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79003/ 为您提供满唐华彩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黄昏时,两个人缓缓走在山间的荒土地上,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
“你知道名将的信念是什么吗?”王忠嗣忽然问了一句,他脸上有箭伤,说话时只能微微张口。
“胜利。”薛白答道。
“不。”王忠嗣道,“是传承。”
薛白心想,这就胡扯了,无非是王忠嗣想聊传承就硬提出一个问题把话往这上面引,没得意思。
王忠嗣又道:“开元十七年,信安王言‘苟利国家,此身何惜?’力排众议,亲自奔袭,攻克石堡城。次年,大唐与吐蕃约以赤岭为界,互通市贸,两国不再交兵,百姓牧耕于边境。你可知,那些年的太平日子于百姓有多珍贵?”
薛白道:“摩诘先生与我说过,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与吐蕃将领乞力徐杀白狗为盟,去除守备,安享太平,直到两国再次交战,崔希逸遗憾不已,梦到白狗,惊疑而死了。”
“那你可知,我当年为何不愿奉召攻石堡城?”
“听说是为了保存兵力,拥戴东宫?”
王忠嗣没心情开玩笑,叹道:“打仗,为的是太平日子。信安王攻克石堡城,将士们失去性命换来几年太平,值或不值,至少有个交代。最怕的是城池攻下来了、将士牺牲了、主帅封赏了,可太平日子没换来。”
薛白当年听王维说“都护在燕然”的故事,只觉崔希逸心灵脆弱、被白狗吓死,如今才渐渐明白那是对和平的执念。
“信安王能攻下石堡城,可到了开元二十九年,吐蕃入寇,陷石堡城,盖嘉运不能守。”王忠嗣道:“那一年,信安王已经八十余岁,致仕在家,闻讯之后叹息了一句,他说‘若后继无人,开拓再多的疆土何用’?”
话到这里,终于扯回了他想说的话题。
薛白看向王忠嗣,看到他因为说了太多话、牵动伤口而流出了血。
“我回长安,你留在河东。”
“节帅若回长安,则必死。”薛白道,“这次我再也救不了你。”
“已经救了太多次,足够了。”王忠嗣道,“说不动了,你留下,就这样。”
“我赌圣人老而昏庸,我们只要摆明态度,他必不敢……”
“你看看我,我还杀得动吗?”
王忠嗣倚着一棵树坐下来,叹息了一声,望着夕阳。
打了一辈子仗,哪怕被幽禁时他都在养病、努力好起来,数十年没有过如此刻这般轻松了,因为他把肩上的担子交给了薛白。
~~
次日,太原。
作为圣人钦派的河东宣尉使,李岘顺利地平息了发生在石岭关的“军中闹剧”,带着王忠嗣回到了太原府署。
李岘在石岭关时还遣人去询问安禄山、并勒令其立即回范阳等候发落,安禄山递了一封措辞恭谨的奏书,解释了前因后果。
依安禄山的说法,他是奉旨往长安途中听闻代州都督府中有将领勾结契丹兵变,连忙调兵守住了雁门关。之后遣何千年往太原报信,不想,何千年竟为王忠嗣所杀,双方遂发生了冲突。
相比于薛白开口就是“叛逆”“造反”,安禄山的说辞就温顺很多,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可能。
李岘遂提笔写了奏折,称王忠嗣亦得知有人勾结契丹,误认为何千年便是叛将,故而与安禄山起了冲突。
他的想法是,既然劝不了圣人,暂时还是以保全实力为目的,该缓和而非激化冲突。可这奏折写到后来,在一个问题上他却是犯了难——王忠嗣是如何到了河东的呢?
李岘搁笔,坐在那捧着茶杯沉思着。
许久,他的心腹独孤子午赶了进来,低声道:“三郎,查到了一桩大事。”
“说。”
“杨光翙曾在石岭关为薛白挟持,他自称于其间探得了不少情报,并写在了一张秘奏之上。”
“秘奏拿到了?”
独孤子午做事很周到,应道:“拿到了。”
李岘接过,一看杨光翙的字就皱了眉,暗骂杨国忠用人唯亲,再看这上面所写的内容,眉头就皱得更深了。
他将它合上,问道:“有谁看过?”
“太原府的几個官吏。”
“扣押起来,审清楚都告诉谁了。”李岘语气果决,又道:“杨光翙在何处?带来。”
“喏。”
权力大小很多时候不止是看官职,还包括家世、才干、势力等等,李岘这个宣慰使是杨光翙这个太原尹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的存在。
很快,杨光翙就被信安郡王府的家将给提到了官廨中。
“见过使君,使君一路奔波,太过辛苦了。”杨光翙讨好道:“下官略备筵宴……”
“不必了。”李岘没必要与他寒暄,脸色严肃地挥了挥手里的秘奏,问道:“这是如何回事?”
