回答说:“卫国的村野之人,姓宁名戚。仰慕相国礼贤下士,不怕长途跋涉来到这里,闲来无聊,为村里人放牛吧。”
管仲问他所学,对答如流,感叹说:“豪杰在污泥之中,怀才不遇将会被淹没,怎么显示自己的才华呢?我们的大军在后面,没几天我国君主就要到这,我将写信一封,你拿着它去拜见国君,一定会受重用。”
管仲马上写了一封信,就交给宁戚,彼此各自拜别。宁戚还在峱山下放牛。
齐桓公大军三天之后才到达,宁戚仍旧短褐单衣,戴着一顶破草帽赤脚,站在路旁,完全不害怕。桓公车走近,宁戚于是敲着牛角唱歌的说:
南山灿,白石烂,中有鲤鱼长尺半。
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才至骭。
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桓公听说后感到很惊奇,命令左右的人把他带到车前,问他的姓名住处,戚如实回答说:“姓宁名戚。”
桓公说:“你放牛,怎么能讽刺时政?”
宁戚说:“我只是个小人物,怎么敢随意批评?”
桓公说:“当今天子在上,我与各路诸侯都服从于下,百姓安居乐业,草木沾满春色,尧舜时期也不过如此。你说‘不逢尧舜’;又说‘长夜不旦,这不是批判是什么?”
宁戚说:“我虽然是一介村夫,看不到先王的政令,但是我曾经听说尧舜的时代,风调雨顺,气候适宜,百姓种田吃饭,凿井取水便可以解渴,所谓百姓不去投机取巧,没有人不遵守君所制定的规矩。现在正值纪纲不振,教化不行的时候,而说‘尧舜的天,真是小人所不能理解的。而且听说尧舜的时代,整顿百官而诸侯服从,除去四凶,天下安定,不用言语而致诚信,不用发怒而有威望;现在您一举而讨伐宋国的背弃盟约,再举而讨伐鲁国劫盟。战争不息,百姓劳苦财力疲惫,而说‘百姓安居乐业,草木春意勃勃’,又是小人所不能理解的。小人又听说尧的儿子丹朱放弃如君位,而把天下禅让给舜,舜又躲在南河,百姓快步奉迎,不得才即立帝位;现在您杀兄得到国家,挟天子以令诸侯,小人又不知道在唐尧、虞舜禅让在哪里呢?”
桓公大怒说:“村夫出言不逊!”
下令杀了他,左右的人把宁戚绑走了,将要行刑,戚颜色不变,毫无惧色,仰天长叹,说:“夏桀杀龙逢,纣王杀死比干,现在算上宁戚已是第三人了!”
隰朋说:“这人见势不走,被威吓而不警惕,这不是寻常的村夫,您要赦免他!”
桓公念头一转,怒气顿消,于是命令松开宁戚的捆绑,对戚说:“我只是为了试探你,你的确是位贤士。”
宁戚从怀里拿出管仲的书信,桓公拆开来看,书中说:我奉命出师,走到峱山,得到卫国宁戚。这人不是简单的村夫之流,而是当今社会的有用之才,你应该留下来辅佐自己。如果把他推到邻国,齐国就后悔莫及了!
齐桓公说:“你既然有仲父的信,为什么不早点给我?”
宁戚说:“我听说:‘贤君挑选能人来扶佐,贤臣也择主来辅佐,你如果厌恶直言而喜欢阿谀奉承,以怒色来面对我,我宁愿死也不会拿出相国的书信。”
桓公非常高兴,命令后面的车子载着他。这晚,安营扎寨,桓公命令举起火把,急急忙忙地找衣服和帽子。
寺人貂说:“您找衣服和帽子,是为了给宁戚吗?”
桓公说:“是”。
寺人貂说:“卫国离齐国不远,为什么不派人去探访他。如果别人说他很贤能,再封爵也不晚。”
桓公说:“这人有廓达的才能,不拘小节,惟恐他去了卫国,或者有点小过错。寻访到他的过错,那样封爵将会不体面;放弃了又可惜!”
