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77551/ 为您提供北宋穿越指南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水涯之畔,山道险峻。
一些路段,甚至只有狭窄栈道。
那些栈道已年久失修,少数腐朽的木板,被纤夫们顺手换上新的。而且换得很随意,锯几截粗树枝钉上便可。
纤夫们只能做到这些,想要大修必须由官府主导。
但是,官府视而不见。
情况很尴尬,这里属于真符县地界,急着用栈道的却是西乡县。
或许等哪天栈道出事,西乡知县才会出面,请求洋州拨款下来。到时候不拨都不行,因为西乡县的赋税,得从这里拉纤运过去。
朱铭踩着栈道,颤颤巍巍,生怕这玩意儿突然塌了。
白崇彦反而表现从容,因为他已经走过很多次。
中途遇到两拨淘金客,皆聚集在江边浅滩。湍急的江流挟带金沙,从上游冲刷下来,遇到浅滩速度放缓,那些金沙也因此沉淀。
从唐代淘金到宋代,再多金沙也该淘空了。
朱铭站在岸边观察,前方有几个淘金客,衣衫褴褛站在水中。此时刚过完元宵,江水寒冷彻骨,很容易因此感冒发烧。
冰冷的江水不算什么,更艰难的是没有收获。
这些人淘了好一阵,似乎半粒金沙都没有。
他们显得有些麻木,所有动作都是机械性的。不断的取沙,不断的筛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为果腹而已。
“歇一歇吧。”朱铭忍不住说。
淘金客们充耳不闻,继续重复着动作。
又过一阵,终于有人捧起破瓷碗,从碗里取出一粒金沙,脸上的笑容如同花朵绽放。
或许朱铭等人停留太久,一个汉子走上岸来,借着说话的机会休息:“两位秀才要买金子吗?俺们这几日淘到的金沙不多。”
白崇彦带着一个书童,朱铭也带着两个随从,大包小包背着书籍和干粮,被误以为是要去游学的书生。
铁钱太重,出远门不方便,换成金子就舒服多了。
朱铭再次拿出干粮,递给对方一块麦饼:“我叫朱铭,阁下怎么称呼?”
汉子接过麦饼,回答说:“俺叫梁金,金子的金。”
“你是他们的头人?”朱铭指着其他淘金客。
梁金说:“这里没有头人,都是兄弟姊妹。”
朱铭仔细询问,很快了解基本情况。
这些淘金客,在附近山中居住,已开荒繁衍好几代。种的粮食不够吃,必须淘金补贴家用,他们推举出一个首领,对内解决纠纷,对外争抢淘金地盘。
都是穷苦人,首领没啥特权,不能服众就会被换掉。
嗯,选举制。
朱铭打听道:“听说附近有个好汉叫貔大虎巩休?”
“你问巩大哥作甚?”梁金顿时警惕起来。
白胜立即说道:“俺朱大哥也是好汉,诨号插翅虎,做过西乡县都头。”
梁金整天只知道淘金,消息没有纤夫灵通,从来没听过朱都头的大名。但听说是西乡县来的,顿时警惕心大减,因为这里属于真符县地界。
朱铭说道:“我喜欢结交好汉,听说巩休也是好汉,便想找他喝酒吃肉。”
梁金朝东北边指去:“前面有条小河流进汉江,顺着小河走,两三天就能到。”
朱铭问道:“你们都是巩休的属下?”
“不是,巩大哥会派人来收金沙。”梁金解释说。
又聊一阵,大概搞懂了。
巩休守着一处废金矿,拿着采来的金子,去真符县城换回钱粮。又带着钱粮,换取淘金客手里的金沙。
所有淘金客,都仰仗巩休吃饭,这位貔大虎威望很高。
巩休为人有些吝啬,并不慷慨,做事斤斤计较,但胜在买卖公平。
又走半天,终于看到那条支流。
白崇彦明显不愿去拜访巩休,劝道:“干粮本就不多,还分了些给纤夫。那个淘金客说,此去废金矿要走两三天,恐怕俺们带的干粮不够吃。”
“那就算了吧。”
朱铭得顾及白崇彦的想法。
至于这位巩休,他是肯定要拜访的,可以等回来的时候再说。
顺着汉江,又行两日,终于抵达真符县城。
这座县城规模极小,甚至没有像样的城墙,连西乡县都远远不如。它坐落于汉江边,四面皆是大山,只县城周围相对平坦,属于全国最低级别的穷县。
白崇彦说:“可以先住下,等着坐船去洋州。”
于是他们直奔客栈,白胜被派去打听船只消息。
把行李放在江边客店,由白崇彦和书童看着,朱铭带上石彪进城。
城墙是夯土的,又矮又破,已经多处倒塌。
城内城外,大片茅草屋,真他娘的穷!