杨光翙不敢立即回答,偷眼看去,揣测着李岘的心意。
“说!”
“下官恳请使君答应保下官一命。”杨光翙即怕死又贪功,试探着,小心翼翼地道:“那下官才敢说。”
李岘被他这畏缩的样子气笑了,道:“好,我保你一命,说吧。”
他笑过,目光落在那秘奏上,眼神再次阴郁下来。
杨光翙见状,明白他还是第一次听闻薛白的身份,毕竟这些年他不在长安,有很多隐秘之事不知。
再一想,李岘是宗室,一定不容薛白阴谋篡位,杨光翙遂道:“回使君,这是我亲眼所见、亲耳听闻之事。此事还得从圣人身边一名内侍吴怀实说起,他最早给薛白指了一个罪名,当时,所有人都不相信……”
官廨中只剩下这低语声,一直说了许久。
“依伱之意,薛白是李瑛之子,阴谋篡位,所以做的这一切。”
“正是如此。”杨光翙道:“使君把他与王忠嗣带回太原,若不加约束,怕是有危险,万一让他们夺了太原城。后果不堪设想啊。”
忽然,他停下话头,因为李岘的一只手已拍到了他的肩上。
“使君,你这是?”
“我答应保你一条性命,一定做到。”李岘拍了拍手掌,道:“去吧。”
“去哪?”
杨光翙还未反应过来,忽然,有人扑了过来,径直将他摁倒。
“使君,你……”
一团破布被塞进他嘴里,把他剩下的话也塞了回去。
“单独关押。”李岘吩咐道:“不得让他与任何人说话。”
“喏。”
李岘这才继续写那未完成的奏章,至于方才困惑他的问题,他已有了说法。
河北节度副使、太原尹杨光翙,贪鄙成性,在长安时就收受契丹人大量贿赂,故而上下打点,谋求河东之职。并利用与元载的交情,挟王忠嗣北上,以期尽快控制河东府……
笔尖在纸上勾勒出一个个小小的楷书,一封平息事态的奏章写完。李岘揉了揉额头,目光再次落在杨光翙那封秘奏上,拿起来,打算将它烧掉。
但那张纸才要被递到火烛上,他却是收了回去,将它折好,仔细放进袖子里。
“三郎。”独孤子午回来,禀道:“杨光翙安置好了。”
“嗯。”李岘道:“你今日所打探到的消息,忘掉。”
“喏,可小人不太明白,三郎为何包庇薛白?”独孤子午道:“此事只怕非同小可。”
李岘没有回答,心想着诸多理由。
他的妻子独孤氏乃是驸马独孤明的妹妹,所以死在契丹王李怀秀手里的静乐公主也是李岘的妻侄,李岘曾经几次听过独孤明称赞薛白。
依杨光翙所言,薛白偷偷带出王忠嗣,是有高力士、李倓的配合,若如此,这案子一旦揭开,必然引起朝廷的动荡,但这时节并不该发生大案。
还有一点,李岘答应过王忠嗣,一定会保住薛白。
这是王忠嗣愿意回长安的条件,李岘得做到。
~~
入夜,太原城没有宵禁,李岘提着酒菜到了驿馆,敲门许久,才见薛白睡眼惺忪地过来开了门。
“哈?你竟睡得着?”李岘讶然。
“这本就是睡觉的时间。”
李岘毫不客气,推门而入,把荷叶包着的小菜放在桌案上打开,道:“杨光翙在石堡城留了一封秘奏,你可知晓?”
薛白揉了揉眼,道:“我若是知道就不会还在这睡着了。”
“好吧,我替你摆平了。”李岘道:“今夜找你,聊聊你对河东的看法。”
薛白坐下,拿竹筷夹起桌案上的菜肴,就着昏暗的烛光看了看,有酱猪耳、剔骨肉、羊杂割、灌肠,都是当地的特色。
“既说到杨光翙,我觉得他不适宜任河东节度副使兼太原尹。”
“那你觉得谁适合?”
薛白道:“王忠嗣说让我为他传承,我还以为你们要举荐我为河东节度使。”
“做不到。”李岘莞尔,“能保住你的性命就不错了,你也不想想,自己犯的多大的错。”
“那还说什么传承?”
“何必急?你还年轻,前程必定大有可为。”
薛白先表了态度,方才说起正题,道:“我之前便向朝廷提议过,以高仙芝代范阳节度使,以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
他并不认识高仙芝、李光弼,有这样的提议完全是出于为大局考虑。
李岘沉吟道:“朝廷既已任鲜于仲通为范阳节度副使,必不会再对范阳进行官职任命。尤其是石岭关之战后,更怕逼反了安禄山。”
“不逼他就不反了吗?”