就在烛光之下,任命宁戚为大夫,使与管仲一起参与国家政事。宁戚换衣服,谢恩而出。髯翁有诗说:
短褐单衣牧竖穷,不逢尧舜遇桓公。
自从叩角歌声歇,无复飞熊入梦中。
桓公率兵到宋国边境,陈宣公杵臼、曹庄公射姑先到,随后周单子军队也到。相见之后,商议攻打宋国的策略。宁戚说:“明公奉天子之命,会合诸侯,以兵威取胜不如以德取胜。依我看,暂且先不要进军,臣虽不才,请用三寸不烂之舌,前去说服宋国讲和。”
桓公非常高兴,传令在边界上安营扎寨,命令宁戚入宋。戚于是乘一辆小车,带着几个人,一直到睢阳,来见宋公。宋公问戴叔皮说:“宁戚是什么人啊?”
叔皮说:“我听说这人是个放牛的村民,齐侯新提拔的大夫,一定是他的口才过人,这才让他来游说的。”
宋公说:“如何对待他?”
叔皮说:“您让他进来,不要用礼节对待他,观察他的动静,如果开口说话不恰当,我请求以绅为号(绅,古代士大夫束腰的大带子),便命令武士将其抓获,囚禁起来,这样齐侯的计划就破灭了。”
宋公点点头,吩咐武士等候。
宁戚这时穿着宽衣大带,昂然走进来,向*公作揖。宋公端坐不回答,戚就仰面叹息说:“垂危啊,宋国!”
宋公惊吓的说:“我贵为上公,身为诸侯之首,危机从何而来?”
宁戚说:“您比周公谁更贤明呢?”
宋公说:“周公是圣人啊,我怎么敢和他相比?”
宁戚说:“周公在周时候,天下太平,四夷臣服,还是那样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以接受天下贤士。您已到快亡国的时候,现在是群雄角逐的时代,继两次杀逆之后,就算是仿效周公,卑躬下士,还恐怕贤士不到;于是妄自尊大,怠慢贤德之士,虽然有忠诚正直的话,怎么能到您的面前吗??不是垂危是什么!”
宋公惊愕,离开座位说:“我继位时间短,没有听说君子的教导,先生不要怪罪!”
叔皮在旁边,见宋公被宁戚打动,不断拉长带子,宋公不回头看他,于是对宁戚说:“先生来这儿,你教我怎么办?”
宁戚说:“天子失权,诸侯星散,君臣之间毫无礼节,篡位的举动每天都能听到。齐侯不忍心看到天下混乱,恭承王命,以主持会盟。您列入聚会,以确定君位;后来又背叛,所以还不定立你的君位。现在天子赫然震怒,特意派遣王臣,驱使率领诸侯,用来讨伐宋国。您背叛王命在前,又抗拒朝廷大军在后,不需要打仗,我已经预料到谁胜谁负了。”
宋公说:“先生有什么高见?”
宁戚说:“以我的计策,不要吝惜一切物资,与齐国结盟。上不失向周朝称臣的礼节,下可结交盟主的意愿,不动一兵一卒,宋国安于泰山。”
宋公说:“我一时失策,没有从一而终的会盟,现在齐国正领兵讨伐我,怎么肯接受我的礼物?”
宁戚说:“齐侯宽宏大量,不记人过,不念旧恶。鲁国虽然没有参加会盟,后来在柯地结盟,于是要回被侵占的土地。何况您已参加过会盟,怎么会不接纳您呢?”
宋公说:“进献什么礼物?”
宁戚说:“齐侯以礼节结交邻国,聚众而来却没带多少物资,可以把一些物品作为礼物献给他,一定要将府库藏有的全部拿出来!?”