没走多远就来到县衙,同样破败不堪。这里连知县都没有,只有一个混吃等死的县令。
真符县以前叫黄金县,因盛产黄金而设立。
随着旧金矿开采殆尽,新金矿又没被发现,它的衰落是应有之事。再这样下去几十年,估计就得被取消行政区划,直接并入隔壁的兴道县。
县城没啥好逛的,朱铭重新回到江边,向客店掌柜打听山川信息。
掌柜的指着北边说:“那里有条河,叫黄金水,山谷叫黄金谷。最大的金矿就在黄金谷里,也采不出多少金子,估计再过几年就要废掉了。那里的矿监,都不靠金子赚钱,全靠收商税过日子。”
“商税?商队去那边作甚?”朱铭问道。
掌柜的笑了笑,说出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私茶走黄金谷运去盩厔。”
几百年后,黄金水早已干涸。
而在此时,却能顺着黄金谷往北,再翻越一些山岭,即可进入骆谷,沿数百里骆谷直奔陕西周至县!
三国时期,曹爽伐蜀,便是走的这条傥骆道。蜀将王平率军阻挡,驻军于黄金谷的兴势山。
曾经的行军路线,如今成了贩卖私茶的商道——山高谷深,峻岭阻隔,土匪横行,正经商队更愿走褒斜道、陈仓道。
傥骆道的东边,则是更险峻的子午谷。
从客店掌柜那里打听到消息,朱铭雇了条小渔船,第二天便往黄金谷行去。
划船两个时辰,朱铭正在沿河观察地形,那渔夫却不愿再前进了。
“小官人,前面有栏头,过路要收钱。”渔夫说。
朱铭问道:“官栏还是私栏?”
渔夫说:“官府设的私栏。”
这答案很有趣,常平司下辖的金矿矿监,竟公然私设收费站,向茶叶走私商收税,明摆着在抢茶马司的饭碗。
“我来交钱,伱继续走。”朱铭说道。
渔夫却摇头:“划船快半天了,再往前走,俺回县城要天黑。万一遇到山贼,俺可亏得很。”
什么世道啊?
遍地山贼!
估计也是些山里的农民,偶尔兼职一下土匪。
白崇彦还在客栈等着呢,朱铭也不逼迫,等从兴元府回来再说。
又过一日,他们搭乘前往洋州的商船。
洋州才是真正的“小江南”,属于整个汉中盆地的菁华之一,仅次于兴元府。
那里有大片大片的江边沃土,朱铭站在船上,两岸到处是油菜田和麦田。仅州城附近绵延的水田,就抵得上整个西乡县的水田面积。
而且,城墙好高大啊,甚至还贴了城砖。
朱铭就差在心里呐喊:这特么才是老子的龙兴之地!
白崇彦颇为得意地说:“若论利州路的赋税,兴元府自是第一。但俺们洋州,才是利州路的文萃之地。大宋开国以来,九成以上的利州路进士,都出自俺们洋州三县。洋州书院,更是利州路最好的书院。”
南北两宋,汉中盆地只出了22个进士,其中19个来自洋州三县……
洋州书院不在城里,而是在城外的山麓。
登岸之后,白崇彦边走边介绍:“洋州书院最初由闵家出钱创办,如今还有别的士绅商贾捐资办学。但书院的山长,历来由闵家人担任。洋州闵氏,乃利州路最兴盛的世家望族。”
两宋汉中那22个进士,有4个姓闵。
“闵家如今有人在做官吗?”朱铭问道。
白崇彦摇头说:“闵讳文叔公,几年前病死了,最高做到正四品朝官。如今书院有个闵子顺,学问第一,游历关洛,假以时日必定高中。闵氏家学渊源,俺们是比不了的。”
白崇彦说的是进士官,闵家暂时死完了。但荫官与捐官,品级虽然不高,闵家却还有好几个。
这是真正的官宦世家,朱铭想在洋州造反,要么把闵家拉拢过来,要么直接把闵家给干掉!