“韩休琳死了,我可以向圣人举荐高仙芝为河东节度使,以李光弼佐之,你以为如何?”
薛白有些讶然,这是在他看来十分不错的结果,遂问道:“将军能做到?”
“圣人命我宣慰河东,现在我就是圣人的眼睛。”李岘微微笑了笑,道:“实则,李光弼已回了长安,我出发前他正在等待补阙,如今也许已被任命为河东节度留后了。”
“但愿吧。”薛白夹了一块剔骨肉入口。
气氛放松下来,李岘给自己斟了酒饮着,忽然问了一句。
“知道自己的身世吗?”
“嗯?”
“这是知道?”
薛白道:“将军是太宗皇帝之后裔,宗室之贵胄,如何会关心我一个贱籍出身的奴隶的身世?”
“我听到一些传闻,想警告你几句话。”
说话间,李岘脸色逐渐严肃了起来,压迫感十足。
“我希望你不会因这些捕风捉影的谣言,起了贪心,逾了规矩,觊觎本不属于你的东西。”
薛白听到一半,已打起了全部精神应对。
一直以来,他故意纵容着那谣言,每个听到的人都惊疑不定,怀疑他是皇孙,却又不敢说。唯有李岘一句话直指事情真相,点出了他的野心。
薛白不确定这话是因为巧合,还是因为自己被看穿了。他思考着如何应对,想不到更好的回答,于是道:“我没听懂将军在说什么。”
“没听懂无妨。”李岘道:“但人首先得知道自己是谁,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是,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李岘能感受到薛白骨子里那份傲气,他压不住,不免感到了隐隐的忧心。
~~
天不亮,太原城衙署的侧门已被打开,走出一队披甲的士兵,其中还牵着一辆马车。
他们执着火把,趁着黎明蒙蒙亮的天色,赶向了太原城的南门。
城门前,已有几道身影等候在那里,上前拦住了这支要出城的队伍,道:“让我再见见节帅。”
马车遂停了下来,帘子掀开。车厢中,王忠嗣愈发显得虚弱,抬眼看去,见到了王难得、李晟,却没见到薛白。
他深知哪怕自己回京扛罪,此番薛白的罪责亦不小,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离开后薛白也受到重惩。
“薛白呢?”
“我们出驿馆时,他犹在与李岘夜话。”
王忠嗣稍稍放心了些,又问道:“没出什么事吧?”
王难得上前,附耳低语道:“从杨光翙那传了一点不好的消息……”
听着,王忠嗣呼吸渐重起来,艰难地咳了两声。
因为他也经历过,所以最反感为将者在外为国效忠时,被牵扯进储位之争或类似的权力斗争当中。没想到薛白这般年轻便要遭遇此事。
“走吧。”
押送王忠嗣回京的士卒已经催促起来,放下了车帘。
队伍继续起行,在城门前只略等了片刻,便到了开城门之时。
“稍慢!”
王忠嗣听出了薛白的声音,当即请队伍停下,掀帘看去,正见薛白在前方勒住缰绳。
“可有变故?”
“放心。”薛白上前,郑重执了一礼,道:“托节帅的福,李将军愿意保我,断不至于让人对我泼脏水。”
“那就好。”
“河东还有两个好消息,继任节度使与副使的是高仙芝与李光弼,必能守住战果,对牺牲的将士有所交代,对节帅有所传承。”
王忠嗣很欣慰,招了招手,让薛白更近些,缓缓道:“我盼着在他们之后,你能守住大唐社稷,成一代名将。”
“好。”
薛白只来得及应一个字,押送的队伍已然起行,强行结束了他们的对话,出城驰向古道。
驱马跟了一段路,薛白还是勒住了缰绳,心知往后也许再也见不到王忠嗣了……
~~
李岘在城楼上站了一会儿,看着薛白相送王忠嗣的画面,若有所思。
昨夜有些话题他们还没有聊完,为了给王忠嗣送行而中断了一会,待薛白从城外回来,两人遂去了汾河边的酒楼坐下,又点了早膳。
“将军怎不去送王节帅?”
“朋友之间的情谊前几日已叙过了。”李岘道:“押他回京却是公事,公事公办,不必送。”
薛白道:“也是,将军回长安复命时还可与他叙旧。”
李岘侧头看向窗外,一夜未睡,眼睛浮肿。
他是个行事果断的人,此时开口却是带着些犹豫,缓缓道:“还有最后一件事要谈,目前为止,你的任命还是常山太守……”
“将军想让我去常山吗?”
“此前说过,要保住你,首先要让圣人知道你做事是在奉旨而行。”李岘道:“你是在往常山的路上,恰逢其会,卷进了王忠嗣、安禄山的冲突。”
“好。”薛白应了,当即起身。
李岘道:“你考虑好了?”
薛白问道:“我有选择?”