宋公十分高兴,于是派使者随着宁戚一同到齐军中求和。
叔皮满脸羞愧而退。
宋国使者见了齐侯,表示谢罪并请求结盟的事,献上白玉十块,黄金千镒,齐桓公说:“天子有令,我怎么敢自做主张。必须麻烦王臣转奏给天子才行。”
桓公就把所献金玉,转送给周单子,并告知他宋公要讲和的意思。
单子说:“就算是您来赦免,有什么不妥,你现在恢复天子的政令,我怎么敢不服从命令?”
桓公才让宋公修书到周朝,然后再约定好会盟之期。单子告别齐侯回到周朝。齐国与陈、曹二国都各回自己的国家。
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析。
周厘王元年正月,齐桓公上朝,群臣朝拜完毕,桓公问管仲说:“我接受您的教导,改变国家政策。现在国中兵强粮足,老百姓都知道礼义,想要订立盟约确定伯仲怎么样?”
管仲回答说:“现在各国诸侯,强于齐国的还有很多:南有荆国、楚国,西有秦国、晋国,然而都是些自逞英雄之辈,不知道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称霸。周王室虽然衰微,却是天下的共主。东迁以来,诸侯不来朝觐,不进贡物产。所以郑伯射桓王的肩膀,五国拒绝庄王的命令,所以导致各诸侯国的臣子,没有君父之礼。熊通僭越名号,宋国和郑国弑杀国君,已经习以为常,没有人敢征讨。现在庄王刚死,新王即位;宋国最近遭受南宫长万的混乱,贼臣虽然被杀,宋君还未确定。你可以派遣使者朝见周王,请求天子的旨意,大会诸侯,确认宋国君主。宋君一旦定下来,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内尊重周室,在外治理四方。列国之中,衰弱的扶起来,强横的压下去,昏乱不服从命令的,可以率领诸侯讨伐他。天下诸侯,都知道我们的无私,一定争相来朝拜齐国。不动一兵一卒,霸业就可成功了!”
桓公非常高兴。于是派遣使者到洛阳朝见周厘王,因此请求奉命举行盟会,以确定宋君。
厘王说:“伯舅不忘周室,是我的幸运啊。泗水一带的诸侯,任凭伯舅差遣左右,我怎么会有偏爱之心呢?”
使者回来报告桓公。桓公就把王命通知宋、鲁、陈、蔡、卫、郑、曹、邾各国,约定三月初一一同在北杏这个地方会盟。
桓公问管仲说:“这次赴会,用战车多少?”
管仲说:“你奉王命来通告诸侯,怎么用得上战车?请为大会准备礼服!”
桓公说:“好吧!”
于是让士兵们先筑起三层祭坛,高度约三丈,左边悬钟,右边放置钟鼓,先把天子的空位摆在上面,旁边放置反坫、玉帛器皿,整整齐齐。又预备几处馆舍,全部要高敞合式的布局。
到了约定的日期,宋桓公御说先到,与齐桓公相见,感谢他定位的意思。第二天,陈宣公杵臼、邾子克两人相继来到。蔡哀侯献舞,仇恨楚国将他抓住的事,也来参加聚会。
四国见齐国没有战车,互相看着说:“齐侯真诚待人,以至于这样!”
于是各自领兵车后退二十里之外。当时二月末,齐桓公对管仲说:“诸侯没有集齐,改期再进行怎么样?”
管仲说:“俗话说:‘三人成众’。现在已经来了四个国家,算是不少了。如果修改日期,这是不讲信用;等待而不到,这是侮辱王命。第一次会合诸侯,而以不讲信义闻名,况且侮辱王命,凭借什么来称霸呢?”
桓公说:“那么结盟的事,还继续吗?”
管仲说:“人心不一,等待大会而没有散去,就可以建立盟约!”