顺着石阶爬山而上,道路两旁树木繁茂。
枝叶掩映之间,很快露出建筑物。
这是一个建筑群,修了高高的围墙,里面至少几十间屋子。
白崇彦进去的时候,甚至还得掏出木制腰牌,大概相当于他的学生证。
“洋州书院也效仿官学,行三舍法,俺已是上舍生,”白崇彦指着前方建筑物说,“那些都是学舍,平时在学舍上课,最高的一栋是藏书楼,经史子集无所不有,必须是上舍生才能借阅。那边是宿舍,那边是饭堂,只要做了上舍生,食宿皆可免费。”
上舍生食宿免费?
朱铭立即打消把闵家干掉的心思。
这几十年来,闵家靠着书院笼络了无数士子。一旦干掉闵家,朱铭在洋州的名声就毁了,必须拉拢的同时再敲打敲打。
白崇彦把朱铭带去自己的宿舍,里面有个学生正在看书。
“大郎,”白崇彦介绍说,“这位是俺的舍友令孤许,字子诺。”
令孤,很生僻的姓氏,大部分都改为令狐了,依旧保留着原姓的很少。令孤和令狐,多数情况下是相通的,这两个姓氏有着共同的祖先。
“见过子诺兄!”朱铭抱拳问候。
白崇彦说道:“子诺,这位便是贯通三经、诗才卓绝的朱成功。”
令孤许眼睛一亮,起身作揖道:“久仰大名,如雷贯耳!”
白崇彦笑道:“大郎,你在洋州书院,可早就已经大名鼎鼎。”
一些路段,甚至只有狭窄栈道。
那些栈道已年久失修,少数腐朽的木板,被纤夫们顺手换上新的。而且换得很随意,锯几截粗树枝钉上便可。
纤夫们只能做到这些,想要大修必须由官府主导。
但是,官府视而不见。
情况很尴尬,这里属于真符县地界,急着用栈道的却是西乡县。
或许等哪天栈道出事,西乡知县才会出面,请求洋州拨款下来。到时候不拨都不行,因为西乡县的赋税,得从这里拉纤运过去。
朱铭踩着栈道,颤颤巍巍,生怕这玩意儿突然塌了。
白崇彦反而表现从容,因为他已经走过很多次。
中途遇到两拨淘金客,皆聚集在江边浅滩。湍急的江流挟带金沙,从上游冲刷下来,遇到浅滩速度放缓,那些金沙也因此沉淀。
从唐代淘金到宋代,再多金沙也该淘空了。
朱铭站在岸边观察,前方有几个淘金客,衣衫褴褛站在水中。此时刚过完元宵,江水寒冷彻骨,很容易因此感冒发烧。
冰冷的江水不算什么,更艰难的是没有收获。
这些人淘了好一阵,似乎半粒金沙都没有。
他们显得有些麻木,所有动作都是机械性的。不断的取沙,不断的筛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为果腹而已。
“歇一歇吧。”朱铭忍不住说。
淘金客们充耳不闻,继续重复着动作。
又过一阵,终于有人捧起破瓷碗,从碗里取出一粒金沙,脸上的笑容如同花朵绽放。
或许朱铭等人停留太久,一个汉子走上岸来,借着说话的机会休息:“两位秀才要买金子吗?俺们这几日淘到的金沙不多。”
白崇彦带着一个书童,朱铭也带着两个随从,大包小包背着书籍和干粮,被误以为是要去游学的书生。
铁钱太重,出远门不方便,换成金子就舒服多了。
朱铭再次拿出干粮,递给对方一块麦饼:“我叫朱铭,阁下怎么称呼?”