两人都很清楚,常山郡地处河北,是安禄山的势力范围,薛白过去了会非常危险。而王忠嗣牺牲自己换取李岘出手保下薛白,显然是不希望薛白死在常山。
可当李岘答应王忠嗣之时,还未看到杨光翙的那一封信,也还未感受到薛白骨子里那股傲气,以及隐隐的叛逆精神,不得不说,昨夜开始,他因此有些迟疑还要不要继续保护薛白。
“有。”
李岘是重诺之人,最后还是应道:“你若没把握在常山活下来,可以不去。”
“那我岂非抗旨不遵了?”
“我会想办法。”
“将军会在河东待到李光弼、高仙芝赴任?”
“那是自然。”
薛白又问了一句奇怪的话,道:“如今是天宝十二载?”
“当然。”
“好,我去赴任。”
“不再想想?”
“困了,睡醒再启程。”薛白挥挥手,转身就走。
李岘点好的早膳还未端上来,且他已经又饿了,独自坐在那等着。
“哦。”薛白停下脚步,道:“我们有了一些好的改变,保住。”
“什么?”
李岘尚未听懂,薛白已经离开了。
~~
四月的天气,桃花已经谢了,薛白沿着汾水走了一段路,落得满身都是花瓣。
他回到驿馆倒头便睡,睡醒时已是中午,犹招过刁丙,问道:“我们出城到城东驿投宿,来得及吗?”
“怕是要走一段夜路。”
“走吧,收拾行李,往常山上任。”薛白伸了个懒腰,道:“月下走一走也好。”
“月初的月亮可不亮。”
话虽如此,刁氏兄弟已利落地收拾着行李。
刁庚忍不住问道:“郎君之前一点不急着往常山,今日怎这么着急?”
“河东有了好的结果,再接再厉。”薛白道。
他原本奉王忠嗣占据河东的计划更冒险些,如今有了李岘相助,虽说彼此也有些小矛盾,但也算难得有了相当厉害的队友,那便可试着拿下常山郡了。
首先,常山离太原并不算远。这是相对于范阳到太原的距离而言。
从太原往东,经井陉穿过太行山,就能到常山郡。而薛白轻车简从,显然能赶在安禄山回到范阳之前就抵达常山,安禄山是大军行进,再加上消息来回的时间差。薛白甚至有可能抢出一个月的时间经营在常山的势力。
他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常山太守,手持告身官符上任,名正言顺。还能趁着现在李隆基没注意到他,表现得是在奉旨行事。在后续与朝廷扯皮时增长优势。
更重要的是,若是他能经营好常山,便可以成为挡在安禄山造反路上的一只拦路虎。
暂时而言,阻止了安禄山谋夺河东,再在其从河北南下的路上钉一枚大钉子,也许真有希望阻止,或把安禄山叛乱的影响降到更小。
眼下是天宝十二载,离历史上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两年,薛白不确定自己带来的改变是否会让这场叛乱或提前、或延迟,甚至不发生。
他能做的唯有星夜兼程……
半月之后,代州。
安禄山近年来腿疼得很,连骑马也不能久骑。
故而他的队伍从忻州北归的速度并不快,一边走,一边还怀揣着对太原的觊觎之心。
如果朝廷处死王忠嗣之后,依旧是杨光翙那样的废物守着太原,他也可以考虑杀个回马枪,先占据河北,再以契丹威胁为由,请求圣人让他兼任河东节度使。
然而,前来宣慰河北的既是李岘,这种想法便渐渐消了。只冲着信安王李祎在河东的威望,安禄山就不敢轻易对其儿子出手。
四月十八日,有消息从朔方传来,安禄山看了,招过他幕下的诸位谋士。
“还好听了张通儒的,朝廷让李光弼守河东,强攻岂好轻易攻下来,到时没准备好就成了造反,可就坏了。”
范阳诸将多数未听过李光弼的战功,纷纷不屑,认为除了王忠嗣,旁的将领只怕连镇住河东的骄兵悍将都做不到,更何谈击败他们。
安禄山大怒,叱道:“安思顺都无比推崇的人,你们不服?仗打不赢,一天到晚只会嚷嚷!曳落河军都没了!”
众将不敢言语,心中却甚感失望,行营中士气难免低落。
这种情况下,却有一股势力悄然在他们当中壮大起来,鼓舞着他们的信心。
“府君真正可以凭借的,根本不是八千曳落河,而是我们河北的将士!”