桓公说:“好。”
三月初一的黎明时候,五国诸侯都聚集在坛下。相见礼仪完毕,齐桓公拱手告诉诸侯说:“王政荒废了很久,叛乱不断。我奉周天子之命,与群公以匡扶王室。今天的事,一定要推举一人作为盟主,然后权力有了归属,而政令才可以在天下实行。”
诸侯们议论纷纷,想推举齐国,然而宋国拥有上公的爵位,齐国只称侯,尊卑有序;想推举宋国,然而宋国才立新君,依靠齐国确定君位,不敢自尊。
正是左右为难,陈宣公杵臼离席说道:“天子以集合的命令,属于齐侯,谁敢取而代之?应该把齐侯作为盟会的盟主。”
诸侯都说:“只有齐侯才能堪此重任,陈侯的话是对的。”
桓公再三谦让,然后登上祭坛,齐侯为主,其次宋公、陈侯,其次蔡侯,其次邾子。排列已定,敲钟击鼓,先在天子的位置前行礼,然后交拜,叙述兄弟之情。仲孙湫捧着一函公约的书信,跪着读道:“某年某月某一天,齐小白、宋御说、陈杵臼、蔡献舞、邾克,奉行天子命令,在北杏会盟,共同辅助王室,出兵援助势单力薄和面临危亡的诸侯小国,有不遵守盟约的,各国共讨之。”
诸侯拱手接受命令。《论语》说齐桓公九合诸侯,这是第一次了。髯翁有诗写道:
济济冠裳集五你,临淄事业赫然新。
局中先著谁能识,只为推尊第一人。
各诸侯献酬刚刚结束,管仲走上台阶说:“鲁、卫、曹、郑,故意违犯王命,不来参加聚会,不能不讨伐。”
齐桓公举起手向四君说:“我们战车不足,希望各位一同行事。”
陈、蔡、邾三国国君齐声回答说:“怎么敢不率领兵马相助!”
只有宋桓公沉默。当天晚上,宋公回到旅馆,对大夫戴叔皮说:“齐侯妄自尊大,第一次会盟,就想调遣各国的军队,将来我国恐怕要疲于奔命了。”
叔皮说:“诸侯服从违背各半,齐国形势没有集中,如果征服鲁、郑,霸业成功了。齐国称霸,不是宋国的幸福啊,参与盟会的四个国家中,只有宋国最大;宋国不跟随齐国军队,其余三个国家也将解体。何况我们今天的到来,只想得到大王的命令,用来确立君位罢了。已经参与聚会,还等什么呢,不如先回去。”
宋公听从他的话,就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登车离去。
齐桓公听说宋公背弃盟会逃回,大发脾气,想让仲孙湫追击他。管仲说:“追击他是不义之举,可以请求王师讨伐,才有名目,但还有比这更急切的事情。”
桓公说:“还有什么事比这更急的呢?”
管仲说:“宋国偏远而鲁国邻近,而且是王室的宗亲,不先征服鲁国,为什么能让宋国服从?”
桓公说:“计伐鲁国又该怎么做呢?”
管仲说:“济地的东北有个遂国,是鲁国的附庸,这个国家很弱小,才四姓啊,如果用重兵压境,可以整天攻城将其拿下,遂国如果被攻下,鲁国必然恐惧,然后齐国派一个使者,责备他不来参加盟会,再派人给鲁夫人送信,鲁夫人想让他的儿子跟外戚亲近,自己会极力怂恿,鲁侯内迫于母亲的命令,对外又恐惧兵威,一定会来结盟,等他们来求盟,因此而许诺他,平定鲁国之后,再移兵攻打宋国,面临奉行王命的军队,这是势如破竹的举动。”
桓公说:“好。”
于是亲自率领军队到达遂城,一鼓而进攻,于是驻兵在济水。
鲁庄公果然害怕,大集群臣询问对策。
公子庆父说:“齐军两次到达我国,从来没有得到利益,臣愿领兵抵御他。”
班中一人出来说:“不可,不可。”
庄公看上去,正是施伯。鲁庄公问:“你说该怎么办?”