汉子接过麦饼,回答说:“俺叫梁金,金子的金。”
“你是他们的头人?”朱铭指着其他淘金客。
梁金说:“这里没有头人,都是兄弟姊妹。”
朱铭仔细询问,很快了解基本情况。
这些淘金客,在附近山中居住,已开荒繁衍好几代。种的粮食不够吃,必须淘金补贴家用,他们推举出一个首领,对内解决纠纷,对外争抢淘金地盘。
都是穷苦人,首领没啥特权,不能服众就会被换掉。
嗯,选举制。
朱铭打听道:“听说附近有个好汉叫貔大虎巩休?”
“你问巩大哥作甚?”梁金顿时警惕起来。
白胜立即说道:“俺朱大哥也是好汉,诨号插翅虎,做过西乡县都头。”
梁金整天只知道淘金,消息没有纤夫灵通,从来没听过朱都头的大名。但听说是西乡县来的,顿时警惕心大减,因为这里属于真符县地界。
朱铭说道:“我喜欢结交好汉,听说巩休也是好汉,便想找他喝酒吃肉。”
梁金朝东北边指去:“前面有条小河流进汉江,顺着小河走,两三天就能到。”
朱铭问道:“你们都是巩休的属下?”
“不是,巩大哥会派人来收金沙。”梁金解释说。
又聊一阵,大概搞懂了。
巩休守着一处废金矿,拿着采来的金子,去真符县城换回钱粮。又带着钱粮,换取淘金客手里的金沙。
所有淘金客,都仰仗巩休吃饭,这位貔大虎威望很高。
巩休为人有些吝啬,并不慷慨,做事斤斤计较,但胜在买卖公平。
又走半天,终于看到那条支流。
白崇彦明显不愿去拜访巩休,劝道:“干粮本就不多,还分了些给纤夫。那个淘金客说,此去废金矿要走两三天,恐怕俺们带的干粮不够吃。”
“那就算了吧。”
朱铭得顾及白崇彦的想法。
至于这位巩休,他是肯定要拜访的,可以等回来的时候再说。
顺着汉江,又行两日,终于抵达真符县城。
这座县城规模极小,甚至没有像样的城墙,连西乡县都远远不如。它坐落于汉江边,四面皆是大山,只县城周围相对平坦,属于全国最低级别的穷县。
白崇彦说:“可以先住下,等着坐船去洋州。”
于是他们直奔客栈,白胜被派去打听船只消息。
把行李放在江边客店,由白崇彦和书童看着,朱铭带上石彪进城。
城墙是夯土的,又矮又破,已经多处倒塌。
城内城外,大片茅草屋,真他娘的穷!
没走多远就来到县衙,同样破败不堪。这里连知县都没有,只有一个混吃等死的县令。
真符县以前叫黄金县,因盛产黄金而设立。
随着旧金矿开采殆尽,新金矿又没被发现,它的衰落是应有之事。再这样下去几十年,估计就得被取消行政区划,直接并入隔壁的兴道县。
县城没啥好逛的,朱铭重新回到江边,向客店掌柜打听山川信息。
掌柜的指着北边说:“那里有条河,叫黄金水,山谷叫黄金谷。最大的金矿就在黄金谷里,也采不出多少金子,估计再过几年就要废掉了。那里的矿监,都不靠金子赚钱,全靠收商税过日子。”
“商税?商队去那边作甚?”朱铭问道。
掌柜的笑了笑,说出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私茶走黄金谷运去盩厔。”
几百年后,黄金水早已干涸。
而在此时,却能顺着黄金谷往北,再翻越一些山岭,即可进入骆谷,沿数百里骆谷直奔陕西周至县!
三国时期,曹爽伐蜀,便是走的这条傥骆道。蜀将王平率军阻挡,驻军于黄金谷的兴势山。
曾经的行军路线,如今成了贩卖私茶的商道——山高谷深,峻岭阻隔,土匪横行,正经商队更愿走褒斜道、陈仓道。
傥骆道的东边,则是更险峻的子午谷。
从客店掌柜那里打听到消息,朱铭雇了条小渔船,第二天便往黄金谷行去。
划船两个时辰,朱铭正在沿河观察地形,那渔夫却不愿再前进了。
“小官人,前面有栏头,过路要收钱。”渔夫说。
朱铭问道:“官栏还是私栏?”