说话的是高尚、严庄,而站在他们背后的是安庆绪。更让诸将讶异的是,一向孤僻的崔乾佑也在。
崔乾佑人狠话不多,很多时候都不说话,但他在,就是一颗定心丸。
“我们有个计划。”严庄继续说道,“回了范阳以后,朝廷必定为了安抚我们而重惩王忠嗣,那些蠢货必定以为这就是府君的目的,他们错了……”
“你知道名将的信念是什么吗?”王忠嗣忽然问了一句,他脸上有箭伤,说话时只能微微张口。
“胜利。”薛白答道。
“不。”王忠嗣道,“是传承。”
薛白心想,这就胡扯了,无非是王忠嗣想聊传承就硬提出一个问题把话往这上面引,没得意思。
王忠嗣又道:“开元十七年,信安王言‘苟利国家,此身何惜?’力排众议,亲自奔袭,攻克石堡城。次年,大唐与吐蕃约以赤岭为界,互通市贸,两国不再交兵,百姓牧耕于边境。你可知,那些年的太平日子于百姓有多珍贵?”
薛白道:“摩诘先生与我说过,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与吐蕃将领乞力徐杀白狗为盟,去除守备,安享太平,直到两国再次交战,崔希逸遗憾不已,梦到白狗,惊疑而死了。”
“那你可知,我当年为何不愿奉召攻石堡城?”
“听说是为了保存兵力,拥戴东宫?”
王忠嗣没心情开玩笑,叹道:“打仗,为的是太平日子。信安王攻克石堡城,将士们失去性命换来几年太平,值或不值,至少有个交代。最怕的是城池攻下来了、将士牺牲了、主帅封赏了,可太平日子没换来。”
薛白当年听王维说“都护在燕然”的故事,只觉崔希逸心灵脆弱、被白狗吓死,如今才渐渐明白那是对和平的执念。
“信安王能攻下石堡城,可到了开元二十九年,吐蕃入寇,陷石堡城,盖嘉运不能守。”王忠嗣道:“那一年,信安王已经八十余岁,致仕在家,闻讯之后叹息了一句,他说‘若后继无人,开拓再多的疆土何用’?”
话到这里,终于扯回了他想说的话题。
薛白看向王忠嗣,看到他因为说了太多话、牵动伤口而流出了血。
“我回长安,你留在河东。”
“节帅若回长安,则必死。”薛白道,“这次我再也救不了你。”
“已经救了太多次,足够了。”王忠嗣道,“说不动了,你留下,就这样。”
“我赌圣人老而昏庸,我们只要摆明态度,他必不敢……”
“你看看我,我还杀得动吗?”
王忠嗣倚着一棵树坐下来,叹息了一声,望着夕阳。
打了一辈子仗,哪怕被幽禁时他都在养病、努力好起来,数十年没有过如此刻这般轻松了,因为他把肩上的担子交给了薛白。
~~
次日,太原。
作为圣人钦派的河东宣尉使,李岘顺利地平息了发生在石岭关的“军中闹剧”,带着王忠嗣回到了太原府署。
李岘在石岭关时还遣人去询问安禄山、并勒令其立即回范阳等候发落,安禄山递了一封措辞恭谨的奏书,解释了前因后果。
依安禄山的说法,他是奉旨往长安途中听闻代州都督府中有将领勾结契丹兵变,连忙调兵守住了雁门关。之后遣何千年往太原报信,不想,何千年竟为王忠嗣所杀,双方遂发生了冲突。
相比于薛白开口就是“叛逆”“造反”,安禄山的说辞就温顺很多,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可能。
李岘遂提笔写了奏折,称王忠嗣亦得知有人勾结契丹,误认为何千年便是叛将,故而与安禄山起了冲突。
他的想法是,既然劝不了圣人,暂时还是以保全实力为目的,该缓和而非激化冲突。可这奏折写到后来,在一个问题上他却是犯了难——王忠嗣是如何到了河东的呢?
李岘搁笔,坐在那捧着茶杯沉思着。
许久,他的心腹独孤子午赶了进来,低声道:“三郎,查到了一桩大事。”
“说。”
“杨光翙曾在石岭关为薛白挟持,他自称于其间探得了不少情报,并写在了一张秘奏之上。”
“秘奏拿到了?”
独孤子午做事很周到,应道:“拿到了。”
李岘接过,一看杨光翙的字就皱了眉,暗骂杨国忠用人唯亲,再看这上面所写的内容,眉头就皱得更深了。
他将它合上,问道:“有谁看过?”
“太原府的几個官吏。”
“扣押起来,审清楚都告诉谁了。”李岘语气果决,又道:“杨光翙在何处?带来。”
“喏。”
权力大小很多时候不止是看官职,还包括家世、才干、势力等等,李岘这个宣慰使是杨光翙这个太原尹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的存在。
很快,杨光翙就被信安郡王府的家将给提到了官廨中。
“见过使君,使君一路奔波,太过辛苦了。”杨光翙讨好道:“下官略备筵宴……”
“不必了。”李岘没必要与他寒暄,脸色严肃地挥了挥手里的秘奏,问道:“这是如何回事?”