施伯说:“我曾经说过,管仲天下奇才,现在在齐国主持朝政,军队治理得相当规范,这是一个不可;北杏开会,因奉命尊王为名,现在来追究违背王命的人,我们没有理由,这是第二个不可;公子纠被杀掉,你是有功劳的,主持王姬的婚礼,你也有功劳,抛弃过去的功劳,结交将来的仇恨,这是第三个不可。为今之计,不如讲和请求结盟,齐国可以不战而退。”
曹刿说:“我也是这样认为。”
正在议论的时候,有人报道说:“齐侯有信来。”
庄公打开看,大意说:我与您共同侍奉周室,情同兄弟,而且联为婚姻之亲。北杏会盟,你不来参与,我想请问一下其中的原因?如果有二心,也只有从命。
齐侯另外写信给文姜。文姜召庄公对他说:“齐国、鲁国世代为甥舅关系,不值得让他们恨我,还是请求和好,这样才能和睦相处。”
庄公答应,于是让施伯回书一封,大意是说:我患有疾病,未能赴会。你用大义来责备我,我知道自己错了。然而城下之盟,我认为这实在是我的可耻之处,如果你能够退回领地,我怎敢不捧着玉帛相随!
齐侯见信非常高兴,传令兵退到柯地。鲁庄公将要去会见齐侯,问:“群臣之中,有谁能跟随我一同前去?”
将军曹沫请求前往,鲁庄公问:“你曾经三次被齐国打败,不担心齐国人耻笑吗??”
曹沫说:“因为有三次耻辱,所以我讲求前往,正想一雪前耻。”
庄公说:“怎样雪洗前耻呢?”
曹沫说:“作为国君应当像个国君,作为臣子应当像个臣子。”
庄公说:“我越过边境寻求结盟,就像是再次失败一样,如果能雪洗前耻,我听你的。”于是带着曹沫同行。
等到了柯地,齐侯预筑土坛等待。鲁侯先派人前去谢罪,请求结盟,齐侯也派人约定日期。这一天,齐侯率领雄兵排列在坛下,青红黑白旗,按东南西北四方摆布,各自组成一队,都有将官统领,由仲孙湫掌管;台阶七层,每层都有壮士,拿着黄旗把守,坛上建立大黄旗一面,绣出“方伯”二字,旁边放置大鼓,由王子成父掌管;祭坛中间设香案,排列着朱盘玉碗盛牲歃血盟誓的器具,由隰朋掌管;两旁反坫,放置有金尊玉杯,由寺人貂掌管;祭坛西大石柱二根,系着乌牛白马,屠夫准备宰杀,由司庖易牙掌管。东郭牙为导引,站在台阶下迎接宾客;管仲为相,气势十分严肃。
齐侯下令:“鲁君如果到了,只允许一君一臣登坛,其他人只许在坛下屏住呼吸。”
曹沫身穿盔甲,手握利剑,紧紧跟随鲁庄公。庄公一步一战,曹沫毫无惧色,准备登第二层台阶。
东郭牙上前说:“现在两国国君友好会见,两人都提倡礼仪,怎么能带凶器?请卸下身上的剑。”
曹沫怒目圆睁的看着他,两个眼眶都瞪裂了。东郭牙倒退了几步。
庄公群臣沿阶而上,两国国君相见,分别叙述和好之意。三通鼓结束,对着香案行礼。隰朋拿来盛血的玉碗,跪下请求歃血,曹沫右手按着剑,左手抓住桓公的袖子,怒形于色,管仲急忙用身体遮挡桓公,问:“大夫这是做什么呢?”
曹沫说:“鲁国连着几次受到战争的劳苦,国家将要灭亡了,你以扶助弱小来建立盟会,难道不为我们考虑吗?”
管仲说:“那么你有什么要求?”