渔夫说:“官府设的私栏。”
这答案很有趣,常平司下辖的金矿矿监,竟公然私设收费站,向茶叶走私商收税,明摆着在抢茶马司的饭碗。
“我来交钱,伱继续走。”朱铭说道。
渔夫却摇头:“划船快半天了,再往前走,俺回县城要天黑。万一遇到山贼,俺可亏得很。”
什么世道啊?
遍地山贼!
估计也是些山里的农民,偶尔兼职一下土匪。
白崇彦还在客栈等着呢,朱铭也不逼迫,等从兴元府回来再说。
又过一日,他们搭乘前往洋州的商船。
洋州才是真正的“小江南”,属于整个汉中盆地的菁华之一,仅次于兴元府。
那里有大片大片的江边沃土,朱铭站在船上,两岸到处是油菜田和麦田。仅州城附近绵延的水田,就抵得上整个西乡县的水田面积。
而且,城墙好高大啊,甚至还贴了城砖。
朱铭就差在心里呐喊:这特么才是老子的龙兴之地!
白崇彦颇为得意地说:“若论利州路的赋税,兴元府自是第一。但俺们洋州,才是利州路的文萃之地。大宋开国以来,九成以上的利州路进士,都出自俺们洋州三县。洋州书院,更是利州路最好的书院。”
南北两宋,汉中盆地只出了22个进士,其中19个来自洋州三县……
洋州书院不在城里,而是在城外的山麓。
登岸之后,白崇彦边走边介绍:“洋州书院最初由闵家出钱创办,如今还有别的士绅商贾捐资办学。但书院的山长,历来由闵家人担任。洋州闵氏,乃利州路最兴盛的世家望族。”
两宋汉中那22个进士,有4个姓闵。
“闵家如今有人在做官吗?”朱铭问道。
白崇彦摇头说:“闵讳文叔公,几年前病死了,最高做到正四品朝官。如今书院有个闵子顺,学问第一,游历关洛,假以时日必定高中。闵氏家学渊源,俺们是比不了的。”
白崇彦说的是进士官,闵家暂时死完了。但荫官与捐官,品级虽然不高,闵家却还有好几个。
这是真正的官宦世家,朱铭想在洋州造反,要么把闵家拉拢过来,要么直接把闵家给干掉!
顺着石阶爬山而上,道路两旁树木繁茂。
枝叶掩映之间,很快露出建筑物。
这是一个建筑群,修了高高的围墙,里面至少几十间屋子。
白崇彦进去的时候,甚至还得掏出木制腰牌,大概相当于他的学生证。
“洋州书院也效仿官学,行三舍法,俺已是上舍生,”白崇彦指着前方建筑物说,“那些都是学舍,平时在学舍上课,最高的一栋是藏书楼,经史子集无所不有,必须是上舍生才能借阅。那边是宿舍,那边是饭堂,只要做了上舍生,食宿皆可免费。”
上舍生食宿免费?
朱铭立即打消把闵家干掉的心思。
这几十年来,闵家靠着书院笼络了无数士子。一旦干掉闵家,朱铭在洋州的名声就毁了,必须拉拢的同时再敲打敲打。
白崇彦把朱铭带去自己的宿舍,里面有个学生正在看书。
“大郎,”白崇彦介绍说,“这位是俺的舍友令孤许,字子诺。”
令孤,很生僻的姓氏,大部分都改为令狐了,依旧保留着原姓的很少。令孤和令狐,多数情况下是相通的,这两个姓氏有着共同的祖先。
“见过子诺兄!”朱铭抱拳问候。
白崇彦说道:“子诺,这位便是贯通三经、诗才卓绝的朱成功。”
令孤许眼睛一亮,起身作揖道:“久仰大名,如雷贯耳!”
白崇彦笑道:“大郎,你在洋州书院,可早就已经大名鼎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