杨光翙不敢立即回答,偷眼看去,揣测着李岘的心意。
“说!”
“下官恳请使君答应保下官一命。”杨光翙即怕死又贪功,试探着,小心翼翼地道:“那下官才敢说。”
李岘被他这畏缩的样子气笑了,道:“好,我保你一命,说吧。”
他笑过,目光落在那秘奏上,眼神再次阴郁下来。
杨光翙见状,明白他还是第一次听闻薛白的身份,毕竟这些年他不在长安,有很多隐秘之事不知。
再一想,李岘是宗室,一定不容薛白阴谋篡位,杨光翙遂道:“回使君,这是我亲眼所见、亲耳听闻之事。此事还得从圣人身边一名内侍吴怀实说起,他最早给薛白指了一个罪名,当时,所有人都不相信……”
官廨中只剩下这低语声,一直说了许久。
“依伱之意,薛白是李瑛之子,阴谋篡位,所以做的这一切。”
“正是如此。”杨光翙道:“使君把他与王忠嗣带回太原,若不加约束,怕是有危险,万一让他们夺了太原城。后果不堪设想啊。”
忽然,他停下话头,因为李岘的一只手已拍到了他的肩上。
“使君,你这是?”
“我答应保你一条性命,一定做到。”李岘拍了拍手掌,道:“去吧。”
“去哪?”
杨光翙还未反应过来,忽然,有人扑了过来,径直将他摁倒。
“使君,你……”
一团破布被塞进他嘴里,把他剩下的话也塞了回去。
“单独关押。”李岘吩咐道:“不得让他与任何人说话。”
“喏。”
李岘这才继续写那未完成的奏章,至于方才困惑他的问题,他已有了说法。
河北节度副使、太原尹杨光翙,贪鄙成性,在长安时就收受契丹人大量贿赂,故而上下打点,谋求河东之职。并利用与元载的交情,挟王忠嗣北上,以期尽快控制河东府……
笔尖在纸上勾勒出一个个小小的楷书,一封平息事态的奏章写完。李岘揉了揉额头,目光再次落在杨光翙那封秘奏上,拿起来,打算将它烧掉。
但那张纸才要被递到火烛上,他却是收了回去,将它折好,仔细放进袖子里。
“三郎。”独孤子午回来,禀道:“杨光翙安置好了。”
“嗯。”李岘道:“你今日所打探到的消息,忘掉。”
“喏,可小人不太明白,三郎为何包庇薛白?”独孤子午道:“此事只怕非同小可。”
李岘没有回答,心想着诸多理由。
他的妻子独孤氏乃是驸马独孤明的妹妹,所以死在契丹王李怀秀手里的静乐公主也是李岘的妻侄,李岘曾经几次听过独孤明称赞薛白。
依杨光翙所言,薛白偷偷带出王忠嗣,是有高力士、李倓的配合,若如此,这案子一旦揭开,必然引起朝廷的动荡,但这时节并不该发生大案。
还有一点,李岘答应过王忠嗣,一定会保住薛白。
这是王忠嗣愿意回长安的条件,李岘得做到。
~~
入夜,太原城没有宵禁,李岘提着酒菜到了驿馆,敲门许久,才见薛白睡眼惺忪地过来开了门。
“哈?你竟睡得着?”李岘讶然。
“这本就是睡觉的时间。”
李岘毫不客气,推门而入,把荷叶包着的小菜放在桌案上打开,道:“杨光翙在石堡城留了一封秘奏,你可知晓?”
薛白揉了揉眼,道:“我若是知道就不会还在这睡着了。”
“好吧,我替你摆平了。”李岘道:“今夜找你,聊聊你对河东的看法。”
薛白坐下,拿竹筷夹起桌案上的菜肴,就着昏暗的烛光看了看,有酱猪耳、剔骨肉、羊杂割、灌肠,都是当地的特色。
“既说到杨光翙,我觉得他不适宜任河东节度副使兼太原尹。”
“那你觉得谁适合?”
薛白道:“王忠嗣说让我为他传承,我还以为你们要举荐我为河东节度使。”
“做不到。”李岘莞尔,“能保住你的性命就不错了,你也不想想,自己犯的多大的错。”
“那还说什么传承?”
“何必急?你还年轻,前程必定大有可为。”
薛白先表了态度,方才说起正题,道:“我之前便向朝廷提议过,以高仙芝代范阳节度使,以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
他并不认识高仙芝、李光弼,有这样的提议完全是出于为大局考虑。
李岘沉吟道:“朝廷既已任鲜于仲通为范阳节度副使,必不会再对范阳进行官职任命。尤其是石岭关之战后,更怕逼反了安禄山。”
“不逼他就不反了吗?”
“韩休琳死了,我可以向圣人举荐高仙芝为河东节度使,以李光弼佐之,你以为如何?”