曹沫说:“齐国恃强欺弱,夺我汶阳的土地,今天请还回来,我君才愿意歃血为盟!”
管仲对齐桓公说:“你可以答应他!”
桓公说:“大夫住手吧,我答应!”
曹沫这才放了手,代替隰朋捧着碗来进。两位国君都已立誓完毕,曹沫回答说:“管仲主持齐国的政治,我希望与管仲歃血。”
桓公说:“何必劳烦仲父?我愿意和你立誓。”
于是向天指日说:“我回去不归还汶阳之地给鲁国,就如同这日头一样!”曹沫受歃,再次感谢,交流很愉快。
事情已经办完,王子成父等人都愤愤不平,请求桓公劫持鲁侯,以报曹沫的侮辱之仇。
齐桓公说:“我已经答应了曹沫。匹夫说话还不可失信,何况君呢!”大家这才放手。
第二天,桓公又在公馆设置酒席,与庄公欢饮告别。当即命令南边的长官,将原侵占汶阳的土地,如数交还给鲁国。前人评论盟约可以侵犯而桓公不欺骗;曹沫的行为可以仇恨而桓公不怨恨。就是诸侯为什么肯服从的原因,才可称霸天下!有一首诗写道:
巍巍霸气吞东鲁,尺剑如何能用武?
要将信义服群雄,不吝汶阳一片土!
又有诗单曹沫劫持齐桓公一事,这是后世侠客的祖先。诗上说道:
森森戈甲拥如潮,仗剑登坛意气豪。
三败羞颜一天洗,千秋侠客首称曹。
诸侯听说在柯立盟的事,大家都佩服桓公的信义。
于是卫、曹二国,都派人前来谢罪,请求结盟。桓公约定讨伐宋国之后,定立盟日期。再一次派使者到周朝,把宋公不遵王命、不来参加聚会告诉给周王,请求王师一同前去问罪。周厘王让大夫单蔑率领军队会合齐国伐宋,谍报陈、曹二国领兵出征,愿为先锋。
桓公派管仲先率领一军,前去会师陈、曹二军,自己带领隰朋、王子成父、东郭牙等统领大军前进,在商邱集结驻扎。当时是周厘王二十年的春天啊。
话说管仲有爱妾名叫婧,钟离人,精通文采且有智慧。齐桓公喜欢女色,每次出门必定带着姬妾嫔妃跟随自己;管仲也让婧跟着走。这一天,管仲带领军队从南门走出,约走了三十里,到峱山,看到一个村夫,短褐单衣,戴着一顶破草帽赤着脚在山下放牛。这人敲着牛角唱歌,管仲在车上,观察到此人不凡,让人用酒食慰劳他。村夫吃完,说:“我想见见相国仲父。”
使者说:“相国的车已经过去了。”
村夫说:“我有一句话,麻烦你传达给相国:‘浩浩乎白水。”
使者追上管仲的车,把这句话告诉他。管仲茫然,不明白它的意思,于是就问妾婧。
婧说:“我听说古代有《白水》的诗说道:‘浩浩白水,鯈鯈之鱼。君来招我,我将安居’,这个人可能是想出仕做官了。”
管仲就命令停车,派人叫他来。村夫把牛放到村子里,跟随使者来见管仲,作揖不拜。
管仲问他的姓名,村夫回答说:“卫国的村野之人,姓宁名戚。仰慕相国礼贤下士,不怕长途跋涉来到这里,闲来无聊,为村里人放牛吧。”
管仲问他所学,对答如流,感叹说:“豪杰在污泥之中,怀才不遇将会被淹没,怎么显示自己的才华呢?我们的大军在后面,没几天我国君主就要到这,我将写信一封,你拿着它去拜见国君,一定会受重用。”
管仲马上写了一封信,就交给宁戚,彼此各自拜别。宁戚还在峱山下放牛。
齐桓公大军三天之后才到达,宁戚仍旧短褐单衣,戴着一顶破草帽赤脚,站在路旁,完全不害怕。桓公车走近,宁戚于是敲着牛角唱歌的说:
南山灿,白石烂,中有鲤鱼长尺半。
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才至骭。
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桓公听说后感到很惊奇,命令左右的人把他带到车前,问他的姓名住处,戚如实回答说:“姓宁名戚。”
桓公说:“你放牛,怎么能讽刺时政?”