薛白有些讶然,这是在他看来十分不错的结果,遂问道:“将军能做到?”
“圣人命我宣慰河东,现在我就是圣人的眼睛。”李岘微微笑了笑,道:“实则,李光弼已回了长安,我出发前他正在等待补阙,如今也许已被任命为河东节度留后了。”
“但愿吧。”薛白夹了一块剔骨肉入口。
气氛放松下来,李岘给自己斟了酒饮着,忽然问了一句。
“知道自己的身世吗?”
“嗯?”
“这是知道?”
薛白道:“将军是太宗皇帝之后裔,宗室之贵胄,如何会关心我一个贱籍出身的奴隶的身世?”
“我听到一些传闻,想警告你几句话。”
说话间,李岘脸色逐渐严肃了起来,压迫感十足。
“我希望你不会因这些捕风捉影的谣言,起了贪心,逾了规矩,觊觎本不属于你的东西。”
薛白听到一半,已打起了全部精神应对。
一直以来,他故意纵容着那谣言,每个听到的人都惊疑不定,怀疑他是皇孙,却又不敢说。唯有李岘一句话直指事情真相,点出了他的野心。
薛白不确定这话是因为巧合,还是因为自己被看穿了。他思考着如何应对,想不到更好的回答,于是道:“我没听懂将军在说什么。”
“没听懂无妨。”李岘道:“但人首先得知道自己是谁,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是,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李岘能感受到薛白骨子里那份傲气,他压不住,不免感到了隐隐的忧心。
~~
天不亮,太原城衙署的侧门已被打开,走出一队披甲的士兵,其中还牵着一辆马车。
他们执着火把,趁着黎明蒙蒙亮的天色,赶向了太原城的南门。
城门前,已有几道身影等候在那里,上前拦住了这支要出城的队伍,道:“让我再见见节帅。”
马车遂停了下来,帘子掀开。车厢中,王忠嗣愈发显得虚弱,抬眼看去,见到了王难得、李晟,却没见到薛白。
他深知哪怕自己回京扛罪,此番薛白的罪责亦不小,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离开后薛白也受到重惩。
“薛白呢?”
“我们出驿馆时,他犹在与李岘夜话。”
王忠嗣稍稍放心了些,又问道:“没出什么事吧?”
王难得上前,附耳低语道:“从杨光翙那传了一点不好的消息……”
听着,王忠嗣呼吸渐重起来,艰难地咳了两声。
因为他也经历过,所以最反感为将者在外为国效忠时,被牵扯进储位之争或类似的权力斗争当中。没想到薛白这般年轻便要遭遇此事。
“走吧。”
押送王忠嗣回京的士卒已经催促起来,放下了车帘。
队伍继续起行,在城门前只略等了片刻,便到了开城门之时。
“稍慢!”
王忠嗣听出了薛白的声音,当即请队伍停下,掀帘看去,正见薛白在前方勒住缰绳。
“可有变故?”
“放心。”薛白上前,郑重执了一礼,道:“托节帅的福,李将军愿意保我,断不至于让人对我泼脏水。”
“那就好。”
“河东还有两个好消息,继任节度使与副使的是高仙芝与李光弼,必能守住战果,对牺牲的将士有所交代,对节帅有所传承。”
王忠嗣很欣慰,招了招手,让薛白更近些,缓缓道:“我盼着在他们之后,你能守住大唐社稷,成一代名将。”
“好。”
薛白只来得及应一个字,押送的队伍已然起行,强行结束了他们的对话,出城驰向古道。
驱马跟了一段路,薛白还是勒住了缰绳,心知往后也许再也见不到王忠嗣了……
~~
李岘在城楼上站了一会儿,看着薛白相送王忠嗣的画面,若有所思。
昨夜有些话题他们还没有聊完,为了给王忠嗣送行而中断了一会,待薛白从城外回来,两人遂去了汾河边的酒楼坐下,又点了早膳。
“将军怎不去送王节帅?”
“朋友之间的情谊前几日已叙过了。”李岘道:“押他回京却是公事,公事公办,不必送。”
薛白道:“也是,将军回长安复命时还可与他叙旧。”
李岘侧头看向窗外,一夜未睡,眼睛浮肿。
他是个行事果断的人,此时开口却是带着些犹豫,缓缓道:“还有最后一件事要谈,目前为止,你的任命还是常山太守……”
“将军想让我去常山吗?”
“此前说过,要保住你,首先要让圣人知道你做事是在奉旨而行。”李岘道:“你是在往常山的路上,恰逢其会,卷进了王忠嗣、安禄山的冲突。”
“好。”薛白应了,当即起身。
李岘道:“你考虑好了?”
薛白问道:“我有选择?”