宁戚说:“我只是个小人物,怎么敢随意批评?”
桓公说:“当今天子在上,我与各路诸侯都服从于下,百姓安居乐业,草木沾满春色,尧舜时期也不过如此。你说‘不逢尧舜’;又说‘长夜不旦,这不是批判是什么?”
宁戚说:“我虽然是一介村夫,看不到先王的政令,但是我曾经听说尧舜的时代,风调雨顺,气候适宜,百姓种田吃饭,凿井取水便可以解渴,所谓百姓不去投机取巧,没有人不遵守君所制定的规矩。现在正值纪纲不振,教化不行的时候,而说‘尧舜的天,真是小人所不能理解的。而且听说尧舜的时代,整顿百官而诸侯服从,除去四凶,天下安定,不用言语而致诚信,不用发怒而有威望;现在您一举而讨伐宋国的背弃盟约,再举而讨伐鲁国劫盟。战争不息,百姓劳苦财力疲惫,而说‘百姓安居乐业,草木春意勃勃’,又是小人所不能理解的。小人又听说尧的儿子丹朱放弃如君位,而把天下禅让给舜,舜又躲在南河,百姓快步奉迎,不得才即立帝位;现在您杀兄得到国家,挟天子以令诸侯,小人又不知道在唐尧、虞舜禅让在哪里呢?”
桓公大怒说:“村夫出言不逊!”
下令杀了他,左右的人把宁戚绑走了,将要行刑,戚颜色不变,毫无惧色,仰天长叹,说:“夏桀杀龙逢,纣王杀死比干,现在算上宁戚已是第三人了!”
隰朋说:“这人见势不走,被威吓而不警惕,这不是寻常的村夫,您要赦免他!”
桓公念头一转,怒气顿消,于是命令松开宁戚的捆绑,对戚说:“我只是为了试探你,你的确是位贤士。”
宁戚从怀里拿出管仲的书信,桓公拆开来看,书中说:我奉命出师,走到峱山,得到卫国宁戚。这人不是简单的村夫之流,而是当今社会的有用之才,你应该留下来辅佐自己。如果把他推到邻国,齐国就后悔莫及了!
齐桓公说:“你既然有仲父的信,为什么不早点给我?”
宁戚说:“我听说:‘贤君挑选能人来扶佐,贤臣也择主来辅佐,你如果厌恶直言而喜欢阿谀奉承,以怒色来面对我,我宁愿死也不会拿出相国的书信。”
桓公非常高兴,命令后面的车子载着他。这晚,安营扎寨,桓公命令举起火把,急急忙忙地找衣服和帽子。
寺人貂说:“您找衣服和帽子,是为了给宁戚吗?”
桓公说:“是”。
寺人貂说:“卫国离齐国不远,为什么不派人去探访他。如果别人说他很贤能,再封爵也不晚。”
桓公说:“这人有廓达的才能,不拘小节,惟恐他去了卫国,或者有点小过错。寻访到他的过错,那样封爵将会不体面;放弃了又可惜!”
就在烛光之下,任命宁戚为大夫,使与管仲一起参与国家政事。宁戚换衣服,谢恩而出。髯翁有诗说:
短褐单衣牧竖穷,不逢尧舜遇桓公。
自从叩角歌声歇,无复飞熊入梦中。
桓公率兵到宋国边境,陈宣公杵臼、曹庄公射姑先到,随后周单子军队也到。相见之后,商议攻打宋国的策略。宁戚说:“明公奉天子之命,会合诸侯,以兵威取胜不如以德取胜。依我看,暂且先不要进军,臣虽不才,请用三寸不烂之舌,前去说服宋国讲和。”
桓公非常高兴,传令在边界上安营扎寨,命令宁戚入宋。戚于是乘一辆小车,带着几个人,一直到睢阳,来见宋公。宋公问戴叔皮说:“宁戚是什么人啊?”