两人都很清楚,常山郡地处河北,是安禄山的势力范围,薛白过去了会非常危险。而王忠嗣牺牲自己换取李岘出手保下薛白,显然是不希望薛白死在常山。
可当李岘答应王忠嗣之时,还未看到杨光翙的那一封信,也还未感受到薛白骨子里那股傲气,以及隐隐的叛逆精神,不得不说,昨夜开始,他因此有些迟疑还要不要继续保护薛白。
“有。”
李岘是重诺之人,最后还是应道:“你若没把握在常山活下来,可以不去。”
“那我岂非抗旨不遵了?”
“我会想办法。”
“将军会在河东待到李光弼、高仙芝赴任?”
“那是自然。”
薛白又问了一句奇怪的话,道:“如今是天宝十二载?”
“当然。”
“好,我去赴任。”
“不再想想?”
“困了,睡醒再启程。”薛白挥挥手,转身就走。
李岘点好的早膳还未端上来,且他已经又饿了,独自坐在那等着。
“哦。”薛白停下脚步,道:“我们有了一些好的改变,保住。”
“什么?”
李岘尚未听懂,薛白已经离开了。
~~
四月的天气,桃花已经谢了,薛白沿着汾水走了一段路,落得满身都是花瓣。
他回到驿馆倒头便睡,睡醒时已是中午,犹招过刁丙,问道:“我们出城到城东驿投宿,来得及吗?”
“怕是要走一段夜路。”
“走吧,收拾行李,往常山上任。”薛白伸了个懒腰,道:“月下走一走也好。”
“月初的月亮可不亮。”
话虽如此,刁氏兄弟已利落地收拾着行李。
刁庚忍不住问道:“郎君之前一点不急着往常山,今日怎这么着急?”
“河东有了好的结果,再接再厉。”薛白道。
他原本奉王忠嗣占据河东的计划更冒险些,如今有了李岘相助,虽说彼此也有些小矛盾,但也算难得有了相当厉害的队友,那便可试着拿下常山郡了。
首先,常山离太原并不算远。这是相对于范阳到太原的距离而言。
从太原往东,经井陉穿过太行山,就能到常山郡。而薛白轻车简从,显然能赶在安禄山回到范阳之前就抵达常山,安禄山是大军行进,再加上消息来回的时间差。薛白甚至有可能抢出一个月的时间经营在常山的势力。
他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常山太守,手持告身官符上任,名正言顺。还能趁着现在李隆基没注意到他,表现得是在奉旨行事。在后续与朝廷扯皮时增长优势。
更重要的是,若是他能经营好常山,便可以成为挡在安禄山造反路上的一只拦路虎。
暂时而言,阻止了安禄山谋夺河东,再在其从河北南下的路上钉一枚大钉子,也许真有希望阻止,或把安禄山叛乱的影响降到更小。
眼下是天宝十二载,离历史上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两年,薛白不确定自己带来的改变是否会让这场叛乱或提前、或延迟,甚至不发生。
他能做的唯有星夜兼程……
半月之后,代州。
安禄山近年来腿疼得很,连骑马也不能久骑。
故而他的队伍从忻州北归的速度并不快,一边走,一边还怀揣着对太原的觊觎之心。
如果朝廷处死王忠嗣之后,依旧是杨光翙那样的废物守着太原,他也可以考虑杀个回马枪,先占据河北,再以契丹威胁为由,请求圣人让他兼任河东节度使。
然而,前来宣慰河北的既是李岘,这种想法便渐渐消了。只冲着信安王李祎在河东的威望,安禄山就不敢轻易对其儿子出手。
四月十八日,有消息从朔方传来,安禄山看了,招过他幕下的诸位谋士。
“还好听了张通儒的,朝廷让李光弼守河东,强攻岂好轻易攻下来,到时没准备好就成了造反,可就坏了。”
范阳诸将多数未听过李光弼的战功,纷纷不屑,认为除了王忠嗣,旁的将领只怕连镇住河东的骄兵悍将都做不到,更何谈击败他们。
安禄山大怒,叱道:“安思顺都无比推崇的人,你们不服?仗打不赢,一天到晚只会嚷嚷!曳落河军都没了!”
众将不敢言语,心中却甚感失望,行营中士气难免低落。
这种情况下,却有一股势力悄然在他们当中壮大起来,鼓舞着他们的信心。
“府君真正可以凭借的,根本不是八千曳落河,而是我们河北的将士!”
说话的是高尚、严庄,而站在他们背后的是安庆绪。更让诸将讶异的是,一向孤僻的崔乾佑也在。
崔乾佑人狠话不多,很多时候都不说话,但他在,就是一颗定心丸。
“我们有个计划。”严庄继续说道,“回了范阳以后,朝廷必定为了安抚我们而重惩王忠嗣,那些蠢货必定以为这就是府君的目的,他们错了……”