叔皮说:“我听说这人是个放牛的村民,齐侯新提拔的大夫,一定是他的口才过人,这才让他来游说的。”
宋公说:“如何对待他?”
叔皮说:“您让他进来,不要用礼节对待他,观察他的动静,如果开口说话不恰当,我请求以绅为号(绅,古代士大夫束腰的大带子),便命令武士将其抓获,囚禁起来,这样齐侯的计划就破灭了。”
宋公点点头,吩咐武士等候。
宁戚这时穿着宽衣大带,昂然走进来,向*公作揖。宋公端坐不回答,戚就仰面叹息说:“垂危啊,宋国!”
宋公惊吓的说:“我贵为上公,身为诸侯之首,危机从何而来?”
宁戚说:“您比周公谁更贤明呢?”
宋公说:“周公是圣人啊,我怎么敢和他相比?”
宁戚说:“周公在周时候,天下太平,四夷臣服,还是那样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以接受天下贤士。您已到快亡国的时候,现在是群雄角逐的时代,继两次杀逆之后,就算是仿效周公,卑躬下士,还恐怕贤士不到;于是妄自尊大,怠慢贤德之士,虽然有忠诚正直的话,怎么能到您的面前吗??不是垂危是什么!”
宋公惊愕,离开座位说:“我继位时间短,没有听说君子的教导,先生不要怪罪!”
叔皮在旁边,见宋公被宁戚打动,不断拉长带子,宋公不回头看他,于是对宁戚说:“先生来这儿,你教我怎么办?”
宁戚说:“天子失权,诸侯星散,君臣之间毫无礼节,篡位的举动每天都能听到。齐侯不忍心看到天下混乱,恭承王命,以主持会盟。您列入聚会,以确定君位;后来又背叛,所以还不定立你的君位。现在天子赫然震怒,特意派遣王臣,驱使率领诸侯,用来讨伐宋国。您背叛王命在前,又抗拒朝廷大军在后,不需要打仗,我已经预料到谁胜谁负了。”
宋公说:“先生有什么高见?”
宁戚说:“以我的计策,不要吝惜一切物资,与齐国结盟。上不失向周朝称臣的礼节,下可结交盟主的意愿,不动一兵一卒,宋国安于泰山。”
宋公说:“我一时失策,没有从一而终的会盟,现在齐国正领兵讨伐我,怎么肯接受我的礼物?”
宁戚说:“齐侯宽宏大量,不记人过,不念旧恶。鲁国虽然没有参加会盟,后来在柯地结盟,于是要回被侵占的土地。何况您已参加过会盟,怎么会不接纳您呢?”
宋公说:“进献什么礼物?”
宁戚说:“齐侯以礼节结交邻国,聚众而来却没带多少物资,可以把一些物品作为礼物献给他,一定要将府库藏有的全部拿出来!?”
宋公十分高兴,于是派使者随着宁戚一同到齐军中求和。
叔皮满脸羞愧而退。
宋国使者见了齐侯,表示谢罪并请求结盟的事,献上白玉十块,黄金千镒,齐桓公说:“天子有令,我怎么敢自做主张。必须麻烦王臣转奏给天子才行。”
桓公就把所献金玉,转送给周单子,并告知他宋公要讲和的意思。
单子说:“就算是您来赦免,有什么不妥,你现在恢复天子的政令,我怎么敢不服从命令?”
桓公才让宋公修书到周朝,然后再约定好会盟之期。单子告别齐侯回到周朝。齐国与陈、曹二国都各回自己的国家。
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